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融媒热头条 > 正文

深入研究黄河文化与黄河文明 推动中原学理论与实践双重创新

2020年03月28日11:40  来源:大河网

5034

聚焦黄河文化黄河文明主题 持续提升中原学研究水平

  中原学既是学问之学,更是学科之学。走学科化之路,建设中原学,为大省河南的发展提供经世致用的知识体系、思想体系、话语体系,标志着我们学科建设的自觉。从中原历史文化研究到中原学的提出是质的提升,从中原历史文化研究到黄河文化、黄河文明研究同样是质的提升。

  不知历史,不知轻重。河南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最早的中国”所在地,是“黄河边上的中国”,也是新时代中国的缩影和代表。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具有厚重的中原文化、黄河文化和黄河文明。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先秦时期形成的外儒墨内道法的深层思想结构,由秦汉而唐宋形成的儒释道思想内涵,到近代的中西之争,再到当代的“马魂中体西用”乃至新时代的“一个高举两个巩固三个建设”,无不与黄河文化、黄河文明相联系,都与大河文明的思想创造密切相关。黄河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骨骼与主体,也是中原学学科建设的主攻方向。

  黄河是一条自然河、生态河,更是一条文化河、文明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文化,是黄河流域古今多民族人民在与自然的交互作用中生成的灿烂文化,铸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品格。从华夏民族到汉民族再到中华民族,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中华大一统都是以黄河文化为核心而凝聚和发展起来的。黄河文明记载着早期中国从部落到国家,帝制中国从国家到天下,转型中国从危亡到再生,创新中国从崛起到复兴的全过程。黄河文明所承载和创造的政治文明,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意义与价值。从仓颉造字到李斯统一文字再到许慎的《说文解字》,特别是殷商甲骨文的发现,黄河流域的先民们由文字出发而开始了文物、文学、文化、文明的创造。中国思想文明中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家国一体、富民安邦,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等思想,对于变革中的中国、动荡的世界都具有建设性的意义。

  黄河文明是立体的、综合的复杂体系。首先,它具有根、源、干、魂、家的历史定位。其中最核心的定位是两个:一是根的问题。四大文明古国中,黄河文明绵延至今。黄河文化在中华文明体系中具有发端和母体的崇高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源头。而中原大地,黄河之滨,嵩山之坳,是中华民族之根、文字之根、姓氏之根。历史学者要研究黄河文化之“根”,就要把握中原深处,研究伏羲、黄帝、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岗文化、夏文化、殷商文化。二是魂的问题。黄河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滋养和历史渊源。学界专家要研究黄河之“魂”,就要深入研究人脉、地脉、水脉、文脉后的“学脉”,深刻理解中原价值观,深刻掌握中原智慧。其次,它具有易、道、仁、理、心的深层文化结构。再次,它具有诗、酒、花、梦、愁的艺术表现形态。但就本质而言,黄河文明是一种水文明、道文明、农耕文明。黄河之于中国、中华民族,不仅仅在于农业和经济的给养,还在于精神的滋养。黄河、黄土、黄帝,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心灵故乡和精神家园。

  我们深知,黄河学研究大于中原学研究。一方面,黄河文化包括河湟文化、秦晋文化(关中文化)、河洛文化(中原文化)、齐鲁文化(海岱文明)等流域文明。黄河学不仅包括黄河文化及其相关的人文、经济、社会等学科,也包括生态、地理、水利等自然学科,是一个跨领域的综合学科。但中原文化作为黄河文化的中心,决定了我们研究中原文化就是研究黄河文化、黄河文明。中原文化始终是我们研究黄河文化、黄河文明的精神资源和源头活水,是中华民族千秋万代的巨大精神财富。另一方面,从中原视野上升到黄河视野,就是上升到中国视野和中华民族视野。新时代重构现代意识形态体系,要求我们在“中原学”中重新定位中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黄河文明,与中华文化、华夏文明的关系,透过中原文化、黄河文化研究,呈现和提升中国智慧、中国规律、中国逻辑、中国价值。

  黄河文化、黄河文明是一种流域文化、流域文明,同时具有世界意义、时代价值。不同文明的起源和发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互动过程。埃及、西亚和印度等几大古文明均孕育于大河(尼罗河、两河和印度河)流域。同样,中国古文明也主要孕育于黄河流域,它的革故鼎新精神直到今天都是我们的丰厚滋养。传说大禹治水,在疏与堵中选择了“疏”,并上升为解决问题的方法论。究其实质,一是坚持了问题导向,二是尊重了客观规律。当前,在中原更加出彩的征程中,无论是科技创新、社会治理创新,还是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需要我们秉持黄河文明革故鼎新的精神。

