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5月12日,四川凉山“悬崖村”——凉山州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列尔村,迎来历史时刻:当日起至5月14日,全村8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将陆续搬迁至县城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之后,经双向选择,青壮年可自愿留在“悬崖村”参与旅游项目开发。
小蒋随想:2016年5月,媒体报道了“悬崖村”的故事。该村位于悬崖之上,通向外界的“悬崖路”落差数百米,要攀爬藤梯进出,尤其是村里的娃娃们背着书包爬藤梯上下学的惊险画面,让人揪心不已。引发社会关注后,当年11月,一架钢制新梯代替了老藤梯。村里还接通了通讯信号,孩子们住进寄宿学校,部分村民靠卖土特产增收……
上述变化固然是积极的,但村民进出依然要爬悬崖,高危并未改变,出行依然困难。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进一步改变“悬崖村”的贫困状况,面临各种困难。
精准扶贫,贵在精准。因地制宜,因地施策,一村一策,甚至一户一策,才能取得较好效果。“悬崖村”原生环境不宜居,各种设施严重不足,要在原地扶持,不仅投入巨大,而且效果可能事倍功半。实践证明,整体易地搬迁是脱贫攻坚的一种有效“战术”。将村民迁至基础条件较好的地方,生活改善立竿见影,发展前景也更开阔。当然,这需要地方政府下决心投入,离不开扶贫干部细致工作,有赖于村民积极配合。
为实现“悬崖村”整体易地搬迁,当地规划、建设、协调、安置所克服的困难不难想象。安置房人均25平方米,配备基本家具,据悉每户交款1万元封顶,搬迁村民由衷地露出笑脸。还有村民专门到山脚下的河中洗澡,用这种特殊的方式,与故土告别。“我要干干净净地搬新家”,表达了对新生活的憧憬。
“悬崖村”搬迁是一个里程碑,也是一个新起点。“搬得出,稳得住”才是易地搬迁成功的关键,扶贫的根本是“授人以渔”、培养“造血能力”。所以,村民未来的生活与发展,还需要扶贫工作者持续关注,努力扶上马送一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悬崖村”不宜居不意味着不能利用,在做好安全防护的基础上,开发旅游项目不失为好点子。利用“网红”效应,结合社会投入,游客可能慕名而来,一并带动当地其他产业。经双向选择,村里的青壮年可自愿参与旅游项目开发,给村民提供了建设家乡、本乡就业、实现脱贫的机会。换一种思维和模式,顽石可能成为璞玉。
脱贫攻坚到了收官之年,“悬崖村”搬迁是攻坚克难的一个缩影。对各地扶贫工作者而言,想方设法,扎实工作,竭力推进,才能为决战贡献坚决力量,为决胜加添胜利砝码。
作者:蒋萌
总有一些年份,注定会在时间的坐标轴上镌刻下熠熠生辉的印记。近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赵辰昕宣布,“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已全面完成,96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全部乔迁新居。
”,帕查有格立刻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对于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他早已有了清晰的思路,“悬崖村”未来的路始终向前。村民们在悬崖上的旧村开民宿、做导游,在悬崖下的新家学刺绣、种果树,孩子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
“十三五”时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投入更多资源,措施更加精准。图为2020年9月9日,驻村党员干部在贵州省榕江县计划乡污略村上门开展“问诊”工作。
这是8月10日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四开乡梭梭拉打村拍摄的四川省武警总队援建该村的幼儿园、篮球场和产业园(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金阳县山江乡老寨子村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和通村公路(6月7日摄,无人机照片)。
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既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也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集中体现 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既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也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集中体现。
“希望新闻工作者发扬优良作风,扑下身子、沉下心来,扎根基层”;宣传舆论工作要“更好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2020年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再次向包括新闻工作者在内的各行各业人员“致以崇高的敬意”。
“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我们的庄严承诺。俯瞰四川昭觉县易地扶贫搬迁县城集中安置点沐恩邸社区卫生院、中心校、便民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
或许,很多人并不知道大凉山在哪里,到底有多大,但是,贫穷、偏远、落后,甚至疾病都成为了凉山在外的“标签”。人民网 赵祖乐摄 今年5月13日,“悬崖村”8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搬下了高山,他们的新家在四川省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2020年5月12日至14日,“悬崖村”84户精准扶贫户陆续搬进80多公里外的昭觉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住进新房,开始山外的新生活。和王天才老人一样,高丰村党支部副书记杨再平是村里第一批种枇杷的人,也是第一个靠枇杷发家的人。
2020年5月12日至14日,“悬崖村”84户精准扶贫户陆续搬进80多公里外的昭觉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住进新房,开始山外的新生活。和王天才老人一样,高丰村党支部副书记杨再平是村里第一批种枇杷的人,也是第一个靠枇杷发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