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集电视政论片《雄关》第六集:《向阳而生》

  同世界上其他古老文明一样,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也出现在大河流域,黄河中下游是其中之一。几千年间,黄河文化,饱经苦难而绵延不息,沧海桑田而自我修复。

  浩浩黄河水,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也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刚毅不屈的鲜明气质。

  这种气质的养成,说到底,是因为大河养育的华夏儿女,价值观薪火相传,梦想从未抛弃,向上进取的意志从未因苦难而消磨。

  疫情带来苦难,但也带来历练;中国付出了代价,但也收获了进步。

  严冬总会过去,在酷寒中保存了根系的花朵,终将绽放;在风雪中积蓄了能量的梦想,终将盛开。

  生机,随风苏醒。

  活力,向阳而生。

  由省委宣传部、河南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六集电视政论片《雄关》,今晚播出第六集《向阳而生》

  举国抗疫,需要战略支撑力。战“疫”阻击战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发展,两场硬仗一块打。

  郑州市北龙湖公园,杜江永和公司骨干正在召开碰头会,商量对策。七年前,杜江永创办了自己的电商公司。疫情期间,写字楼封闭,员工隔离,业务停滞给杜江永带来了巨大压力。

  焦虑的不止杜江永一个人。有着1000万资产的靳海涛也觉得自己就要撑不住了。他的冷链物流主要承运肯德基必胜客的食材,高速封路,冷库园区封闭,违约成本大得想都不敢想。

  不能让疫情摧毁了市场活力。市场主体陷入困境之日,就是政府职能释放能量之时。

  2月14日,河南省委省政府出手救市,20条政策,充满了现代市场经济杠杆撬动思维。用金融政策,解决融资困难;用税收政策,降低企业负担;能减免的一概减免,能简化的全都简化,能延期的全都延期,给企业打开腾挪空间。企业每省下一分钱,就相当于赚了一分钱,用得好了,还有附加值。

  杜江永抓住了这个救生圈,当期减少现金支出二十二万元。

  政策帮杜江永救了现金流的急。3月初,物流恢复,员工回归,杜江永在网上搞了多次促销活动,公司稳住了,业务恢复到了往年水平。

  河南抛出政策救生圈的前提,是政府手里有救生圈。政府解囊,企业受益,雪中送炭,恢复气血,这样的调控来自于多年发展打下的厚实家底。

  2002年到2019年,河南财政总收入从507.7亿元增加到6000多亿元,增长了11倍多,这意味着河南能更好地运用财政政策,实施有针对性的减税降费,帮助河南省51万中小企业度过疫情寒冬。

  当冬天袭来时,小鸟在大树上筑巢取暖,小动物在大地母亲怀抱中冬眠。小微企业嵌入大企业的链条,是一种合理而巧妙的生存术。

  李延峰的印刷厂是一家小微企业,有8条生产线,130个工人。是的,厂子不算大,但他为中国肉类产品巨头双汇生产标签。一个小小的标签,包含了产品从成分到保质期的全部信息,也是走向市场的产品必不可少的“身份牌”。

  疫情期间,双汇坚持开工,标签不能缺位,李延峰咬牙开工了。防疫要求不能打折,企业成本自然水涨船高。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有难同当,才能有福共享,这不只是江湖道义,更是市场命运共同体的共识。

  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疫情冲击了一大片企业,但也点化了一大批企业主。

  他们突然意识到:确实是关上一扇门的同时,打开了一扇窗。

  穿过这扇窗,程秋霞从一个实体店老板,变成了一个闯入网络世界的女主播。

  去年底,年近50的程秋霞投入30万,开了自己的第一家服装店。她购进了一大批新货,准备年后大赚一笔。

  谁料人算不如天算,疫情来了,一仓库的衣服,眼看就要砸在手里了。

  跟上潮流,直播带货,程秋霞不那么华丽地转身了。

  不等不靠、积极自救,是河南草根经济的气质。疫情倒逼之下,不少人眼观六路、边学边干、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快速成长。

  网上教育掀起热潮、“无接触服务”快速发展、医用机器人研发进入加速度。这些新变化,源于新需求创造出的新供给,也源于换头脑换来的新红利。

  易北河畔的汉堡港,是德国最大的港口,欧洲的门户。自2月16日春节后的首趟中欧班列从郑州开出以来,中欧班列(郑州)已经实现常态化运行。

  恢复了常态化运行的中欧班列(郑州)成为欧洲与河南之间运输防疫物资的主力军。疫情紧张的2月,中欧班列(郑州)拉回了上海金山医院、广东佛山“小汤山”医院、贵州版“小汤山”医院、南京市第二医院等抗疫项目急需的电力设备。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后,来自河南的大批防疫物资通过班列送到欧洲。仅4月份,通过班列送往中亚和欧洲的口罩、防护服以及医疗物资共35批次、144吨、1600多万只。

