年近八旬仍然坚持自己做一日三餐;在菜市场总是买别人挑剩下的便宜菜;喝完的老酸奶盒子也要留下来当废品卖……在外人看来有点“抠门”的78岁老太肖子文却和老伴一起,以他们微薄的退休金,23年来资助了50多名贫困家庭的孩子继续求学。
肖子文家中共有8姐妹,她是老大,因家庭贫困她13岁时便辍学参加劳动赚钱养家。“我自己吃了没读书的亏,不希望别人也因贫困而失学。”肖子文说这便是她助学的初衷。
当初受肖子文资助的一些学生如今已读完大学,成家立业。他们都视肖子文为亲人,有的称肖子文为奶奶,有的叫她姑姑,还有的喊她姨,有时候他们还结伴到肖子文家,“一大家子”在一起其乐融融。
(78岁的肖子文老人,23年来资助过50多名贫困学子。)
慷慨助学
退休后她资助了50多名贫困学子
肖子文和老伴住在天心区南大桥社区一间简陋的老房子里,在社区的不少人都知道肖子文有一本厚厚的“爱心档案”,里面记录了她23年来帮助寒门学子圆梦的全部爱心——她资助过的孩子与她的书信。
78岁的肖子文告诉记者,她有一个遗憾,那就是少年失学。她在家中排行老大,共有7个弟弟妹妹,因为家里贫困,她13岁时便辍学帮父母赚钱养家。参加工作时,她一个月收入15元钱,自己留下6元,9元贴补家里。
肖子文退休后,她不想自己的遗憾发生在别人孩子身上,便决定捐助贫困学子。那时候退休工资只有几十元钱一个月,于是她在自家后院种菜,一小部分自己吃,大部分菜都用来卖钱。
为了寻找捐助对象,她养成了看报的习惯,她最初那些捐助对象,都是报纸上报道的贫困学子。肖子文告诉记者,她第一个捐助的对象是一名叫佳佳的女孩子,1996年,佳佳父母离异,高考落榜,她萌生了辍学打工的念头、肖子文得知后,与其谈心,让她继续学习。佳佳在长沙读中专交不起学费,肖子文便让老伴骑着单车到学校帮她交了学费;佳佳没有住处,肖子文便把她接到家中一起吃住,把她当作家人。
肖子文在报纸上看到报道中说有个叫芳芳的女孩,成绩优异,父母双亡,面临退学,她马上写信给芳芳,鼓励她继续学习,并一直给芳芳以资助,还给她介绍在长沙的几所大学。后来,芳芳如愿考上湖南师大,一到周末,肖子文便把芳芳接到家中相聚。
2006年,肖子文读过长沙晚报刊登的《扁担挑起大山的希望》这一报道后,她为扎根大山深处的乡村教师陈宋瑜感动,也为偏远山村的孩子们忧虑。她马上给陈宋瑜老师寄去一封信,表达希望资助一名贫困学生的想法。在陈老师的牵线下,宁乡巷子口镇檀树小学的小刘羲便与肖子文结为“朋友”,两人书信往来,小刘羲感动地说要以优异成绩回报这位“爱心奶奶”。
记者了解到,这23年来,肖子文共资助了50多名贫困学生。最初都从报纸上寻找资助对象,后来报纸登得少了,她又跑到烈士公园、长沙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长沙市希望工程办公室主动寻找资助对象。她最近资助的一位对象,是今年上半年她在希望工程办公室找到的一位湘西贫困学生,她为该贫困生寄去了2000元钱。
(因慷慨助人,这些年肖子文获过不少荣誉证书。)
抠门生活
从不在外买水喝,买菜买最便宜的
肖子文对贫困学子很慷慨,对自己和老伴却有点抠门。因为年纪大的缘故,肖子文和老伴身体都不好,老伴患有帕金森,一年要住好几次院,肖子文为了省下更多的钱资助贫困学子,没有请保姆照顾老伴,一日三餐都是自己做。
肖子文告诉记者,刚退休那会,她还“年富力强”,在自家后院开辟了一块菜地,一年下来除了自给自足,还可以卖菜赚钱。如今年纪大了,菜早已不种了,每天早上,她都要赶到菜市场买菜。“我们老俩口吃不了多少,我每次都是商家快收摊时去买,买的最便宜的菜。”肖子文说。为了省吃俭用,肖子文每次出去都随身携带一个旧水壶,从不在外买水喝。家里用过的纸盒子,哪怕是喝过的牛奶盒也舍不得扔,收集得整整齐齐,用来当废品卖。
肖子文和老伴都不是有钱人,有人对她说“大老板都不捐钱你捐那些钱有什么意义?”肖子文回答说,“捐助一个是一个。”“除了看病外,我和老伴平时用不了什么钱,现在党和国家对老人很关心,老人坐公交车也不要钱,我把钱攒起来捐给贫困学子,我心里很开心。”肖子文说。
在肖子文家中,记者看到了一叠叠的荣誉证书、捐赠证书和书信,书信是肖子文捐助过的一些学生写来的,有些信件已经泛黄。可肖子文将这些信件整理的整整齐齐,把它们保存在自己的“爱心档案”里。肖子文说,这些受资助的人都已经长大了,有的大学毕业后当了老师,有的当了干部……“他们经常和我联系,还说要一起到家里来看我,我跟他们说不用来,因为我年纪大了,现在做不了一桌菜了。”肖子文笑着说。她告诉记者,那些信件和他们彼此之间的友谊,都是自己一笔很珍贵的财富。
这些年来,肖子文的爱心也影响了不少她帮助过的人。受肖子文资助过的芳芳就告诉记者,在她最困难的时候,肖姨不仅给自己物质帮助,还给自己精神鼓励。她一直视肖姨为最亲的人,在平时也会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将爱心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