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抵达陕西,当天下午和第二天上午分别来到位于秦巴山区的柞水县和平利县,关注的也都是脱贫攻坚这个主题:他进村看木耳种植和茶园生产,在直播平台话脱贫,访易地搬迁群众,看望小学师生。
关注脱贫攻坚折射民生情怀。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脱贫攻坚是最大的民生,每到一地调研习近平总书记都要到贫困村和贫困户了解情况。从太行山深处到武陵山腹地,从沂蒙山到大别山革命老区,从秦岭腹地到乌蒙山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也已走遍了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对贫困群众的殷殷牵挂,折射出浓浓的民生情怀。
关注脱贫攻坚彰显必胜信心。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当前,全国还有52个贫困县未摘帽、2707个贫困村未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未全部脱贫。脱贫攻坚工作艰苦卓绝,收官之年又遭遇疫情影响,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习近平总书记关注脱贫攻坚,既彰显必胜信心也鞭策14亿多中华儿女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夺取最后胜利。
关注脱贫攻坚激励尽锐出战。脱贫要做,致富靠干。受疫情影响,一些地方扶贫产品销售困难,部分贫困群众外出务工受阻。如何克服疫情影响?在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就开出了一张克服疫情影响的“良方”:“小木耳,大产业。”集结全社会之力,在“特色”上下功夫,做好产业扶贫大文章,决胜脱贫攻坚底气十足。习近平总书记关注脱贫攻坚也激励着我们尽锐出战,全力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习近平总书记关注脱贫攻坚,也鞭策着党员干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中不断创造新的业绩。对于党员干部而言,就应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努力探求符合当地实际、有市场前景的脱贫致富之道,坚决把脱贫攻坚最硬的骨头啃下来,坚决把深度贫困堡垒攻下来。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越是关键时刻,越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必须清楚,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从决定性成就到全面胜利,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艰巨,决不能松劲懈怠。厚植民生情怀,坚定必胜信心,以决胜之势尽锐出战,把短板补得再扎实一些,把基础打得再牢靠一些,我们也必能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林溪)
联播+12月7日,海关总署公布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29.04万亿元,进出口已连续6个月实现正增长。从战“疫”主战场武汉到三秦大地陕西,从国家粮食主产区之一松辽平原到澎湃着经济活力的长三角……习近平总书记今年的考察足迹中,留下许多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殷殷嘱托。
12月7日,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我省脱贫攻坚、双拥工作、知识产权保护等。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革命文化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与改革中创造的,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小红船承载千钧,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火种,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跨世纪航程。
习近平:我们都在同一艘船上。在今年多场多边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密集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回应时代之问,给出中国方案。“我们都在同一艘船上”,风高浪急之时,人类唯有团结合作、同舟共济,才能应对全球性风险挑战,才能乘风破浪,行稳致远,驶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天天学习福州繁华闹市中,静立着一座古朴的院落。这里是林觉民在《与妻书》中回忆到的“杨桥巷故居”,也是冰心在《我的故乡》中用细腻笔触描绘的令她魂牵梦绕的“父母之乡”。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以“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大力弘扬宪法精神”为主题的第三个全国“宪法宣传周”在各地同步展开。建立宪法宣誓制度,设立国家宪法日;国歌法、国旗法、国徽法等,以国家立法形式,落实了宪法规定的关于国家象征和标志的重要制度;
“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新时代全民普法的头等大事。”唐一军表示,目前正值“七五”普法收官、“八五”普法规划谋划之际,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将把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宣传贯彻与普法紧密结合起来,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人心。
重逾千钧
全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12月3日至4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亲切接见全体会议代表,代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对全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大家致以诚挚的问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