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融媒热头条 > 正文

戈壁盐滩孕育“江南稻香”—— 海水稻种进了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2020年06月12日11:42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5034

  光明日报记者 万玛加 光明日报通讯员 赵倩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

  6月5日,是一年中农事最繁忙的节气芒种,在海拔2800米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河西农场,以“中华拓荒人海水稻‘十百千工程’”为主题的首届格尔木市盐碱地改良与高寒耐盐碱水稻示范基地插秧仪式在此正式启动。一株株嫩绿的秧苗“走出”温室,来到大田里,接受高海拔地区户外气候的严峻考验。

  技术人员正在盐碱地改造成的水田中进行插秧作业。赵倩摄/光明图片

  “经过插秧,海水稻的试种植面积已经达到28亩。这是海水稻首次在高海拔的青藏高原试种植。”来自袁隆平院士海水稻青岛团队的吴占勇博士介绍,海水稻是一种介于野生稻和栽培稻之间的普遍生长在海边滩涂地区,具有耐盐碱、抗涝、抗病虫害、抗倒伏等特点的水稻。而地处柴达木盆地核心区的格尔木市拥有特殊的地理条件可以试种海水稻。

  记者在现场看到,经过平整,部分戈壁滩已变成了一块块整齐划一的水田,农民们正在水田里插秧。经过30多天的温室培育,秧苗长度已经达到15厘米。在近百亩的试验田里,有的人在弯腰插秧,有的人正在平整土地,有的人正用插秧机沿着直线进行插秧作业,为保证苗的根部不受伤害,目前试种采用人工插秧、机械插秧相结合的方式,每株秧苗间距和行距保持在20厘米左右,以保证秧苗的分蘖期、拔节期、授粉期能够起到更好的光合作用。插秧机无法作业的边边角角,大家便卷起裤腿,跳进泥水里,进行人工插秧。水田、秧苗和远处的雪山形成了高原上新的风景线。

  “在格尔木种植海水稻最大的困难就是气候问题,我们了解了近十年这里的气温变化,选育了17个品种进行种植,通过技术手段先在温室大棚里育苗来解决气温较低的问题。”身为技术支持人员的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植保经理张国东穿着胶鞋、手推着插秧机下到田地里忙着指导插秧工作。他告诉记者,将青海格尔木市大棚内培育的海水稻移栽到新开垦的盐碱地中试插秧是考验秧苗,一是看其能否适应这个气候条件,二是看它返苗返青的情况。目前还处在适应阶段,需要五至七天的适应期。

  “此外,长时间的日照也会拉长海水稻的生长周期,下一步我们会重新根据生产情况进行选种,直到培育改良出适合高原特性的品种,达到高产、稳产、优质的经济效益。”来格尔木市已有一个多月的张国东每天都要花费近12个小时忙碌在海水稻种植基地,他坚信只要摸着石头过河,就能在实验中发现“奇迹”。

  据了解,袁隆平海水稻科研团队针对格尔木独特的自然条件,通过自主研发技术、优化最优配比,运用水稻耐盐碱试验、耐寒试验、耐旱试验等方法专门培育出了高原寒地海水稻。目前计划在当地新开垦的盐碱大田,通过“人工+机械”的方式先试种100亩进行数据观察,为后期大面积试种提供数据样本。

  柴达木盆地以盐渍化的土地为主,区域内积温较多、热量条件较好,咸水、微咸水资源及动植物资源丰富;农业用地仅占土地总面积的0.17%,有大量宜农土地未被开发,撂荒面积大。格尔木地域辽阔、气候冷凉、日光充足,具有发展高寒耐盐碱水稻种植产业的独特优势。

  此次引入袁隆平院士海水稻青岛团队——青岛九天智慧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建设百亩片区的盐碱地改良及海水稻试验种植示范基地,是格尔木市在改革创新道路上奋勇疾驰的新实践。成功培育出高原寒地第一株“海水稻”,标志着格尔木市在依靠科技发展农业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也是深入推进格尔木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

  “我们的团队秉承袁隆平院士‘亿亩荒滩变农田’的目标,于2008年在全国展开了‘中华拓荒人计划’的全面布局,今天插秧的基地是我们首个在全国高原地区的海水稻实验基地。”吴占勇看着一株株水稻在田地里“挺直了腰板”,感慨地说,“我们希望通过一到两年的实践,在此进行不同的盐碱地改良实验和不同的海水稻品种筛选,做到今后在海西州乃至青海省的推广,对优化当地农业产业结构作出积极贡献。”

  据了解,海水稻百亩示范基地将作为新的起点,逐步辐射格尔木市以及青海省其他区域,为高原农业生产再创新路。待夏去秋至,便可见证格尔木市第一株“海水稻”的收获,品味“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喜悦。

  《光明日报》( 2020年06月12日 03版)

文章关键词:盐碱地改良 人工插秧 柴达木盆地 拔节期 稻香 青藏高原 秧苗 光明日报 机械插秧 高原地区 责编:赵惠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盐碱地改良不再是世界难题

    金秋十月,内蒙古进入了秋收时节,金黄色的玉米已经收割到院子里,不远处收割机正在农田里忙碌个不停。王慧 摄  2018年以来,巴彦淖尔市通过整合高标准农田建设、自治区盐碱地改良专项试点工程等项目资金16.39亿元,完成盐碱化耕地改良140.03万亩。

  • 黑龙江大庆:盐碱地改良剂应用成功 秋收测产增收

    在黑龙江省大庆市肇源县超等乡,通过改良,当地的盐碱地试验田进行了秋收测产,每亩达到近300公斤,是普通盐碱地产量的三倍左右。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研究员 杨劲松:测产的结果是达到了每亩295.90公斤,而没有使用改良调理制剂的每亩只有91.53公斤,所以我们第一年使用改良调理制剂的地块它的改土增产的效果是比较显著的。

  • 从“双11”脉动观察中国消费新趋势

    新华社杭州11月10日电 题:从“双11”脉动观察中国消费新趋势 一些电商和快递企业表示,“双11”告一段落后,将设立“全国纸箱回收日”,号召全社会一起回收纸箱、包装物,加入绿色收货行动。

  • 史上最绿色环保剁手党 双11“环保购”近半是90后

    天猫双11正在火爆预售,消费者在“剁手”的同时,已经用实际行动支持了中国71.6万平方米盐碱地改良。今年,“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研发的海水稻(简称“袁米”)参与天猫双11,消费者每购买1公斤“袁米”,就能帮助改良2平方米盐碱地。

  • “渤海粮仓”工程:五年增粮200多亿斤丨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时下,位于“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项目区的河北省南皮县小麦正值收获季,小麦喜获丰收,麦农喜上眉梢。根据第一阶段项目任务执行情况验收报告,“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5年累计示范推广8016.7万亩,棉改粮279.2万亩,改良盐碱地580.3万亩,累计增粮209.5亿斤,节本增效186.5亿元,节水43.5亿方。

  • 【爱国情 奋斗者】河北曲周:打造绿色发展“样板间”

    46年前,中国农业大学的师生们扎根河北曲周,让昔日盐碱地变成高产米粮川。从46年前的盐碱地改良攻关,到2009年到曲周的村里建立科技小院,一批批中国农大师生来到曲周推广农业新技术。

  • 新疆变得越来越绿了

    新疆变得越来越绿了4月14日,一架农用飞机在第一师10团防风林带上空喷洒杀虫剂。新疆的绿并非一日而成,以沙漠、荒漠为主要区域,温带大陆性气候为基本特征的新疆,国土绿化首先需要的是锲而不舍的精神。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