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同长江一起,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
九曲黄河一份情 ,两岸绿林四季清。黄河安澜,是中国人做了几千年的梦。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明确提出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要创作好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
黄河流经河南多个地市,与河南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2020全国两会之际,河南广播电视台映象网推出“我家住在黄河边”特别策划,深入黄河流域的河南农村基层,采访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下,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奋斗实现美好生活的百姓故事。
映象网记者 王鑫
【人物名片】
丁存星,今年46岁,是紧临黄河滩区的濮阳县习城乡丁寨村的会计,家中一共有七口人,上有74岁高龄的老父亲,下有四个孩子。曾经,没有一技之长的丁存星外出跟随建筑队打零工,微薄的收入连家中基本的开销都无法维持。后来,在当地“到户增收”的惠民政策下,丁存星与同村人合伙开始大棚蔬菜种植,靠着坚持与努力,顺利实现脱贫致富。
见证黄河变迁
因为一直紧邻黄河滩区生活,丁存星见证了自己的父辈与黄河的“拉锯战“。
丁存星十八九岁时,黄河经常性地泛滥让生活在滩区旁的老百姓苦不堪言。“那时候,河道不到100米,每年一到6月底7月初时,因为离黄河的距离很近,房子地基全是土。”丁存星说,“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大水一来就卷走了泥沙。”据丁存星描述,还有一些曾经场景,让他的父辈也记忆很深,比如黄河一泛滥,大量的水和泥沙席卷而来,庄稼基本被淹没,基本上当年颗粒无收。因为房屋地基的土壤都较为松动,遇上水势猛烈的状况时,对房屋也会有很大程度地受损。
后来,到了60年代,由于政府对黄河生态保护的有力举措,建黄河大堤,建生产堤,后又多次加固大坝。据丁存星表述,自1996年至今,黄河再未泛滥过,加之政府改善当地黄河生态,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改善。
蔬菜大棚里实现脱贫梦
“种植大棚蔬菜这几年,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说起这些年的发展经历,丁存星难掩喜悦。
2016年底,濮阳县政府为逐步改善当地黄河滩区居民的生活水平,提出“到户增收”的惠民政策。当时,远在外地打工的丁存星得知后心中燃起无限希望,于是就收起了铺盖赶回老家。很快,这项惠民扶贫政策便落实到了他的身上。
由于丁寨村地处于黄河滩区,单一贫瘠的地理位置让其没有太多的产业基础,自然村里的经济水平也是不容乐观。在经过一番思量之后,丁存星找到了同村的“蔬菜大棚种植第一户”丁世锋,寻求大棚蔬菜种植经验。
在政策扶持下,靠着自身的虚心学习和努力,很快,丁存星有了自己蔬菜大棚。更让丁存星受鼓舞的是,首次种植大棚蔬菜就迎来了营收开门红,所获收入远高于在外打工。与此同时,丁存星的蔬菜大棚“事业”也使传统务农的妻子加入了进来,夫妻合力,日子越发红火。
“现在赶上西红柿和黄瓜收获季节,家里的三亩菜棚每天都能摘大约180斤黄瓜和100斤西红柿,然后装车送往市场进行批量外销,虽然有近一个半小时的车程,我们也不觉得累,每年能收入四万多元嘞。”正在大棚里忙碌的丁存星笑着说到。
随着疫情影响的逐步减小,以丁存星为例的黄河滩区蔬菜大棚种植户们走出家门复工复产,从早忙到晚,采摘、清洗蔬菜,打包、称重、装车……他们每天在大棚里续写着追赶夏日的农家故事。
【朴素愿望】
“作为家里的顶梁柱,俺还想再弄两个大棚哩,扩展种植规模,这样能增加收入嘛,也希望大家能一起努力致富,让丁寨村整体生活水平越来高。”丁存星的话语中透着朴实与憨厚。
【心里话】
“因为地靠黄河,政府准备在我们这里搞苜蓿草项目,这个草又环保又有收益,这也是真真切切的惠民政策啊,真的是顶呱呱。“面对记者丁存星激动地说到。“这真的是政府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带来的福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