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豫事 > 正文

河南战“疫”群英谱:为了春天,我们共克时艰

2020年02月19日11:03  来源:人民网河南频道

5034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

在河南阻击疫情的战场上,与医护人员一样选择“逆行”的,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中有基层干部,有人民警察,有志愿者;他们是儿子女儿、是丈夫妻子、也是父亲母亲;他们挺身而出,始终坚守岗位,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

历史不乏英雄,每个时代也有不同的英雄。这些勇挑重担,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人们;这些严防死守、英勇战“疫”,不惜以性命相搏的党员干部群众,无疑是这个时代伟大的“英雄”。

微信图片_20200219094051.jpg?x-oss-process=style/w10

河南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刘光耀、乔冰

“回来后,我娶你”

2月2日,河南省第二批驰援湖北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医疗队出发。在医疗队中,来自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的刘光耀和乔冰是一对“90后”情侣。

相恋两年多的他们同在急重症医学科工作,当得知要组建医疗队时,他们就商量着一起报了名。医疗队出发前,两人拥抱着相互鼓劲。“回来后,我娶你”,刘光耀对乔冰说。

微信图片_20200219095308.jpg?x-oss-process=style/w10

河南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万琳

医生妈妈、记者女儿 “逆行者”隔空鼓励

妈妈是医生,“逆行”奔赴疫区支援救治患者;女儿是记者,“逆行”采集最新疫情信息传递给受众,两位“逆行者”互相鼓励的话语让人泪目。

2月2日早上6点多,郑州大学五附院赴湖北医疗队队员、感控专家万琳就已经起床,她打开手机,看到了女儿在凌晨两点多发给她的一条长微信。

女儿在微信中写道:“当我知道你要去武汉的时候,我真的是一百个不放心,谁都知道武汉现在是什么样紧张的情况,我担心你的处境,担心你的安危,也担心在家里没人照顾的姥姥姥爷。我很想跟你说你不要去,武汉太危险,但是我知道我不能。虽然我对你的工作不甚了解,但是我知道你是医生,你是控制感染办公室的副主任,你应该要去,你去了,武汉的众多医护人员就能多一份安全、多一份保护。”

“妈妈,不管你要去多久,我都在这里等着你平安归来。”

看过女儿的微信,万琳的眼角湿润了。她给女儿回复道:“谢谢我的小棉袄,妈妈在这里一定会很注意的,我会和我们的同事一起平安回家,回去我再弥补对你的亏欠,补过生日。辛苦你在家照顾好姥姥姥爷。还有你,你的工作是记者,这一段时间估计出去采访也会很多,出去一定戴好口罩,勤洗手,我们都要平安。”

微信图片_20200219094307.jpg?x-oss-process=style/w10

河南项城6位农民:刘爱伟、刘强、刘高强、刘世营、刘培清、刘海燕

“逆行”援建雷神山,分文不取全捐献

武汉雷神山医院急需安装中心供氧设备,接到求助电话后,刘爱伟、刘强兄弟俩觉得人手不够,连夜,他们电话、微信联系原先一起安装设备的村民刘高强、刘世营、刘培清、刘海燕四人。第二条上午9点30分,六人一行顺利到达雷神山医院建设工地。

为了赶工期、赶进度,他们每天早上8点上班,一直干到夜里11点,再由另一班接替,一直到第二天早上8点,日夜不停,连续作业。刚到工地施工的前两天,几个人由于连轴转累得腰酸背疼,手上磨出了血泡。饿了,在工地上吃泡面;困了,大衣一裹躺在地板上打个盹。

工程结束后,雷神山医院方面为了表示感谢,给兄弟俩每人发了9000元的生活补贴,兄弟俩死活不肯接受:“大敌当前,大家都在为抗击疫情做贡献,我们农民也要为国家分忧解难!”

在前往雷神山医院之前,刘爱伟、刘强已经花费了15000元在网上定制了2000个口罩,打算捐给家乡疫情防控一线的工作人员。这次,兄弟俩决定把这18000元仍用来购买防疫用品,捐给一线人员使用。

微信图片_20200219094253.jpg?x-oss-process=style/w10

河南武陟县疫情防控“拐杖队”:李三虎

专门“敲打”那些不听话的

为了做好农村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河南省武陟县大封镇结合县里“五创三治”(创“支部建设、平安法治、党风廉政、乡风文明、生态宜居”五类示范村;“德治、法治、自治”乡村治理新格局)工作,积极发动各村67岁以上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组成疫情防控“拐杖队”,参与防控工作。

