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统筹区域发展从来都是一个重大问题。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当前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一些新趋势。如何立足扩大内需,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当下我们需要深入讨论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推进区域产业一体化进程
总的来看,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产业链、供应链的区域化、本土化可能是一个新趋势。为此,区域经济一体化要以产业链、供应链的调整为抓手,形成合理分工、有竞争力的区域产业一体化布局。
要看到,疫情冲击下,区域产业一体化需求增大。区域产业同构和同质竞争,是导致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和企业成本高企不下的重要因素之一。以东北为例,哈尔滨、长春、沈阳都建有汽车制造厂,长春与哈尔滨都曾提出要延伸汽车产业链条。2018年,我国汽车零部件市场规模4万亿元左右,但最大的几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却没有一家在东北地区,其中或有这方面的原因。受疫情冲击,在全球可能出现产业链、供应链区域化、本土化的趋势下,要统筹调整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提高产业区域集聚和全要素生产率。
进一步看,为有效防范全球产业链切割和供应链节点重新布局可能带来的经济风险,推进区域产业一体化至关重要。一方面,产业链、供应链的区域化倾向突出,不同环节的衔接需要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基础,破解区域产业同构和同质竞争问题。另一方面,区域经济一体化着眼于资源配置的优化和共享,需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竞争力,从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我国是一个发展不平衡的大国,要注重发挥区域资源禀赋优势,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链、供应链,推进区域产业一体化的协同发展,并在推进区域产业一体化中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首先,推进区域产业一体化重在实现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以东北为例,其产业发展高度依赖资源,资源产品与延伸加工产值之比与全国水平差距较大,整体上,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单一,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应对疫情冲击,迫切需要东北地区推进立足扩大内需的产业转型升级,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链、供应链。在工业领域,可考虑推进东北制造业的跨区域优化重组,形成东北三省的纵向分工,重构以装备制造业为重点的产业链,提升东北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农业领域,可考虑以推动农业跨区域合作拉长东北地区农业产业链,推进东北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其次,要推动形成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新格局。在这方面,我国大有潜力。要统筹谋划新老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打破行政壁垒和地区分割,共建共享基础设施,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分工协作,统筹推动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进程。
推进区域城乡一体化进程
未来几年,我国城乡结构至少还有10个百分点的提升空间。以城市群、都市圈发展为重点推动区域城乡一体化,是挖掘内需潜力的重要抓手,也是支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眼下,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肆虐,受疫情影响,各国大量削减进口商品,我国务工农民主要从事的以外贸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亦因此受到严重冲击,农民工及农民的整体收入受到严重影响。应对疫情冲击,一方面要通过破除城乡二元壁垒,推动农村人力资本、土地等要素融入城市,从而释放巨大的内需潜力。另一方面,要通过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优质资源向农村流动,从而拉动农村内需市场提质扩容。比如,农村公共设施的人均投资远低于城市,如果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将会开辟巨大的投资空间。
还要看到的是,城市群、都市圈成为城乡一体化的载体,对于释放消费潜力、稳定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城市群和中心城市作为发展的重要载体,统筹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加大城乡新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
总的来看,城乡一体化的关键在于推进城乡要素市场化配置。立足扩大内需,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要加快深化要素特别是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城乡统一用地市场,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要看到的是,如果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农村建设用地估计将释放规模可观的资金需求。因此,可拓展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范围,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等,从实践出发,加快盘活这块重要资产,显著提升资产配置效率,以更好挖掘内需潜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在国际疫情持续蔓延的背景下,我国在立足扩大内需的同时,要以抗疫互动合作为重要契机,强化和周边国家在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中的分工合作,在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中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其一,在疫情严重冲击的背景下,区域合作将成为一个重要选项,以中日韩为重点的东北亚区域合作进程有可能加快推进。以东北为例,作为我国向北开放的最前沿,东北与东北亚地区的经贸联系十分密切。东北可利用与东北亚地缘政治和经贸联系更加接近的条件,在对接东北亚共同发展过程中促进东北振兴。
其二,以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区域合作进程。有效应对经济全球化新变局,要把加强同东北亚、东南亚的区域合作等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点。通过区域功能重构和合作,构建更加开放、合理的国内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进而更加有效参与区域合作。比如,东北与日韩运输距离较近,具有一定的合作基础,可利用东北三省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地域优势和产业条件,加强与东北亚周边国家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推进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其三,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形成区域合作新布局。要充分发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海南自贸港等处于开放前沿的优势,主动对接周边国家和地区,为区域经济高水平开放发展注入区域经济合作的新动力。比如,以产业项下自由贸易为重点推进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便利化,以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区域产业集群为目标,在重点产业领域自由贸易上尽快取得突破,从而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更好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世界经济遭受严重冲击,但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仍保持稳定增长。中国—东盟自贸区成立十年来,各国搭建平台、畅通渠道、增进交流,服务范围从自贸区建设向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拓展,不断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国家主席习近平20日晚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说:“亚太地区要毫不动摇支持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继续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早日建成亚太自由贸易区,中方欢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完成签署,也将积极考虑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我们展望到2040年建成一个开放、活力、强韧、和平的亚太共同体,实现亚太人民和子孙后代的共同繁荣。我们将继续秉持亚太经合组织合作宗旨和自主自愿、协商一致、非约束性的合作原则,期待打造以下三方面经济驱动力实现这一愿景: 一、贸易和投资。
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以来的30多年,是世界格局加速演变、全球治理深刻重塑的30多年,也是亚太地区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30多年。中国愿同亚太各方一道,共创共享亚太和平繁荣美好未来,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不断迈进。
当下,地缘政治、贸易战以及全球疫情形势不容乐观。实际上,RCEP一半力量来自中国,另一半则源自东盟以及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高收入经济体。如果能维持一个和平与相对稳定的环境,那么到20年代末,中国经济规模将超过美国,东盟的经济实力也会同时上升。
财经观察:RCEP为疫情下全球经济复苏注入新动力 分析人士认为,RCEP将打造超级经济圈,加速区域经济复苏发展,为疫情下全球经济复苏注入新动力。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余淼杰指出,RCEP统一的原产地规则将提高成员国吸引力,因为进入一个国家就意味着进入整个区域市场。
文章援引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国际经济学教授迈克尔.普拉默的话表示,该协定将为全球经济贡献1860亿美元,并使其成员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2个百分点。分析人士表示,RCEP的签署或许是亚洲向着类似于欧洲或北美经贸一体化贸易区发展而迈出的第一步。
昨天(4日),中国和新西兰宣布正式结束两国之间的自由贸易协定升级谈判。自2008年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协定生效以来,双边贸易实现了超出两国预期的快速增长。2016年11月,中新双方启动自贸协定升级谈判,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RCEP,即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由东盟10国于2012年发起,邀请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共同参加。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也就是RCEP数年谈判过程中,中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尽管各地区发展存在差异、不协调、不平衡,但总体上较好地把握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规律,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不断优化。顺应世界经济区域格局演变大趋势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参与各方以开放畅通开辟全球区域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