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融媒热头条 > 正文

【战“疫”说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意义更加凸显

2020年06月12日11:46  来源:人民论坛网

5034

战役说理配图

  作者:林德山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病毒不分国界,疫情不分种族。疫情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巨大损失的同时,也挑战了既有的治理体系。在疫情严重国家,感染人数的指数级增长导致普遍的医疗防护物资短缺、医院床位不足等问题,一些国家的公共卫生体系面临崩溃危险。此外,伴随疫情的急速经济震荡正在演化成为一场新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受疫情的直接影响,全球面临急剧的经济下滑风险,这是笼罩在目前各国政府人民面前的巨大阴影。而疫情发展的不确定性更是直接影响人们对未来经济的预期,危机阴霾笼罩着整个全球市场。

  齐心协力、团结应对是国际社会控制疫情、克服危机的必然之路

  面对疫情的扩散及其所带来的挑战,控制疫情的蔓延、减缓其危害并最快和最大限度地战胜疫情和恢复经济是各国面临的紧迫的、共同性的任务。为此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正如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特别峰会上的发言中所指出的,“当前,国际社会最需要的是坚定信心、齐心协力、团结应对,全面加强国际合作,凝聚起战胜疫情强大合力,携手赢得这场人类同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斗争”。

  此次危机凸显了各国人民相互依存的道理,在流行病的大环境之下,疫情没有国界,世界各国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从疫情发展轨迹来看,不同国家疫情暴发以及各国控制疫情的时间各不相同,因而在不同的时间点上各国所经受的压力也有所不同。在应对疫情方面,各国有不同的国情和体制,在应对方式和政策方面也有不同的选择。但在尚无疫苗以及治疗新冠肺炎的有效药物的前提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仅凭自身而战胜疫情并走出危机。

  疫情所引发的危机是由不同问题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疫情挑战既有公共卫生体系,而经济危机是由流行病所引发的供需冲击所导致,因此,对于世界各国来说,抑制危机、恢复经济的前提是遏制病毒的传播,后者必须有赖于世界各国的相互配合。中国目前虽然有效地控制了国内疫情,但在世界其他国家有效控制疫情之前,难言疫情的消除。在这样一个已经高度全球化了的世界,发达国家同样也难以独善其身。美国以及欧洲走出危机也并不简单只是取决于自身的基础和应对之策,也取决于他国的疫情控制。美国虽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也拥有良好的公共卫生设施,但其供需市场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外部世界,包括中国、欧盟以及其周边的加拿大和墨西哥。所以用美国兰德公司经济学家霍华德·沙茨的话说,美国的经济健康在一定程度上也将取决于这些外部伙伴。而只要他国的疫情依然存在,这种封锁的状况也将维持。

  联合国特别报告员滕达伊·阿丘梅强调,“此次疫情再次提醒我们,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福祉相互依存”。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也表示,当前疫情已影响到地球上几乎所有国家和人口,“因此我们必须合力抗疫”。具体来说,国际社会的相互合作至少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相互援助。既已暴发疫情国家的经验显示,病例人数的指数级增长会对既有公共卫生体系形成巨大压力,尤其是防护以及医疗物资短缺、医院救治设施不足的问题。国际社会的相互援助是缓和这种压力的重要方式。这一点在中国以及目前一些国家中得到了有效诠释。中国在疫情最为紧张的时候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大力支持,中国也在国际社会需要支持时予以力所能及的支持。因此,在接下来国际社会的抗疫行动中,保持和促进国际社会的相互援助和支持也将是各国缓解卫生体系压力的重要路径。

  第二,信息共享。新冠肺炎是一种新的流行性传染病,迄今人们对之认知有限,也没有找到最初的传染源,无论是病源调查还是治疗,都需要各国的合作,尤其是信息共享。各地的防疫及公共卫生专家和部门需要及时沟通经验和信息。在这方面,包括中国在内的受疫情影响国家在控制疫情方面都受益于世界卫生组织以及国际社会中高效的信息沟通,同时也通过分享自身疫情防控方面的经验助力他国的抗疫活动。

  第三,政策配合。应对疫情以及由疫情所引发的公共卫生和经济危机,都需要国际社会相互配合。从目前形势来看,限制流动是做好疫情防控的最原始,目前来看也是最有效的途径,但它必须要得到各国的配合。要做到既限制必要的流动,又不会从根本上危及基本的合作关系。这首先要基于相互的信任。克服危机、提振信心的政策措施更需要得到他国的配合。对经济的恐慌主要是基于疫情所引发的短时期经济震荡,而尽快控制疫情和恢复生产是克服这种恐惧心理、进而恢复经济的根本路径。这显然不能靠单个国家的自我行动完成。近期一些国家相继出台了应对危机的一些政策,总体来说,国际社会显示出了协作共渡难关的良好氛围。

