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万里交科智能制造产业园内,“中国电信和万里交科5G应用示范基地”正式揭牌 牛书培 摄
记者:去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时提出要“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许昌市在“智造之都”建设过程中,是如何落实这些重大要求的?
胡五岳:总书记提出的这些重大要求,进一步坚定了我们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也为我们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特别是在强化创新引领方面,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扎实举措,真正把创新融入到“智造之都”建设的的各方面、全过程。比如,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我们坚持优化存量、扩大增量“两手抓”的思路,对传统产业加快实施以智能化改造为引领的“三大改造”,仅去年一年,就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80个,总投资159亿元,在全省智能制造观摩点评活动中蝉联小组第一;同时,抢滩布局新兴产业,谋划实施了智能电力装备、高纯硅材料、节能环保装备、5G等9大重点新兴产业,力争通过3至5年发展,形成6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特别是去年11月份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我们强力推进黄河鲲鹏生产基地建设,仅用58天就实现达产,刷新了河南效率。目前,我们正在加快构建鲲鹏生态系统,力争3年内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比如,在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方面,我们坚持每年组织实施一批转型升级创新项目,去年有6个项目入选河南省年度创新示范专项,居全省第四位。特别是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去年有70家企业通过认定,创历史新高,总数达到175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1.7%,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5.9%。比如,在强化人才支撑方面,我们出台了“许昌英才计划”2.0版新政,累计引进创业创新人才(团队)74个、高层次人才788名,襄城县首山化工年产2000吨硅烷、魏都区万里交科振动搅拌装备、禹州市天源生物科技年产60吨青蒿素等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项目,填补国内空白,接近或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比如,在推进科技开放合作方面,全市已有69家企业与中科院23家院所开展了产学研合作,促成49个项目落地转化,有21个项目获得中科院河南中心立项支持,支持资金1980万元,立项数、获得资金数均占全省三分之一以上,位居全省第一位。同时,许昌市企业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大院名校的产学研合作持续推进,一批在新能源、智能化自动化改造、生物医药等领域新的合作项目正在开展。特别是持续发挥对德合作优势,累计达成合作协议96个、落地合作项目43个,百菲萨、欧绿保、史太白等一批知名德企来许投资,实现了“德国质量”与“许昌速度”的有效嫁接,成为河南对德合作的“桥头堡”。
记者: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制造业发展带来了严重冲击。就许昌而言,制造业发展受到了什么影响,在应对危机中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胡五岳:由于许昌的民营经济占比高、实体经济占比高、经济的外向度高、制造业占比高,疫情对许昌市制造业的冲击也比较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持续用好“四个一百”专项行动这个平台和抓手,拿出超常规举措,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全力推动企业复工复产,努力把疫情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为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我们敏锐地认识到,复工复产是一场百米赛跑,谁能抢先半个身位,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极为有利的地位。为此,从大年初五起,我们就要求有关部门组织企业制定复工预案,储备复工所需防疫物资,做到符合条件的“能复尽复”。针对企业遇到的实际困难,我们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支持企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18条支持措施,在缓解资金压力、税收减免、稳岗补贴、房租减免等方面,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对许继、森源等龙头企业,我们建立“链长制”,协调解决配套企业的复工复产问题,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复工。由于措施得力,我们在全省率先实现规上工业企业和百户重点企业复工率、复产率双双达到100%。3月份以来,主要经济指标呈现回升势头,降幅明显收窄,企业复工复产正在逐步接近或达到正常水平。尤其令人欣慰的是,得益于科技研发的长期投入和技术成果积淀,一些企业在疫情期间实现了化危为机、逆势上扬。比如,森源集团仅用21天就研发出5G智慧型负压救护车和医疗救护方舱系列车辆;许继集团研发了有序充电、大功率、无线充电等40余款充换电产品,一季度完成产值超过30亿元,同比增长47%。中办、国办调研组莅许调研,对许昌市复工复产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近日,许昌市推出了“I许昌”APP网上复工复产申报系统和专门用于复工人员健康信息自动化比对的筛查软件 牛书培 摄
记者:我们了解到,许昌市把今年作为“创新年”,请问在以创新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上,有哪些新的目标和举措?
胡五岳:通过近年来的探索实践,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创新是经济动能转换的第一动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是“智造之都、宜居之城”的魂。特别是省“两会”后,围绕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创新发展的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我们提出把今年作为“创新年”,决心以更大的力度支持创新、推动创新,真正以创新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中,将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把创新与产业发展更好结合起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以制造业+互联网、制造业+人工智能等手段加速产业升级,大力培育9大重点新兴产业,避免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两张皮”。尤其是抓好黄河鲲鹏产业,在产品研发、招商引资、产业配套、人才引进等方面持续发力,加快构建鲲鹏生态系统,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二是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深化产学研合作,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努力掌握更多“独门绝技”,培育更多科技型龙头企业和细分行业“隐形冠军”。尤其是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加大后备企业培育力度,力争今年实现数量“翻一番”。三是加快创新载体平台建设。深化与中科院、北京邮电大学、华为的合作,加快中科院许昌智能制造中心、北邮国家网络交换重点实验室许昌基地、华为许昌创新中心建设,促进更多先进科技成果在许昌转移转化。四是持续营造创新创业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创新上动真碰硬,坚决消除不利于创新发展的思想障碍,坚决破除阻碍创新发展的制度藩篱,决不能这不行那不行,而是要开动脑筋想想怎么能行,努力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目前,我们已经研究制定了《“创新年”实施方案》,提出了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1.98%以上、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35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500家以上、省级创新平台150家以上、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8件以上、上云企业3000家以上等目标任务,并明确了8方面、24项具体措施。近期,我们还将召开高规格的创新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进一步强化措施、压实责任,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