  黄河,对于河南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河南高质量发展、中原更加出彩。河南省委书记王国生指出:“河南的根脉在黄河,安危在黄河,高质量发展的潜力也在黄河”。在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中奏响出彩的河南乐章,要求我们扎根中原大地,讲好黄河故事,汇聚起加快发展的正能量,以正能量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塑造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幸福河”“文脉河”“学脉河”上走在前列。我们要只争朝夕,不负韶华,聚焦黄河文化、黄河文明这一主题、主轴和主方向,通过黄河文明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推动中原学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创新。

  (作者李庚香系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

黄河文化符号重构与中华文化认同

  黄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文化符号是中华文化符号体系的主体展示,黄河文化符号体系的建构是中华民族根魂的具体体现,认真研究黄河文化的符号重构,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具有重要的意义。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代表

  在中国大江大河体系中,黄河干流并不算最长,流域面积也不算最大,但是黄河对于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而言,其象征意义并不是其他大江大河所能比拟的。黄河从青藏高原一路东下,跨越中国地理的三大阶梯,直奔大海。其中黄河中游与中下游之交最具代表性的河洛文化和关中文化,构成了中华文化的核心。

  从夏商周直到汉唐北宋,中华文化的顶级辉煌,中华文化所体现的世界文明的高度,就是以长安—洛阳—开封为东西轴线的中国大古都的“黄河时代”,中国核心王朝的政治中心在这里长达3000多年。中国传统的科技发明创造在这里诞生,中国特色的制度体系在这里形成,中国最顶尖级的人才在这里汇聚,中国的民族融合在这里发生,中国最主要的思想理念在这里生成,中国重要的文化底色在这里着色成功。黄土—黄河—黄种人,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黄色文明”。在中国的江河体系中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最具影响的河流就是黄河,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你们可以藐视一切,但不能藐视黄河。藐视黄河,就等于藐视我们这个民族。”

  黄河文化符号是中华文化符号的主体展示

  黄河文化符号是黄河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成就体现,是黄河文化的精华。黄河文化符号实际上就是中华文化符号的主体代表。

  汉字。以象形为基础的汉字,由包括象形、会意、形声、指事等方法而构成了汉字的结构组合。汉字不但包含了中国人对世界的丰富体验,也是中国人思维方法的具体体现。仓颉造字的传说发生在黄河流域,尤以陕西长水和河南南乐的仓颉庙最为著名。贾湖的契刻符号是考古发现最早的汉字符号,距今已七八千年。安阳殷墟发现的甲骨文,为最早最为成熟的汉字体系。周原发现的青铜铭文,是中国金文的大篇幅杰作的重要代表。东汉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人许慎的《说文解字》,则解开了汉字的构造秘密,成为中国最早的汉字字典。汉字的篆体、隶书、行书、草书,最早也都形成于黄河流域。

  河图洛书。由文献中的伏羲画八卦相关联的河图洛书,成为中国人最早以阴阳为代表的思想理念,其形成在黄河流域,尤以黄河与洛水汇流处最具代表性。阴阳太极理念开启了中华文化思维模式的先河,并由《周易》得以发展。“文王演周易”的历史,就发生在汤阴的羑里。由《周易》而形成了儒道两大文化流派,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出生在黄河下游的鲁国,其到中原周游列国,并形成和完善了儒家体系;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出生在黄淮之间的河南鹿邑,他的主要人生阅历以及重要成果《道德经》,也是在黄河流域体验完成。

  长城。中国长城是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防御型工程。长城修建最早起源于东周列国之间,尤以位于今山东的齐长城、位于今河南的楚长城,时间最早。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列国间的边城连接成防御北方少数民族的长城。汉、隋、唐、明等王朝,均在北方边界不断构筑长城。尤以明长城最具完整性和代表性,总长度6700公里。历代王朝所修长城主要位于黄河流域,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界线,也是华夏文明发展壮大的重大守护体系,是中华民族爱好和平、不畏强敌的象征。

  四大发明。中国对世界科技最大的贡献就是“四大发明”,其中指南针,古又称之为“司南”。《鬼谷子》有“郑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反映最早的司南实践在中原。造纸术,在西安灞桥的汉墓中发现了西汉的纸张,东汉时蔡伦在洛阳又改进了造纸术。印刷术,在西安的唐墓中发现了高宗时的佛经印刷品,应为最早的雕版印刷实物。北宋开封则成为全国最大的活字印刷中心。火药的产生则与炼丹有关,晚唐时火药已出现,嵩山则为道教炼丹中心,最早的火药配方就出自北宋官修的《武经总要》一书,而这部书的修纂在京城开封。

