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疫情,全国两会时间推迟了,但住冀全国人大代表认真履职的热情丝毫不减。他们积极收集民情民意,精心准备意见建议。其中,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成为住冀全国人大代表聚焦的重点。
集民意、话民生,人大代表聚焦的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话题。当前,脱贫攻坚已到了最后冲刺期,彻底脱贫奔小康是大家的共同心愿,也是当前最重要的民生话题。来自农村的四位人大代表长期担任村支部书记,与村内老百姓打交道,最了解基层缺什么、群众想什么。“两会”前夕,代表们视频连线交流心得,围绕决胜脱贫攻坚谈经验说看法、找路子谋实效,为基层发展添砖加瓦。
围绕产业兴旺引项目,注入脱贫增收“新血液”。产业兴旺,老百姓收入稳定增长,才能确保稳得住、不返贫。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抓好产业带动、拓宽农产品种植和销售渠道是构建贫困群众内生增长机制的重要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地制宜做好农业产业化经营要瞄准市场需要,将合作社带动、企业帮扶、规模化经营等模式用好、用熟。能让百姓腰包鼓起来、日子富起来的法子,就是好法子。车谷砣村的水果种植和重要栽培、中街村的铸造加工、大激店村的“企业+合作社+农民”经营模式的成功,让几个村的脱贫致富路子越走越宽,群众的劲头越干越足。
围绕和谐宜居抓治理,焕发乡村精神“新面貌”。脱贫攻坚既要脱看得见的“物质贫”,也要脱看不见的“精神贫”,既富“口袋”,也富“脑袋”。在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打造文明新乡风需要革除掉基层的文化陋俗,大力推行移风易俗,探索矛盾纠纷化解新机制,丰富农村文艺形式,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就像张东河代表所说:“乡村振兴,文化这个‘魂’不能丢。”乡村治理是篇大文章,只有多探索新方法新路径,才能把乡村振兴的地基打好。
围绕基层需要招人才,蓄足乡村发展“新动能”。“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选好农村致富带头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不可否认,现阶段基层对各类人才,特别是懂农业、懂技术、会经营的人才吸引力依然不足,年轻人流失现象较普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平台少、发展前景不明朗。代表们谈到,只有产业发展起来了,发展机会多了,年轻人才会有发挥才能的空间和机会。近几年,灵寿县委组织部创设了农村青年人才服务中心,凡入选人才库的青年可得到技能培训、创业贷款等15项帮扶,给年轻人们搭建起了大舞台。同时,为年轻人才提供子女入学、就医等便利,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也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有效之举。
“最平凡”的代表,来自“最平凡”的村子,上演着“最平凡”的故事,而这一切,正汇聚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人民力量。直面基层发展困境,聚焦群众关切,补足短板、蓄足动能,广大乡村地区就一定能喷涌出自上而下的磅礴伟力,助力全国实现彻底打赢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壮举。(宋鉴)
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既是一个当代命题,更是贯穿近百年来党领导中国乡村现代化事业的长期主题之一。回望历史,毛泽东在实现乡村文化振兴问题上有着可贵探索,其中的精神内核对今天乡村文化振兴仍有借鉴意义。
“要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
16年跨越发展,浙江的千乡万村更加充满活力。浙江“千万工程”自2003年启动以来,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
乡村兴,文化必兴。猪年春节期间,各地农村文化活动就红红火火,在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提振了乡村振兴的精气神。猪年春节乡村文化活动红红火火,既折射出新时代幸福生活的质感,也鞭策着我们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久久为功,实实在在地增加农民群众在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幸福感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