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穿着防护服面对双重考验 他仍旧“一针见血”
央视网消息:奋战了65天,圆满完成支援武汉任务,北京市援鄂医疗队的138名队员,临行前在驻地酒店门前,齐声合唱《歌唱祖国》,为武汉加油,为中国加油。
“唐主任在精神上、医疗上,都很细微地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照顾我。”42岁的刘女士是一名高龄产妇,也是新冠肺炎康复者,今天她特意赶来送别她的“恩人”——北京援鄂医疗队医生唐子人。
唐子人说:“这就是我们来武汉最大的意义,所有逆行的意义就在这一刻得到最好的报答和诠释,这就是我们想干的事。”
1月27日,北京朝阳医院急诊医学科副主任唐子人在朋友圈里发了一条消息,他要去支援武汉了,让大家等他回来。
对于唐子人来说,这次战“疫”之行目标很明确:要集中收治确诊患者,早收、早治,降低患者死亡率。
戴了四层手套也能“一针见血”
要实现降低患者死亡率的目标并不简单。在唐子人负责的重症患者中,有一位危重症患者需要做锁骨下深静脉穿刺,而这是一项暴露风险极高的操作,为气管插管患者留置锁骨下深静脉导管几乎是和患者零距离接触。队员们深知这项操作的风险,询问唐子人能否有其他替代的方法,而唐子人只是迅速地穿好防护服,他知道,为了患者的安全,再危险也要上。
做好准备后,队员们帮助唐子人戴好面屏做好进一步的防护工作,随后就被唐子人“赶了出去”,“我一个人就可以,你们先出去吧,没必要增加所有人的暴露风险!”
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戴着护目镜,行动会变得笨拙、视野不佳,这无疑是对动作的精细度和操作的娴熟度的一次双重考验。然而戴着四层手套的唐子人操作起来仍然驾轻就熟,消毒、铺巾、穿刺,一针见血。短短20分钟,患者锁骨下深静脉穿刺操作顺利完成,患者的情况也有所好转。
在救治患者时,让唐子人揪心的,还有患者的心理状况。有的患者是家庭聚集性发病,这种情况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冲击,很多患者的精神状况并不好。查房时,唐子人会尽量把每一位患者的要求记下来,如果患者需要生活用品或想吃点什么,只要能办到的他就一定会满足他们。唐子人坚持在隔离病房内对每位患者进行细致查房,询问病史,制定诊疗方案,还经常和患者谈心,安抚患者焦虑情绪,每次查房下来至少需要3个小时。
穿上防护装备后,患者只能看见医生的眼睛,唐子人就总是微笑着跟患者交流,他说:“微笑的眼睛能传递给患者信心和勇气,帮助他们战胜病毒。”
2月7日,收治患者后的第7天,唐子人所管辖的病区迎来了第一位新冠肺炎患者康复出院。 随后陆续又有多名感染新冠肺炎的重症患者康复出院。看到患者出院,是唐子人和其他医护队员们最开心的事。
角色变了,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唐子人从事急诊医学工作近30年,他擅长急危重症抢救,曾在一线参加抗击非典,还有过玉树地震和海地地震医疗救援的经验,但在他自己看来,这一次支援武汉,自己的角色有了变化,肩上的担子也更重了。
“非典时期我是兵,可以义无反顾地向前冲,做好自己就行。现在我是领队,要保证每个人的安全。”唐子人是北京市属医院援鄂医疗队北京朝阳医院的分队长,他给自己定下了一个任务:要把队员们安安全全地、一个也不能少地带回家。
和对待患者不同的是,在队员们眼里,唐子人是一个有点“严厉”的队长。
医疗队员们都想抢着时间多救治几名患者。这天,两名医护人员正在“小跑着干活”,唐子人看见后严厉地批评了他们。因为医疗队员们每天工作都需要穿戴着厚重的防护装备,走动、说话、工作对体力的消耗都很大,戴着双层口罩的他们时常会处于缺氧状态。唐子人在关心患者的同时,也时刻注意着医护人员们的身体和心理状态。
医疗队的队员们心态积极,在休整日里,年轻队员们喜欢通过唱歌跳舞来放松心情,可是到了晚上十点,唐子人都会准时招呼大家:“明天还要上班,马上各回各窝,上床睡觉!”唐子人在队员们面前经常扮演“恶人”的角色,严格得有点不近人情,但他说:“工作节奏太快,容易出现防护漏洞。”要想把队员们都安安全全地带回家,就必须严格要求。(文/王汝希)
“虽然抵达武汉初期,每进入一次病房,将近十个小时不方便吃喝,但比起武汉人民正在经历的磨难,这点苦算不了什么。唐子人团队所在的北京医疗队,目前负责武汉协和医院的150个床位,与当地医护人员密切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