  中国深切体会到了齐心协力、团结应对的意义,也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回应了国际社会的这种诉求。在中国疫情最严重时期,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国家、政府和民间力量的大力支持。中国在基本控制国内疫情的同时,也以自己的行动回报了国际社会,包括向其他国家和世界卫生组织提供援助,在医疗技术合作方面与世界各国分享中国的治疗方案,并向一些国家派遣医疗专家组协助抗疫,中国地方政府、企业和民间机构也向其他疫情严重国家提供了大量捐赠。

  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需要澄清一些模糊的观念认知

  虽然对于疫情没有国界、国际社会需要在抗疫中团结协作,各国人民有了基本共识,它凸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现实意义,但同时存在的一些观念和现象也对人们有关该问题的认知产生了消极影响。这主要指危机中存在的两种观念或现象。一是疫情期间出现的一种“脱钩”现象,二是疫情期间各国的一些举措,包括一些控制疫情的必要举措所带来的人们对危机后的封闭常态化心理。这些观念或现象往往表达了对一些问题的模糊认知。

  所谓“脱钩”现象并不是一个新问题,但在此次疫情期间,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控制疫情中的表现不同,“脱钩”现象再次成为了人们关注的话题。疫情暴发以来,人们从一些直观现象中得出了一种印象,即以中国为代表的一些新兴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做得更好,这些国家较早地开始恢复生产,而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则表现一般。由此而引发了是否存在世界一部分会与另一部分“脱钩”的问题。一些国家也借用这种形势助推所谓的“脱钩”问题的政治化。但基于这种现象的所谓“脱钩”认知显然是似是而非的。例如,兰德公司的国际经济政策问题专家库马尔指出,关于大萧条时期是否存在上述的“脱钩”现象,这与疫情暴发的时间点不同有关,中国、韩国等较早控制疫情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是首先面对危机的。它不能成为所谓的“脱钩”的理由。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这些早恢复的国家也因此而承受了全球经济复苏的负担。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日前针对一些中美“脱钩”言论表示,中美“脱钩”,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与中国“脱钩”,就是与机遇“脱钩”,与未来“脱钩”。某种意义上,也是与世界“脱钩”。

  关于疫情中的一些封闭措施是否意味着一种未来的常态化的问题,主要与人们对既有的全球化态度有关。疫情暴发后,一方面,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相关抗疫物资紧张的问题,它引发了人们对过去一个时期世界产业结构趋势的一种反应。另一方面,极端形势之下,各国相继采取了一些限制人员正常流动、包括关闭边界的行动。人们担心,这些非正常的举措会影响到未来全球的合作,包括怀疑这是否意味着“我们所知道的全球化终结了”。这种担忧显然不只是个别现象。最近,美国《外交政策》杂志邀请了12位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学者,就此次疫情对之后全球秩序的影响问题进行预测。多位学者表示了对此次疫情之后全球化的进一步消退的不安,强调全球供应链所受的经济和政治打击可能导致一些根本性的变化,甚至有人认为它是压垮经济全球化的最后一根稻草。仔细分析这类观点所指涉的一些现象,它们的确是存在的,但这些现象本身并非新现象,它们实际上是过去一个时期既已存在的一些趋势性变化的一种放大,或者说是对过去一个时期国际社会既已存在的一些孤立主义趋势的进一步放大。后者主要显示为过去十多年欧美国家政治上普遍表示出的民粹主义趋向,以及它们所表达的逆全球化政治取向。

  不过,正如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约翰·伊肯伯里所分析的,鉴于这场疫情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破坏,短期内,西方国家关于大战略讨论中的各种力量,包括民族主义者、反全球化者、对华强硬鹰派甚至是自由国际主义者似乎都能够从这场疫情中找到新的证据。但正如他所强调的,这之中同时可能存在一种缓慢的、反向的逆流,但从长远来看,它们将会摆脱困境,找到一种新的实用主义和保护性的国际主义。一些学者也从正面回应了这种变化趋势。如原印度国家安全顾问、原印度驻中国大使希夫山卡·梅农强调,判断新型冠状病毒的全球性流行最终会带来怎样的影响还为时尚早,但目前有三种趋势已较为明显。首先,新型冠状病毒的全球性流行将改变当前的国内及国际政治生态,政府显示出了在治理中的回归。其次,这也并不意味着一个相互关联的世界的结束,因为流行病本身就是人类相互依存的证明,尽管一些国家的政策显示了向内寻求对自我命运控制的趋向。再者,人们也从各国共同抗击疫情的活动中看到了希望和良好的意愿。因此,如果此次疫情能够让人们认识到在一些重大事件中多边合作的实际利益,它不失为一种积极的意义。哈佛大学教授尼古拉斯·伯恩斯也强调,疫情中各国医护人员、政治家乃至普通民众所展示的坚韧、效率和领导能力,为世界各地的人们应对并最终战胜这一挑战带来了希望。