  二十四节气。它是古代先民顺应农时,通过对天体运行的长期观察,对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方面变化规律科学探索而形成的知识体系,是中国悠久农耕文明成就的具体体现。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最早见于《史记-太史公自序》和《淮南子》,历代历法及节气的确定,也是以黄河流域为基准。

  黄河文化符号,还包括中医、瓷器、丝绸、戏剧、酒、围棋、城市中轴对称、四合院等,反映这一文化符号可以通过分层而成为一个庞大的体系。如果进行对比,就会发现中华文化符号体系的主体就是黄河文化符号体系。

  黄河文化符号体系建构是中华民族根魂的具体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黄河文化符号实际上是黄河文化的主要代表性元素,黄河文化符号的梳理,对于我们认识黄河文化的价值,认识黄河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要从中华民族根和魂的角度去梳理黄河文化符号。根和魂,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本色,以及浸润在民族骨子中的不屈的精神。要从自身文化的深处探寻根脉,铸就灵魂。将体现民族根魂的文化符号提炼出来,以不断传承光大民族凝聚发展壮大的文化基因。

  要从中华文化认同的角度去梳理黄河文化符号。中华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发展最根本的基础,要从黄河文化符号的梳理中寻找历史上促进民族融合发展的关键点、关键符号、关键要素,从而使我们这一多民族国家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拥抱在一起。这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关键所在。(作者张新斌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

中原学学术体系构建与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中原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扎“根”系“魂”的重要文化。中原文化研究、中原学学术体系的构建是推进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有力抓手。

  中原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中原文化,中原文化又是黄河文化的核心与主干。中原史前文化谱系最为完整,是中华文明之源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八大古都四个在中原,是国家文化最典型的代表。百家大姓大部分源自中原,是中华姓氏文化之根。黄河文化的根源性、包容性、融合性等特性,最终凝炼、形成于中原,在中原文化中得到最充分体现。中原学学术体系构建,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原文化,既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实质上也是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最主要内容。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是“培根铸魂”的重要工作。中原学学术体系构建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更好地研究中原文化、黄河文化,更好地提炼和彰显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对中原文化、黄河文化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其实质也是在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将其价值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快构建中原学学术体系,以满足新时代的需要。

  中原学作为近年来兴起的地方学,涉及中原的历史、文化、经济等多个学科。加快中原学学术体系构建,可组织各学科专家、学者细化对各自领域的研究,组织各学科专家团队联合攻关,推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成果,在历史文化、沿黄文旅融合、沿黄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突破,建设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示范区。

  加快中原学学术体系构建,一要科学界定“中原”的地域范围。中原学的“中原”应取广义的“中原”,即黄河中下游地区,以更好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讲话精神,更好、更大发挥中原学在黄河文化研究中的影响力。二要科学树立中原学研究的目标指向。中原学研究的核心目标是研究河南省的历史文化和现实问题,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提供智力支持。更大的责任担当则是研究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历史文化与经济社会问题,推动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三是要科学构建中原学的框架。以研究中原历史文化为基础,解决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问题;以研究经济社会问题为基础,为河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以区域经济文化研究为基础,总结河南省内乃至整个黄河中下游各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模式。四是科学确定中原学研究核心内容。有学者认为,中原学研究内容应分为两大块:一块是以中原历史文化的丰富积淀为研究对象,主要解决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问题;另一块是以当代中原所面临的经济社会问题为研究对象,主要解决中原崛起与河南振兴问题。而总结中原文化发展规律,提炼中原文化、黄河文化精神是中原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五是科学运用中原学的研究方法。中原学研究内容是多元的,研究方法自然也应该多元化,系统研究法、历史对比法、时空结合法等都是中原学研究的最基本的手段与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则是这些手段与方法的灵魂。六是科学组建中原学研究团队。中原学作为多学科研究的综合体,最终能否成为名副其实的地方学,关键在于能否组建高效的科研团队。要充分整合省内外高校、科研单位的专业人才,完成具有针对性的科研课题,推动中原学研究与时俱进和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作者李龙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中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黄河文明的关系阐释

  中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不同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下产生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如陕西的三秦文化、山东的齐鲁文化、河北的燕赵文化、两湖的荆楚文化等,产生于中原地区的文化则是中原文化。“中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中原”一般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则指现在的河南省,我们这里讲的是狭义“中原”概念,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原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但中原文化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地域文化,中原是华夏文明发源地和核心区域,南宋以前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中原文化对中华文明具有重大影响。