  都说“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跨国界的担当,不远万里的春意,是要以实力为前提的。

  疫情期间,河南省委省政府在千头万绪中,始终紧绷着一根弦。

  既要决胜抗疫,又要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

  谁都能预料到:疫情必然波及到脱贫,开工不足必然造成农民就业不足、务工收入锐减。

  光山县晏岗村村民余孝伟,靠着养殖小龙虾和山羊,家里的生活有了起色。今年春节,本来是山羊出栏的好时机,但一场疫情让他的希望落空了。

  余孝伟一筹莫展,他实在看不出还有哪路神仙能给他点石成金。

  他没想到,神仙还真有。

  这是一个小神仙,住在手机里,是个卖货软件,名叫“为村”。

  “为村”,顾名思义,为了乡村,是一个村委手机信息平台,是中央办公厅挂职光山县扶贫小组开发的。在这个平台上,农民可以开证明、找工作、还有卖农产品。

  “电商+扶贫”,这是河南在疫情期间组织脱贫攻坚的一大攻势行动。

  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河南脱贫攻坚各项工作“马力全开”,驻村工作队到岗率实现百分之百,扶贫项目开工率达94%以上。

  不妨这样理解:包括脱贫攻坚在内,诸多年度目标受到了疫情的干扰,但这种干扰,只会把中国人的忧患意识转化为奋进行动,把危机感改造成紧迫感,让中国人用加倍的努力、加倍的投入去实现国家目标,而不是被疫情打乱阵脚,放弃雄图大略。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调整的背后,是经济社会全面复苏的希望。

  活过来的城市,重新听到朗朗书声。

  冲刺的学子身后,是一个教育切换车道的系统工程。

  河南的新冠肺炎确诊人数全国第三,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同时,全省有教育人口2800多万,占全省总人口四分之一。疫情期间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疫情防控常态化后,什么时候复课?复课后,怎么确保安全?这当中随便哪个问题,都容不得丝毫闪失。

  在教育厅的协调下,学校动起来了,网络平台动起来了,河南广电动起来了,网上课程陆续上线,“延迟开学不停教、不停学”成为现实。

  线上教育有序开展的同时,各级各类学校也为复学复课紧张筹备。防控物资至少备足两周,学生食宿上课要确保安全,每一个环节都要规划到位。一遍又一遍的演练,确保开学后疫情防控万无一失。

  继高三学生复学之后,4月13日,河南多地的初三学生重返校园。5月11日,河南中小学全部开学。

  离摘掉口罩的时间不远了,河南人民跃跃欲试,活力待发,卯足了劲,要在新的蓝图下,撸起袖子加油干。

  大美中原春浩荡,森林河南开新篇。

  2020年3月12日,河南省沿黄生态廊道示范工程在郑州洛阳等8个地市同时启动。

  3月27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加快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工作推进会。

  4月10日,河南省卫生健康大会召开。

  4月27日,河南省新兴产业重大项目集中签约活动在郑州举行。

  4月28日,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观摩活动启动。

  5月11日,全省文化旅游大会召开。

  把时间抢回来,把损失补回来,把短板补起来,把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把新机遇发育成新成果。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我们的企业努力打拼,我们的经济逆风起飞,我们的生活气象更新。

  这是亿万河南儿女最珍贵的节日礼物。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4月30日给郑州圆方集团全体职工回信,向他们并向全国各族劳动群众致以节日的问候。

  习近平指出,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面对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从一线医务人员到各个方面参与防控的人员,从环卫工人、快递小哥到生产防疫物资的工人,千千万万劳动群众在各自岗位上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汇聚起了战胜疫情的强大力量。希望广大劳动群众坚定信心、保持干劲,弘扬劳动精神,克服艰难险阻,在平凡岗位上续写不平凡的故事,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经奋斗,无以获幸福。

  不闯过猝然降临的挑战和危机,无以鲜明地看出中原儿女在这个大时代舍我其谁的担当与力量。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一座由“四个自信”夯筑的伟岸雄关,穿破疫情的迷雾,沐浴着新时代的阳光,矗立在河南,矗立在大河中游,矗立在中原腹地,矗立在中国故事的精彩情节里,矗立在人类命运的恢弘韵律中。

  当代最精彩的中国故事,就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自己选择的复兴道路上,焕发无穷的活力和创造力,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吸收一切文明精华,发挥制度优势,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人间奇迹,谱写出独具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气质、中国风度的壮丽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