  应该说,在一定时期,互不信任、追求自我保护的封闭政策在国际社会本就是客观存在的,但它们是否能够逆转甚至“终结”全球化趋势、进而成为一种新常态却并不是一个不证自明的结论。正如对待全球化问题一样,有关“脱钩”和封闭新常态的认知分歧实际显示了人们应对这场灾变的两种不同态度和选择,一种是积极的、开放的应对态度,另一种则是消极的、内向防护的态度。它们各自衍生出了不同的政策应对方式。而积极的合作声音显然是目前国际社会多种声音中的主调。从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特别峰会所发表的声明中,人们也看到了这一点。声明特别强调将努力确保重要医疗用品、农产品及其他商品和服务的跨境流动,并努力解决全球供应链中断的问题,并继续在国际运输和贸易领域加强合作,最终营造自由、公平、非歧视、透明、可预测和稳定的贸易和投资环境,并保持市场的开放。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也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特别峰会上的发言中提出坚决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全球阻击战、有效开展国际联防联控、积极支持国际组织发挥作用、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4点倡议,并呼吁二十国集团成员采取共同举措,减免关税、取消壁垒、畅通贸易,发出有力信号,提振世界经济复苏士气。制定二十国集团行动计划,并就抗疫宏观政策协调及时作出必要的机制性沟通和安排。

  来自世界各地的思想和学术精英也表达了类似的态度。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罗伯特·劳伦斯·库恩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的迅速蔓延,正让全世界的人民深刻认识到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现实意义,因为世界各国“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亟须加强合作,抗疫情,稳经济,携手取得共同胜利。兰德公司学者库马尔认为,在国际领域,封闭不应该成为新常态。不应该将人们出于抗疫必要而设立的临时障碍永久化。全球化是数十亿世界各地的人们希望相互联系并融入全球供应链的结果。而且他强调,在此次疫情期间人们也看到各国的科学和医疗合作有了巨大的增长。与一些直觉相反,他认为这可以让世界团结起来,人们将会看到更多的科学和医学合作向前发展。

  新冠肺炎疫情凸显了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现实,也进一步凸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意义。基于这种意识,国际社会在抗击疫情过程中也展现了极大的协作态度和热情。这些将增强人们战胜疫情的信心。同样,基于这种意识,各国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也应该成为未来国际社会中国家间关系的一种新常态。

  (冯琰为本文提供了资料帮助)

文章关键词:共同体意识 人类命运 人类的命运 国际社会 现实意义 外交政策 肺炎 新冠 二十国集团 他国 责编:赵惠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的心理机制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团结各族群众,共建共享新时代中国发展成果的关键路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社会表征,其形成是一种文化融合、同化的过程。

  •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的理念和情怀

    河北正定古城,福建厦门市鼓浪屿、福州市三坊七巷、三明市万寿岩遗址,浙江良渚古城遗址等一系列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他都倾注了大量心血。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期间,身体力行推动文物保护抢救,修复隆兴寺,保护古寺碑,组织开展文物、古树普查,对文物古建划定保护范围……

  • 如何做好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治理工作?民政部:六方面着力

    民政部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司司长陈越良会上表示,安置社区治理是巩固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成果的重要后续工作,关系到千万搬迁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组织开展新时代新生活行动,引导专业社会工作等服务,帮助搬迁群众尽快融入社区新生活。

  • 知识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这个理念分量很重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设置专题,集纳习近平有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为推动“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解题。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习近平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多方面阐述:  ——搭建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国际政党交流合作网络,汇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力量;

  • 【地评线】天府网评:汇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共识

    显然,中国不仅在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全球治理中去融入这种理念。只要我们扬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风帆,人类发展进步的航船必能乘风破浪、不断前行,驶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 这几场重要外交活动,习近平都强调“深化”这一意识

    为了促进民心相通,习近平强调,要构建“人文共同体”,促进文明互学互鉴,增进各国睦邻友好,夯实上海合作组织长远发展民意基础。面对世界和亚太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对于亚太合作未来的路怎么走,习近平提出,要共同构建开放包容、创新增长、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亚太命运共同体”。

  • 第一观察 | 多边外交月,习主席着重讲了三件大事

    继9月底10月初出席联合国成立75周年系列活动,11月10日至22日,习近平主席又以视频方式接连出席了上合、金砖、APEC、G20四大多边平台的一系列重大外交活动。”  伴随中国迈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一定会给世界带来更多机遇、注入更强劲动力。

  • 【地评线】飞天网评:后疫情时代凤凰涅槃的世界要学蜜蜂共酿蜜

    全球性威胁需要强有力的全球性应对,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表明,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中国始终坚持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愿同各国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学习网评:立足新起点开启亚太合作新阶段

    20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发表题为《携手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时强调,我们要以开启亚太经合组织2020年后的合作愿景为新起点,开启亚太合作新阶段,共同构建开放包容、创新增长、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亚太命运共同体。习近平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 学习网评:在新发展格局下谋求共同发展

    19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对话会并发表题为《构建新发展格局 实现互利共赢》的主旨演讲,强调我们绝不会走历史回头路,不会谋求“脱钩”或是搞封闭排他的“小圈子”。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