  黄河文化是指萌生、发展、繁荣和传承于黄河流域的文化。由于黄河上游、中游和下游气候和自然环境等不同,历史上形成了河湟文化、关中文化和河洛文化、齐鲁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其中广义上的河洛文化就是中原文化。中原地区位于黄河中下游之交,生活于此的华夏民族创造了丰富灿烂影响久远的华夏文明,华夏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文化和主干文化,也是黄河文化的源头文化和主干文化。以中原文化为代表的华夏文明的政治模式、典章制度、伦理思想等都从中原地区传播开来,因此,中原文化是黄河文化的源头、核心和代表。

  黄河文明是指以黄河文化为基础而产生的整个文化系统。世界上所有古老文明的起源都与大河有关,如尼罗河之于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之于巴比伦文明,印度河之于古印度文明,黄河文明是以中华民族为主体的大河文明。在上述几种世界古老文明中,唯独黄河文明连绵不断从古到今,这就是黄河文明与其他古老文明最大的区别。

  历史学家汤因比的“挑战——应战”理论认为,文明的产生既不是靠种族的优越,也不是靠地理环境的良好,而是人们面对环境的不断“挑战”而进行成功“应战”的结果。按照这种理论,黄河文明之所以能够延绵不绝,固然与其产生的自然条件有关,更与这个文明的建构主体——中华民族的坚韧不拔,勇于战胜各种困难有关。黄河流域特殊的地理和气候为人们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条件,但黄河不定期泛滥也对人们的生存构成极大挑战。面对肆虐的黄河,中华民族更多的是相信自身的力量,与水患不断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华民族的治黄史就是一部治国史,中华民族与洪水灾害抗争的过程也铸造了独有的文化品格,形成了黄河文明包容性、辐射性和思想大一统性等文化特征。黄河文明在中原地区最早露出了文明的第一缕曙光,此后不断与周边地区进行文化交流,吸纳包容周边地区文化,并向周边地区辐射,逐渐形成大一统思想。秦汉以后,黄河文明的大一统思想进一步得到加强和巩固,黄河也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图腾。

  中原文化、黄河文化和黄河文明之间的区别和关联在于:黄河文化是黄河流域文化的总称,中原文化既是黄河中下游河南段的文化,又是黄河文化的最高体现和集中代表。黄河文明是一种大河文明,有连续性、辐射性和大一统性等特征。中原文化、黄河文化和黄河文明都与华夏民族分不开,华夏民族在中原地区创立了华夏文明,华夏文明是中原文化根和魂,也是黄河文化和黄河文明的根和魂。

  (作者杜学霞系郑州师范学院教授)

文章关键词:黄河文化 黄河学 中原文化 黄河文明 黄河流域文化 仓颉庙 大古都 学理论 黄河大合唱 研究团队 责编:付琛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打造美丽乡村 唱响黄河文化 2020年度“中原戏迷擂台赛”第五场晋级赛完美收官

    映象网讯(记者 燕子丹)11月12日下午,由河南广播电视台、郑州市金水区人民政府主办,河南广播电视台信息·戏曲广播、河南广播

  • “只为一碗河南好米!” 新乡农民自建博物馆讲述稻米与黄河的故事

    11月5日,记者来到新乡平原示范区原武镇东合角村,走进刚刚建成投运的中国·黄河稻米文化博物馆。几十年来,原阳大米让广大农民脱贫致富,还打出了名气成为远近有名的“金字招牌”,让乡亲们扬眉吐气、骄傲不已,对水稻的感情“到了骨子里”。

  • 投资13.5亿元!郑州黄河滩地公园芳容初露

    郑州黄河滩地公园是黄河郑州段生态保护的核心区,展示黄河自然景观、生态保护、文化特色和高质量发展成就的重要窗口。黄河滩地公园近期投资约13.5亿元,重点建设慢行系统骨架、黄河滩地保护核心区生态修复、黄河国家湿地公园和黄河生态农业示范区。

  • 听省委书记讲述伟大精神,河南广电昂扬斗志再出发

    “经过大战大考,我们对伟大精神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认识更加深刻,大力弘扬黄河文化更加自觉。———在洛阳承办的央视中秋晚会上“寻梦黄河”,加强黄河主题文化文艺作品创作,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持续凝心聚力。

  • 唱响黄河文化 “中原戏迷擂台赛”第四场晋级赛完美收官

    10月22日下午,由河南广播电视台、郑州市金水区人民政府主办,河南广播电视台信息·戏曲广播、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融媒体睛彩中原频道、金水区文化旅游局以及兴达路街道办事处联合承办的“打造美丽乡村 唱响黄河文化——2020年度‘中原戏迷擂台赛'第四场晋级赛”,在黄河岸边的马渡村中心文化广场华彩绽放。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