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浙江省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考察调研。在村党群服务中心,习近平总书记详细了解余村发展情况,对他们发展绿色经济、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做法给予肯定。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该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5年来,余村坚定践行这一理念,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美丽乡村建设在余村变成了现实。
滴水藏海,从余村的民宿经济,到浙江省乃至全中国的绿色发展,“两山”理论以其深刻哲思回应了历史进程中的时代之问。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率先实现经济腾飞,同时也最早感受到粗放发展方式带来的环境代价。要经济还是要环境,要增长还是要生态,似乎是一个不可能解决的难题。直到“两山”理论的提出,更具前瞻性的理念变革回答了这个时代之问。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
“两山”理论蕴含深刻哲思。纵观人类工业化进程,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一度呈现一种此消彼长的对立态势,似乎高效率就等于高环境压力、大量生产就必然带来大量废弃物。但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跃升必然指向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和统筹兼顾。“两山”理论既是将辩证法运用于现实问题的典范,也是对中国发展所处历史方位和人类社会发展大势的深刻把握。
从“两山”理论到“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我们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理解愈益清晰。经济发展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而良好的生态环境供给本身作为幸福生活的新内涵,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如同资本、土地一样,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良好的环境也是生产要素。过去之所以不受重视是因为它们被认为是无限供给的,随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造成的生态问题日益凸显,良好生态环境也日益成为稀缺的公共产品。实践充分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
从之江发源的“两山”理论,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孕育了一场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从陕西秦岭违建别墅的坚决拆除,到江苏太湖之滨的污水整治;从皖浙新安江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到广东东莞华阳湖的生态环境再造;从河北塞罕坝三代造林人接力抚育生态林海,到福建木兰溪创新全流域生态系统性治理……“两山”理论已经成为我们的价值准则和行动指南,正在推动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双重改变、制度建设和价值共识的协调推进、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态获得感的和谐共进。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生态文明建设是事关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更好地体悟和把握“两山”理论的辩证法,让绿色发展持续释放出生态红利,我们才能守护好让后人诗意栖居的蓝天净水,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秀美山川。
15年来,“两山”理念逐渐丰富发展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广阔的中华大地上孕育和推动了一场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应对困难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长久之策。
真理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只有依据真理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开启新的伟大时代,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胜利。掌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切实提高我们认识真理、感悟真理的能力,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