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鹏作 (新华社发)
2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正式生效。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决定》在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基础上,以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为导向,扩大法律调整范围,确立了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的制度。对违反现行法律规定的,要在现行法律基础上加重处罚,以体现更加严格的管理和严厉打击。
路透社报道回顾了2月3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我们早就认识到,食用野生动物风险很大,但‘野味产业’依然规模庞大,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了重大隐患。再也不能无动于衷了!”
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是一个“紧急决定”。首先,是要控制公共卫生的风险。当前我们面对的疫情,其病原源于野生动物,疾病的传播难以排除与野生动物的非法贸易和滥食行为的直接关系。其次,是加强生态系统保护的举措。近些年来生物多样性不断遭到破坏,野生动物的非法消费是原因之一。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降,对人类本身的生存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法律制度的形式加以禁止、规范和引导是很有必要的。
从SARS到禽流感,从鼠疫到新冠肺炎,近些年,新的流行性疾病与野生动物密切相关。这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警示,即人类需要重新反思和构建与野生动物的关系,不能再随意逾越与野生动物的界限,包括非法占据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和非法野生动物贸易。此外,在野生动物贸易链条中,从捕猎、运输到市场等一系列过程中把不同种的、原本生活环境不相关的野生动物聚集在狭小脏乱的空间里,都会增加病毒在种间传播的风险。
目前,全球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打击非法野生动物贸易,但这项工作面临诸多困难,非法野生动物贸易的背后也有着复杂的贸易链条。因此,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的一个关键就是减少消费,教育消费者不要去滥食野生动物,从源头上控制需求,这也是《决定》关注的一个重点。《决定》中将滥食野生动物定义为“陋习”,是因为在我国,人们对蛋白质的基本生存需求已经不需要从野生动物那里获得,食用野生动物实际上是奢侈消费。因此,在打击相关违法贸易的同时,重视对消费者的教育和引导也同样重要,只有革除这种陋习,才能从源头上切断非法野生动物的贸易链条。
当前全国上下抗击疫情,就是一个教育契机。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滥食野生动物的危害,逐渐形成公众意见,对非法野生动物贸易产生了一定社会压力,这是好的现象。但也要警惕疫情结束后公众意见的消退。因此,疫情结束之后的持续教育非常重要,包括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促进消费者树立科学的、合理的消费观念,构建健康生活习惯和文明理念,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决定》为今后野生动物保护法修订和完善具有导向的作用。一直以来,禁止非法野生动物贸易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难题,这一次,中国政府显示出的决心让全世界提振了信心。尽管很难,仍要迎难而上,迈出的这一步是非常值得称赞的。
接下来,就是相关法律的修订和完善,几个方面是发力的重点。一是扩大野生动物的保护范围;二是明确野生动物利用的合法与非法边界,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提高违法犯罪的成本,起到威慑作用;三是完善相关配套法律法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亟须更新,野生动物检疫方面的规范和管理条例亟待出台;四是公众知情、参与和监督的权利,也应当受到法律保障。(李治宏采访整理)
记者日前从云南省森林公安局获悉,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启动以来,云南森林公安机关上下联动开展打击野生动物非法贸易防控疫情专项工作,杜绝市场野生动物非法贸易。2月上旬和中旬,省林业和草原局制定了云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的《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应急处置倡议书》和《野生动物救护指引》。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早从武汉华南海鲜市场爆发,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院士在接受央视连线时表示,根据流行病学分析,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来源很大可能是野生动物,比如竹鼠、獾等。这种不积“口德”的乱吃、滥吃,既加快了濒危野生动物的灭绝,又破坏了物种多样性和威胁生态平衡。
连日来,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心。1月31日,位于南澳街道海港路42、44号的深圳市大鹏新区名顺海鲜档海鲜池摆放有2只鲎,属于广东省重点水生野生保护动物,目前已立案调查。
中国公安部4日召开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第三次全国公安机关视频会,强调要坚决取缔非法野生动物贸易市场,努力从源头上控制重大公共卫生风险。公安部要求,要加强区域间统筹协调,优先保障救护、防疫和运送医护人员、药品器械、民生物资等车辆通行,切实保障人员车辆正常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