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游赏玩,心之所盼。在“五一”小长假即将来临之际,很多家庭已经订好了出游的门票住宿,准备来一次舒畅身心的旅行。有平台预测,“五一”出游人数将达到清明的2倍以上。
尽管今年的首个旅游小高峰即将出现,但由于假期与疫情的重叠,还是有不少人陷入了想出游又不敢出游、敢出游却不知咋出游的两难境地。一方面,积攒已久的旅游需求亟待释放,压抑已久的心情亟待纾解。但另一方面,如何保证出游安全,吃住行玩如何安排,去远一点的地方回来是否需要再次隔离,诸多问题让大家犹豫不决。事实上,随着我国疫情防控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加上各地纷纷出台了景区防疫和安全保障的措施,“五一”期间一定范围内的出游,还是可以放心的。
即使如此,安全意识也不能丝毫放松。要看到,我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仍然存在,疫情威胁也没有因气温回暖而“退避三舍”。旅游行业常常涉及人群聚集、社交来往,大家在出游时尤其需要保持警惕,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要做出预判。在刚刚过去的清明假期,黄山景区曾出现游客爆满的现象,就提醒广大游客在目的地及出行时间选择、自我防护等方面做好功课,确保有备无患。
安全意识要靠良好的生活习惯来支撑。疫情防控成为常态化,良好的生活方式也应当常态化。疫情为所有人上了一堂生动的健康课,有网友曾用“通风报信”“口捂遮拦”“漱手就勤”等改编成语记录下戴口罩、勤洗手等生活日常。出游期间,戴口罩和保持手部卫生仍是预防传染病的最重要手段,保持安全社交距离、随时关注自身健康状况也应时刻谨记心间。在吃住行玩中当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既为自己安全筑牢防火墙,也为他人的健康上好加固锁。
当然,特殊时期的旅游也要遵从特殊的形式,树立更新的理念。以前说走就走的旅行,现在必须提前做好安排,学会“预约旅游”;以前想去哪儿就去哪儿,现在必须挑选距离合适、人流适中的地方,确保安全至上;如果出门不便,不妨在家“云出游”,透过直播的镜头赏花观景、看大展游古迹;如果没法游山玩水,找三五知己涮个久违的火锅,不同样也是一种休闲?从这个意义上看,疫情客观上成为我们更新旅游理念的一次契机,旅游边界不断拓展或许为未来旅游提供了常备选项。
旅游是一种有社会外溢作用的活动。作为一种休闲活动,它让人们共享美好生活;作为一种消费行为,它期待人们在合理适度的消费中助力行业回温;作为一种文明实践,它让大家在安全出游中承担社会责任。在旅游活动中找准自己的定位,承担好自己的责任,出行才会更精彩、更安全。
在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增光鸿运市场,执法人员对商户所售蔬菜进货渠道开展检查。“到达医院之后,由于医院环境比较特殊, 建议大家全程佩戴口罩;排队和候诊时,要尽量与他人保持一米以上安全距离。
国外疫情尚未缓和,很多有留学计划的学生面临严峻挑战。主持人王艺:大多数国外的国家或地区,像美国作为大多数留学生的留学目标,疫情仍然在第一波,情况好像不是特别乐观。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流行病学调查(简称流调)是个相对模糊的名词。随后,斯诺在参加伦敦卫生局临时委员会的会议时,请求拆掉那个水井的抽水摇柄,让人们无法继续从那里取水。
根据携程门票大数据统计,可预约景区数量最多的省市分别是浙江、江苏、广东、山东、四川、河南、云南、安徽、广西和江西。文化和旅游部强调,游客要增强防疫意识,积极做好个人防护,配合景区测量体温,出现身体不适等情况应第一时间告知景区工作人员。
4月2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新冠肺炎出院患者管理服务情况。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介绍,患者治愈出院以后,后续还有一系列的管理,主要包括隔离医学观察以及健康的监测、复诊复检、康复管理几个方面。
4月20日,郑州东站,乘客正在通过安检,部分旅客出于个人防护考虑,随身携带含酒精的违禁品进站,造成安全隐患。搭乘公共交通时要配合工作人员做好体温测量,全程佩戴口罩,打喷嚏遮住口鼻,保持手部卫生,下车后及时消毒和洗手。
进入校园内的所有人员均需接受体温检测,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并进行活动轨迹筛查。佩戴口罩 建议教师授课时佩戴医用口罩,食堂工作人员、保安、校医等岗位人员也必须佩戴医用口罩。
因为疫情,大学生度过了有史以来最漫长的一个寒假。特殊时期,宿舍实行封闭式管理,须实名验证并检测体温,体温正常者,方可进入,体温异常者禁止入内。错峰就餐,避免扎堆;排队候餐时,戴好口罩,与他人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不交谈;就餐时单向坐,避免面对面。
乘坐公交车、地铁出行,必须全程正确佩戴口罩,可选择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座位、扶手、车门、扶杆等公共用品,一旦被病毒污染,可发生传播。回家后,要立即洗手,保持手部卫生。
” 新冠肺炎在湖北等地确诊人数的迅速增加,给医疗废物的处置出了一个难题。2月3日,福建省生态环境厅印发《新冠肺炎疫情环境风险防控工作指南》,着重从涉疫医疗废物、涉疫生活垃圾、涉疫医疗废水、涉疫生活污水、监测与防护5个方面作出规范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