当过兵,又是党员,还在村里干过10年村委主任的李三虎被推选为本村的“拐杖队”队长。

“我们老哥几个,两人负责一个街道,主要任务是劝说村民尽量不要出门,不要聚堆闲聊,外出要戴口罩。”李三虎笑着说,村里还给我们大家配发了拐杖,专门“敲打”那些不听话的年轻人。

“看似‘拐杖’,实则‘权杖’,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用手中的拐杖,‘看住’了家人、‘管住’了街坊、‘敲牢’了农村疫情防控安全底线。”大封镇党委书记王庚申说。

截至目前,该镇32个村的7594名疫情防控“拐杖队员”,全天候参与疫情防控工作,为打赢这场全民战“疫”构筑了更加坚固的防线。

微信图片_20200219094311.jpg?x-oss-process=style/w10

郑州防控一线交警:张琦

“怕,但谁让咱是共产党员呢?”

“特殊时期,不止我一个人,队里领导和战友们都奋战在一线,这个时候,我们必须往上冲……”张琦是郑州交警五大队八中队指导员,自1月25日(大年初一)开始,已多天坚守在防控一线。

张琦执勤的卡点位于连霍高速惠济站,平时车流量就很大,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对张琦和他的同事们来说,更是一种考验。“当然惦记家人,说实话,每天面对这么多车辆和驾驶员,也害怕会被传染。可是作为一名党员,这个时候不冲上去,对不起胸前的党徽!怕,但谁让咱是党员呢?”张琦说,这不是在喊口号,平时工作比较琐碎,也就在这种特殊时期才能凸显出党员的觉悟和担当。

“疫情面前,民警如果退了,群众的安全如何保障?”采访结束时,张琦说,自己会和同事一起坚守自己的岗位,全力以赴防范疫情。同时,加强路面管控力度,防范各种安全风险,强化对恶劣天气的应对措施,预防和减少各类交通事故的发生。

微信图片_20200219094259.jpg?x-oss-process=style/w10

河南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周纪妹

进仓日记:我们代表的是所有河南人

郑大一附院支援湖北抗疫医疗队队员周纪妹是支援湖北医疗队的一员。她用简短的日记记录着进入方舱医院的一天。

今天进仓了,凌晨六时准时起床,做入仓前的准备工作:穿上尿不湿、穿上加绒加厚的秋衣秋裤,因为方舱内没有暖气,再穿上手术衣。

在餐厅吃一个鸡蛋,喝一杯奶,并不是因为食堂供应不好,而只是因为每次进仓前不敢多吃,也不敢多喝,因为一工作就是六到八个小时,甚至更久。

繁重的隔离装置早已让我们呼吸困难,出现了严重的缺氧状况,头晕、头痛、心悸、胸闷、恶心等症状不停地向我们袭来,大口大口地喘着气,却仍感觉不到氧气的吸入,护目镜也早已被雾气所笼罩,一片朦胧。

汗水顺着发髻、脸颊,像小河一样不停地流淌下来,一眨眼、一张嘴就是咸咸的汗液。

不停地心慌胸悸感让我心慌难忍,咬破了嘴唇坚持,只能把步伐、语速稍稍放慢,但仍不敢停下我们的工作,生怕影响了方舱的工作进度和舱内一千五百余名患者的生活起居。

微信图片_20200219095315.jpg?x-oss-process=style/w10

河南省舞阳县贾庄村主任:贾国占

每天骑行80公里,带领群众奋力战“疫”

“这段时间要少出门、出门要戴口罩……”连日来,舞阳县保和乡贾庄村主任贾国占每天都要巡查各封堵卡点,与武汉返乡人员联系,询问体温量了没有?身体有没有异常?生活有没有困难?并安排村干部每天向村民广播注意事项、宣传防疫措施,做到人人皆知。他还自费给村民购买防疫物资,每天骑行80公里,始终奋战在抗击疫情第一线,受到村民交口称赞。

贾国占自己的养殖场在舞钢境内,离老家40公里,他每天深夜回到养殖场,清晨就出现在了防控一线。村民看着都心疼。贾国占说,疫情防控这么紧,全村一千多口人的生命重要啊。如果出了问题,我没法向老少爷们交代、也没法向乡党委、政府交代呀!

