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济南6月2日电题:疾控“尖刀女兵”的三字诀
新华社记者杨文
在疾控一线工作20多年的张晓丽,喜欢用三个字形容自己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快、准、稳。
张晓丽是山东省临沂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制科科长。从事传染病防控工作20多年,张晓丽参与处置了临沂市多起突发传染病疫情。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她始终奋战在最前线,是名副其实的疾控战场“尖刀女兵”。
“快就是无论何时接到疫情命令,都要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张晓丽说,现场可能是医院,也可能是疑似病例的家中。张晓丽的办公室里,常备着医用防护服、护目镜、N95口罩、双层乳胶手套、双层靴套等,“这些是我们的工作装”。
“准就是调查要准确,决不能含糊,如果遗漏了任何一个病例,行走的传染源就会导致疫情的扩散与蔓延。”张晓丽说,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了解病例的基本信息、发病与就诊情况、危险因素与暴露史以及详细的活动轨迹,容不得半点马虎。
“如果我们的流行病调查工作有疏忽,采取的措施不科学,疫情就有可能控制不住,就会有很多的人被感染,很有可能导致社会恐慌。”张晓丽说,疾控部门是公共卫生的“守门人”,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疾控工作有重大意义。
“只要是传染病,就一定有感染来源。我们的工作就是加大监测力度,从复杂线索中摸清病例的感染来源,明确疫情防控重点,为下一步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张晓丽说,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就像破案,和病例在每个细枝末节上进行沟通,并反复核对病例的活动轨迹。
得知临沂市发生首起输入性家庭聚集性疫情后,张晓丽立即带队赶赴调查。病人什么时候开始发热、什么时候从外地到达临沂、回来后有何症状、去过什么地方或与哪些人接触过、乘坐过什么交通工具……张晓丽引导被询问对象一步步回忆,调查小组仔细搜寻涉及患者发病时间、行动轨迹、密切接触人员的每一个线索。
当天,张晓丽不但采集了病例标本,还对密切接触者、可能受污染的内外环境进行了采样。在这第一起疫情流行病学调查中,张晓丽和同事们一共发现了232名密切接触者,并在密切接触者中发现了山东省首例无症状感染者。
在总结这起聚集性疫情时,张晓丽说:“在当时的防控方案上,是没有明确这项工作内容的。我们出于职业敏感多采集了些样本,对重点密切接触者连续进行检测,为全省调整完善防控策略和措施起到了重要作用。”
“判定一个密切接触者有很多指标,比如有没有做到有效防护?是否戴了口罩?保持的间距是多远?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认真调查核实,也是我们反复给社区工作者、公交司机等人员提醒的。”张晓丽说,少判定一个密切接触者,造成的风险是极大的,“我们梳理工作的各种枝节,生怕有哪个环节有疏漏”。
“白天采集标本,大部分都是下午送过来检测,多数是在凌晨出结果。我们再赶紧通知县区,对病例采取一系列调查和处置措施。”张晓丽说,1月20日起,大家吃住几乎都在办公室,24小时监控疫情动态。
“灭火。”当被问起如何看待疾控工作,张晓丽给出了这样的比喻,“火苗一旦出现,我们就得抓紧管理,防止燃起熊熊大火。”(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