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武汉4月17日讯(记者梁木)4月8日武汉解封,但解封不等于解防。武汉大门打开,但小区的大门依旧严控。
尽管从3月17日起,龙湖东岸社区已经成为无疫情社区,但依旧丝毫没有放松警惕。在4月8日之前,社区书记陈念就与社区干部、下沉干部等一起制定了《持续做好小区封控管理方案》。
“我们把出入人员分为五类:复工上班、就医、采购、离汉、特殊情况,每一种情况都有对应的解决方案。”陈念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特殊情况属于比较复杂的种类,比如有人会说他有另外的房子,要去那边关一下水电,又或者有人说要去父母家把孩子接回来。像这些情况,我们都会核实后逐一解决。”
陈念在小区出入口了解防控情况。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1990年出生的陈念是汉阳区年龄第二小的社区书记,这次疫情防控战对于她来说,从一开始就做好了“打一场硬仗”的准备。
年纪小,她就积极地向社区的下沉干部和街道的优秀社区请教,学习经验。“我们街道的芳草社区是一个特别优秀的社区,我向他们学习,把人员分组。”结合龙湖东岸社区的实际,陈念把社区干部、下沉干部、志愿者一共81人分成了紧急调度组,健康排查组,返汉出行组、巡查组等8个小组。
没经验,她就积极地学习各种文件。“那段时间政策的更新也很快,每次有新的文件,我就立马收藏、下载,然后打印出来,用笔勾画着看。只有对相关的政策规定熟透了,才能更好地做好工作。”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腊月二十八,陈念就把5岁的孩子送到父母家里,和在铁路上参与防疫物资运输调度的丈夫一起,奋战在抗疫的一线,至今没有休息过一天。“那时候每天工作肯定在12个小时以上,一大早出门,晚上十点多了还在开会。根本没有星期几的概念,只知道每天都有做不完的工作,每天都有新的挑战。”
陈念为社区居民分发食材。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过去的两个多月的时间,对于陈念来说,百感交集。
2013年从武汉理工社会工作专业毕业以来,陈念一直在社区工作。2015年12月龙湖东岸社区成立的时候陈念就来到这里,5年下来对社区的感情很深。在疫情期间,能够通过社区的工作切实地帮助到居民,让陈念感到很有成就感。不论是专门让女儿从网上订制、从北京寄来的锦旗,还是用快板念出的感谢信,这些来自居民的谢意让陈念十分感动。
但同样的,巨大的忙碌与困难也给她带来过压力和委屈。
疫情初期,医院收治紧张,社区要帮助居民联系医院做核酸检测、办理住院。一位暂时没有床位的确诊病人曾经就坐在社区办公室的大门处。陈念赶到时连忙疏散屋里的人,站在门外用喇叭和对方喊话。“对方已经70多岁了,在社区逗留了一个小时,回去的时候走路颤颤巍巍的,当时看了我心里也很难受。”
要联系医院、要出行用车,社区仅有的三辆保障车辆要协调好,那时候陈念和同事的电话差点被打爆。“有时候晚上回家的车上听歌都会哭,那首歌是《夜空中最亮的星》,我当时就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下去,居民不找我们能找谁呢?”
而现在,情况已经大为好转。陈念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最近接到电话的频率下降了好多,说明居民的需求都得到了满足。”
陈念在社区办公室办公。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情况的好转却并不意味着高枕无忧,社区严控依旧是疫情防控的一块基石,而现在陈念又要面对新的问题。
首先是人手的问题。随着复工复产,下沉干部和志愿者陆陆续续撤离。4月8日,陈念通过物业小管家在朋友圈再一次发布了志愿者的招募书。“大家很积极,今天来了11名,加上之前的,现在一共有15名志愿者。还有很多是家庭内接班。”陈念给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讲起,原先的志愿者杜先生复工了,如今他的妈妈刘阿姨成为了志愿者。作为社区舞蹈队队长的刘阿姨还发动了队员们一起参与志愿工作。而之前的志愿者赵姐复工了,她20岁的儿子却参加了志愿队伍。
其次是封控的压力。“主要是来自60岁左右的居民。他们很多已经退休,所以没有复工证明能够出入小区。但是他们年纪相对又不算大,比较有活力,过去也有出去锻炼的习惯。”
陈念几次去出入口查看情况的时候,都能碰到有人想出去。“我有一次看到刘阿姨在给一个大爷做工作,给他讲解政策,很快大爷就非常理解地回家了。刘阿姨说他们是同龄,又是邻居,所以劝解效果比较好。”陈念觉得这个主意很好,很快就组织招募社区里60岁上下的文艺骨干,鼓励他们加入值守大军。
疫情防控不松劲,社区已经做好准备,就像陈念说的:“社区就是一座架在政府和居民之间的桥梁,这座桥要便捷畅通,两者才能和谐。我们要做好这个守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