微信图片_20200219095319.jpg?x-oss-process=style/w10

河南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邵青青

作为90后,我们就应该冲锋在前

17年前,“非典”来临时,“90后”是孩童,大家保护着他们的安全;17年后,新冠肺炎疫情袭来,“90后”站在抗击疫情第一线,他们冲锋在前,守护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邵青青1990年出生,从事医护工作10年,是郑州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长,她是“出彩河南人”河南省第五届最美护士。

记者见到邵青青时,她正在和本组护理人员商讨第二次进入“方舱医院”的有关事项。

“我是B舱的一个护理小组组长,现在‘方舱医院’入住的患者比较多,患者情绪会有波动,结合第一次进舱的经验,我们要重点做好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邵青青告诉记者。

“2月15日下午2点至晚上8点,我带领小组的护理人员第一次进入‘方舱医院’,因事前准备充分,大家按照各自分工,登记患者信息,与重点患者交流谈心,整个工作井然有序,按照预定方案,我们顺利完成了护理任务。”邵青青说。

“我所带的护理小组,有12人,大多数是‘90后’。”邵青青说,“作为‘90后’年轻人,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关键时刻,我们就应该冲锋在前,勇挑重任,迎难而上。”

微信图片_20200219094303.jpg?x-oss-process=style/w10

河南许昌村医:王土成

用生命守护生命

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河南许昌长葛市董村镇新王庄村共排查出3名途径武汉返乡的村民,对3户家庭实行“三包一”机制(一名乡镇干部、一名村干部、一名村医包一名隔离人员),坚持24小时严格管控,居家医学隔离。

“土成是我们村的村医,每天都要到隔离人员家庭帮助测量体温,并指导他们进行家庭消毒。”新王庄村党支部书记王资涵说,除了做好隔离人员测量体温、填表上报日常工作外,王土成还积极宣传疫情防控知识,每天在村里的微信群里讲解新冠肺炎预防,增加大家信心。村返乡人员知道怎么做,在家人员知道怎么防,发现疫情知道怎么报,这都是土成的功劳!”

他每天穿着白大褂、带着口罩、拿着体温计、背着随访包上门宣讲防护知识,跟踪隔离人员情况,毅然决然履行着村医身份带给他的责任与义务,为村民在疫情防控中筑牢第一道“堡垒”。

为了家人安全,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王土成和家人主动自我隔离,单独居住在一个卧室。2月10日9时10分,王土成被家人发现猝死在卫生室的休息室内,疲惫的他抛下妻子和13岁的儿子、4岁的女儿,永远地“休息”了。

微信图片_20200219094315.jpg?x-oss-process=style/w10

河南商丘市社区网格员:张士超

我们“忙起来”,群众才能安心“闲下来”

“隔离人员居家观察是基层疫情防控的重要屏障,我们是网格员必须守好这个屏障,陪伴他们平稳度过观察期。”商丘市睢阳区宋城街道办事处24岁的网格员张士超说,“相比一线的医务人员,我这点辛苦不算什么!区里提出要更严更实更细更快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我就得把社区这块阵地守住,我们‘忙起来’,群众才能安心地‘闲下来’。”

在这个社区,群众每天都能看到张士超的身影,不是在疫情防控卡点上,就是在居民楼栋。从大年初一至今,他一天也没有休息,一直坚守在岗位上。前期走访排查时,为把防疫工作做到不留死角,他每天早上7点多就到自己的责任区,一户一户地走访调查,常常忙到很晚才能回家。

当问他怕不怕时,张士超回答:“怕,不仅怕,还紧张!但我年轻,又是社区网格员,危难时期,我不上谁上。”

微信图片_20200219095324.jpg?x-oss-process=style/w10

河南开封中医非遗传承人:何传义

每天睡不到4个小时,熬制抗疫中药赠群众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定配方和标准,我们根据开封的气候等又稍稍调整剂量,熬制成‘扶正抗疫中药’送给大家,提高一线工作人员和群众的免疫力。”乡村中医大夫何传义说。从开熬到完成装袋,需要近三个小时,一罐大概能出150袋。按一人一天两袋、五天达到抗“疫”效果的标准,何传义带着诊所里的两个学员,一罐一罐不停地熬,几乎都要到凌晨三、四点。早上不到七点,就又跑着四处送药去。

何氏面瘫诊所已在开封市鼓楼区南苑办事处小王屯村开了21年。他就从周边的群众开始送,社区居民、卡点值班人员、环卫工人、办事处辖区内一线人员等,进而扩大到了整个开封市区,最远处送到了连霍高速公路北。从城北到诊所,一北一南,整整跨了一座城。

“疫情是全国性的,仅靠一人之力太微薄,必须把大家都动员起来。我是党员,我带这个头。”何传义说。12号是他熬药、送药的第19天。到这时,他送出去的药液已近4万包。

文章关键词:河南战“疫” 春天 共克时艰 责编:林瑶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河南战“疫”群英谱:为了春天,我们共克时艰

    在河南阻击疫情的战场上,与医护人员一样选择“逆行”的,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中有基层干部,有人民警察,有志愿者;他们是儿子女儿、是丈夫妻子、也是父亲母亲;他们挺身而出,始终坚守岗位,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