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豫事 > 正文

“大殷墟”到底有多大?

2020年01月16日07:46  来源:东方今报

5034

  最新考古发现表明,“大殷墟”面积远超36平方公里

  近些年来,在传统殷墟保护区之外,发现了大量的重要遗迹。最新的考古发现表明,“大殷墟”并不局限于殷墟保护区,其面积远超36平方公里。□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 于艳彬/文图

  “大殷墟”面积远超36平方公里

  何毓灵说,近些年来,在传统殷墟保护区之外的考古新发现引起了广泛关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些被划定在殷墟保护区以外的区域内发现了大量的重要遗迹。

  2016年,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距小屯宫殿宗庙区以南2.5公里处,发现了一处大型铸造青铜礼器的作坊,出土大量与铸造相关的遗物,其生产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铸造青铜礼器等级之高,均是之前不可想象的。    何毓灵认为,如果说殷墟南区由于地层堆积连续不断,尚可认为是殷墟范围向南扩展,那么2016年,在殷墟东北、直线距离小屯宫殿区10公里的安阳县辛店村西发现的又一处规模空前的青铜礼器铸造作坊,解释其与传统认知的殷墟都邑是何关系,就更具有挑战性。    殷墟的范围有多大?以往认为,只有以安阳小屯村为核心的36平方公里的保护区。1月2日,孔德铭告诉记者,最新的考古发现表明,“大殷墟”并不局限于殷墟保护区,其面积远超36平方公里。    这一判断来自对辛店遗址的发掘。据了解,该遗址发现于2016年4月,位于殷墟保护区东北部直线距离10公里处,面积约为1平方公里,是迄今发现规模最大的晚商铸铜遗址。    2016年和2018年5月至2019年11月,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两次对这里进行了系统发掘。孔德铭说,辛店遗址共出土陶范1.2万余块,青铜器80余件,其中青铜礼器46件,30多件带有“戈”“戈齐”“□戈”等字样的铭文。    “‘戈’族是商代重要的氏族,在殷墟的铁四路、戚家庄、大司空村等地也出土过同样的铭文。”孔德铭认为,这表明辛店遗址是晚商都城东北部一处重要的政治、军事屏障,与殷墟保护区的内涵相同,共同构成“大殷墟”文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邑商”。    专家们认为,如此认识无疑为研究殷墟时期的王朝统治模式、军事防卫、青铜礼器的生产与分配等打开了新的闸门。

  甲骨文关于殷都规模的记载被证实

  同时,《甲骨合集》中记载,“辛卯……王于……天邑商无”,这一发现也与史料记载相吻合。专家表示,史籍中常用“大(天)邑商”形容殷都规模之宏大。譬如,《甲骨文合集》中,有“辛卯……王于……天邑商无”的表述,《尚书·多士》也有“肆予敢求尔于天邑商”的记载。

  何毓灵认为,辛店遗址的发现证实史料所言不虚。“该遗址主要生产青铜礼器,这一般在都城内才有。”    由于历史原因,殷墟内各处铸铜遗址保存并不完整,给后世研究带来困难。何毓灵介绍,因埋藏较深、后期人类活动较少,辛店遗址保持了熔铜、浇铸等环节,对研究商代铸铜工艺意义重大。    “之前发现的商代大型铸铜作坊规模多在10万平方米左右,辛店遗址约是它们的十倍。”何毓灵说。    据了解,辛店遗址位于安阳县辛店集西南部,南北长约1400米,东西长约750米,时代相当于殷墟文化的一至四期。    孔德铭表示,辛店遗址是迄今发现规模最大的晚商铸铜遗址,为研究商代“生产、居住、丧葬”合一的社会形态提供了有力证据,丰富了“大殷墟”的文化内涵。不仅为研究晚商都城范围提供了一手资料,其南段还发现了下七垣文化、二里头文化、岳石文化等先商遗迹。    记者从安阳市文物局获悉,除辛店遗址外,近3年来,在安阳城市建设考古中,他们又陆续在安阳市人民医院、殷都区贞元广场南侧、安阳文体中心(在建中)等多处发现商代铸铜遗址,这些点都在殷墟36平方公里的保护区外,这也更加印证了“大殷墟”的说法。

  重新探讨、解读殷墟都邑成为必然

  何毓灵认为,殷墟发掘至今虽已90余载,但学术界对于殷墟的宫殿区、王陵区的研究多数还是建立在早年的发掘基础上。    他告诉记者,结合新的发现与发掘,特别是地形、地貌、路网、水系等重新认识宫殿区与王陵区的范围、内涵、联系成当务之急。结合洹河北部区域道路的新发现,从布局的角度看,重新探讨、解读殷墟都邑已成为必然。    何毓灵同时还建议,在殷墟保护区内,特别是重点保护范围内,应依照相关规定,经充分论证,制订科学合理的“殷墟考古发掘规划”,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殷墟主动式发掘,逐步解决殷墟研究的瓶颈问题、关键问题。    针对目前在所谓的殷墟保护区外围诸如任家庄南地铸铜遗址、安阳县辛店铸铜遗址等重要发现,应重点梳理以往的发掘资料,并制订专门的调查、钻探与发掘计划,从而对殷墟的范围(特别是南部区域)、年代、性质进行更为深入的了解,为理解“大邑商”“天邑商”的真实内涵提供充分的材料。    通过复原试验了解手工业技术是未来的方向    何毓灵认为,在大规模配合基本建设考古发掘中,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很多重要的遗存在现场不具备精细清理、提取信息的条件,只得套箱搬运出来。这些遗存急需进行实验室考古。同样,结合考古发掘与研究,通过复原试验的方式,深入了解铸铜、制骨、制玉、制陶等多种手工业生产技术,也是未来殷墟工作的重要方向。    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主动性、精细化增强,采用多种科技手段全方面提取信息成为必然。由于殷墟发掘时间长、资料全,可以说目前已知的科技考古方法基本上都在殷墟或多或少地进行过。在未来殷墟发掘工作中,需要科技考古更加深度介入,相关人员走入田野一线,充分地沟通与协作,如此才能真正解决考古学问题,推进殷墟研究走向深入。    何毓灵认为,长期以来,殷墟发掘资料整理工作滞后也是影响殷墟研究深入的重要因素,原因是多方面的,希望在被动式基建考古工作大大减少的情况下,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切实推进发掘报告的整理与出版。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殷墟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国际合作研究始终是殷墟研究坚持的方向。”何毓灵表示,殷墟也受到国际学者的高度关注,国外学者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极大地推动了殷墟研究。在现有基础之上,希望殷墟的国际合作研究更上一个台阶。

文章关键词:戚家庄 殷墟文化 遗址 先商 大殷墟 保护区 铸铜 大邑商 甲骨文合集 戈齐 责编:邵恰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