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广州中院少年家事审判庭庭长陈海仪被称作“法官妈妈”,她所从事的少年审判是刑事审判工作中的一个特殊领域,是情、理、法碰撞最为激烈和最为直接的地方,牵动着一个人、一个家庭,甚至几代人的幸福和未来。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我们更要结合自己的工作所长更好地履职。”陈海仪说,今年全国两会,她一如既往地关注未成年人犯罪问题,要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只有防患于未然,才能从源头上减少犯罪发生。
92%犯罪成因与中小学期间心理问题有关
当选人大代表后,陈海仪常常走进广州市大中小学校、基层法院等,宣讲的同时,也多方征求对未成年人保护以及预防犯罪的意见建议,然后结合日常工作开展调研,形成两会期间的代表建议。
“近年来,出现了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以及手段残忍的个案,引发了是否需要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讨论。”陈海仪说,例如近期发生的大连13岁男孩性侵未遂杀害女孩被收容教养的案件,让收容教养制度进入公众视野。
据了解,目前并没有全国收容教养及14周岁以下未成年人涉罪的相关数据。她建议,构建全国未成年人涉罪数据统一平台,在一定范围内共享,有利于全面把握政策调整、法规修订的方向,也有利于理性看待未成年人犯罪问题。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归根结底与其特有的心理生理特点密切相关。”陈海仪说,例如家庭中产生的家暴、冲突、疏忽照顾、离婚、再婚、丧亲、二胎等情形,家庭管教模式当中存在的溺爱、严厉、打骂、要求高、多子女差别对待等,以及创伤性事件(校园意外或欺凌事件、性侵、交通意外等)、学业压力、社交问题等引发未成年人产生各种心因性问题,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情绪行为。
2015年至2019年,某心理健康发展中心对50万人次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筛查,发现7.09%的学生需要特别关注,其中超过50%有行为情绪问题的学生没有得到关注及有效支援,大约60%被行为情绪困扰的学生,因缺乏渠道,不能得到有效干预。
“广州法院5年对350人次未成年罪犯进行的心理测评中,92%犯罪成因都与其在中小学期间已出现的心理问题存在关联。近六年,56件涉及抢劫、强奸、杀人等严重暴力犯罪中的未成年罪犯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精神疾病。”陈海仪建议,强化未成年人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立从学前教育到小学、中学、中职学校、直至大学,涵盖流动未成年人暂住社区、工厂,全方位心理健康体检筛查制度,接续关注重点青少年(主要指未成年人)群体心理状况,及早发现违法犯罪心理不健康苗头,对重点排查对象及其家庭及时提供免费评估疏导帮扶服务,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不稳定心理因素。
设立少年司法矫教替代制度增加强制性
已涉罪的低龄青少年的处遇方式,是当前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研究中一个重点,甚至引发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争议。
“无论将刑事责任年龄降低多少,同样存在对未达刑事责任年龄涉罪少年的有效矫治问题,这部分孩子能否转化为无害社会人,是防控未成年人犯罪的重点。”陈海仪表示,针对因低龄不予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建议设立少年司法矫教替代制度,作为责令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严加管教的补充措施,增加责令的法律强制性,避免过去“一放了之”的状况。
具体操作上,由负责社区矫正的司法行政部门具体实施责令工作,与现有的社区矫正部门职能合并,赋予司法矫教与社区矫正同等的法律效力,参照社区矫正法予以实施,对该部分未成年人进行社区居家强制管教、佩带定位检测手环,同时对父母予以责令强制亲职教育。
然后,根据矫治效果,定期进行评估,调整矫教时间,最短责令期到18周岁,可以顺延到25周岁,并根据实际情况延续。矫教人员替代父母进行监管教育评估的费用,可由司法机关向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予以追缴。
在司法矫教期间,如有违反司法矫教规定,可考虑直接提请法院决定是否认定属于必要情形,决定收容教养。或可设定新的替代收容教养的保护处遇措施,对其性质、具体适用对象、条件、期限、年龄下限、决定机关、执行机关等作出明确的立法解释。
大力培育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社会组织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与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是一脉相承的两个方面。”陈海仪表示,当前少年司法和社会保护方面专业性治理体系没有全面构建,存在不配套的情况,不利于我国未成年人保护与预防犯罪一体化工作的开展。
她建议,与未成年人权益密切相关的部门均应成立专门独立的机构,如少年司法矫治中心、少年警务、少年检察(未检)、少年法庭(少年法院、少年家事法院)、专门学校(工读学校)、少年监狱等,给予人员、经费、编制等支持。
“关注社区、帮教的社会组织多,但是青少年预防犯罪矫治方向的社会组织偏少,而这个领域又非常专业。”陈海仪建议,大力培育和发展相关社会服务机构,如司法行政部门培育和发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的社会服务机构,民政部门培育和发展未成年人保护方面的社会服务机构,团委、妇联培育和发展研究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犯罪方面的社会服务机构,让各类青少年(未成年人)社会服务机构助力防控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切实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
陈海仪认为,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从源头上治理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是社会综合治理的重要课题,“国家对青少年政策的重视程度,决定了对未成年人保护的力度和范畴,更决定了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防控成效。”
在今天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发言人记者会上,就未成年人刑责年龄是否将作调整,制止餐饮浪费专项立法工作进展情况等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发言人臧铁伟作出回应。
为营造良好安全的未成年人网络环境,近日,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联合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将在全国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今年8月底前完成巡查摸底,11月底前完成集中整治,12月底前完成自查总结并上报。从严整治青少年常用工具类应用程序恶意弹窗,诱导点击跳转至淫秽色情、低俗庸俗等有害页面的行为。
记者从教育部了解到,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关于联合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将在全国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今年8月底前完成巡查摸底,11月底前完成集中整治,今年12月底前完成自查总结并上报。
全国首个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App在重庆上线,责任方知情不报将被追责 7月23日,全国首个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App在重庆九龙坡区上线。7月23日,重庆九龙坡区检察、公安、妇联等9部门会签通过了《九龙坡区关于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的实施办法(试行)》,同时相关强制报告App上线运行。
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监察委员会等九部门印发《关于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规定有关单位和个人发现未成年人遭受或疑似遭受性侵、虐待、欺凌、拐卖等9类不法侵害情形,应当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或举报。《意见》对于持续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制度建设,构建社会综合预防保护体系,及时干预、严厉惩治、有效预防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全社会都要关心关爱少年儿童,为少年儿童茁壮成长创造有利条件。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律师协会副会长方燕表示,强制报告法定义务的推广有助于及早发现儿童遭受不法侵害案件的线索,尽快有力打击犯罪分子。
记者今天从最高人民检察院了解到,最高检等9部门共同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规定9类未成年人遭受不法侵害情形,有关单位和个人须立即报案。
5月25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召开第二次全体会议,听取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工作的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军关于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的报告。依法严惩侵害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犯罪,对性侵儿童的赵志勇、何龙等罪行极其严重的一批犯罪分子,坚决依法判处死刑。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机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谭平川提的“最低和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降至十二、十四周岁”建议,经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5月21日报道后,引发全国网民热议。澎湃新闻梳理发现,除谭平川外,还有肖胜方、陈建银两名全国人大代表也就“降低刑责年龄”提交建议、议案。
在走访调研中,刘希娅代表发现,性侵未成年人的案件中,犯罪嫌疑人不少是被害人在学校或补习机构的老师等熟人。对此,刘希娅代表建议建立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信息资料库并实现全国联网、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