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融媒热头条 > 正文

梅兰芳主动授艺,“梨园穆桂英”九十载唱响豫剧“马派”

2020年06月13日09:36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5034

  “马先生,您今年多大了?”

  “我也说不上来。”

  “您有几个子女啊?”

  “啊,这个也记不得了。”

  “马先生,唱唱您的‘穆桂英挂帅’吧。”

  “好啊。”

  马金凤慢慢坐直了身子,满头白发一丝不乱,凝气聚神唱道——“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天波府里走出来我保国臣,头戴金冠压双鬓,当年的铁甲我又披上了身……”

  在中国戏剧舞台上,提起马金凤,戏迷的脑海里定会浮现出那个头戴凤冠、手持令箭,背靠“穆”字帅旗,威风凛凛的巾帼英雄穆桂英。

  1954年,为迎接中国人民志愿军凯旋,马金凤的“辕门外三声炮”“我不杀安王贼永不回家门”成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正是这种炽热的家国情怀深深地触动了台下的京剧大师梅兰芳,自此结下深厚的师徒情谊。

  1959年3月,梅兰芳先生将豫剧《穆桂英挂帅》改编成京剧,作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献礼剧目,也是他在新中国成立后排演的唯一一出新戏。

  1963年,老舍先生在《观豫剧〈花打朝〉》中评价马金凤:“大众喜开颜,洛阳金凤来。打朝潮笑谑,挂帅奋风雷。歌舞全能手,悲欢百炼材。长安春日夜,鼓板绽红梅。”

  从5岁学艺、7岁登台,马金凤创立了豫剧“马派”艺术,使其成为跨世纪的民族艺术瑰宝。她带剧团进山村、下工厂、到边防前线,一生深入乡村基层,始终扎根人民。在戏曲道路上走过91年的马金凤获得过“中国豫剧名旦功勋杯”,享有“终身艺术成就奖”“德艺双馨”艺术家等各种荣誉。

  这名视戏如命、舞台生命最长的豫剧表演艺术家,98岁高龄的老人深情地说,“我的生命在舞台上。”

马金凤12岁时演出《小花园》剧照

天资后补,硬是从“四句撑”练成“金嗓子”

  “四句撑”是说她没有好嗓子,登台总唱不过四句而常常被轰下台。受此打击,马金凤用无数个黎明喊出新嗓子,轰动了四乡

  初夏的一天,与马金凤先生的视频接通后,她正坐在三楼的阳台上晒太阳,半眯着眼望向窗外。

  刚刚的一段“穆桂英挂帅”,尽管声音没那么脆亮了,但戏词一字不差,眼睛里闪着光芒。“我的母亲很多事都记不得了,除了戏。”儿子马建新说。如今跟儿子定居青岛的马金凤,每天晚上8点半,都会守在戏曲频道前,认真地听一会儿戏。

  “这个嗓子不错,那个水袖抖得好,这个装扮得俏……”一天都不怎么开口的马金凤,会用欣赏的眼光看着屏幕,吹拉弹唱、悲欢离合,仿佛在回忆她曾经的过往。

年轻时的马金凤

  马金凤原名崔金妮,1922年出生于山东省曹县,5岁随父亲学艺,7岁登台配戏。在那个战乱纷飞的年代,马金凤小小年纪就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父亲得重病去世后,马金凤曾三次被卖给戏班子,直到她的母亲辗转找到戏班,苦苦哀求班主,又得人相助,才赎了身。

  那个年代梨园锦绣、人才辈出,但马金凤天资并不突出。很多人知道马金凤是“7岁红”,却不知道年少的她,还有过两个绰号:“四句撑”和“一脚蹬”。“四句撑”是说她没有好嗓子,登台总唱不过四句而常常被轰下台。“一脚蹬”是马金凤12岁那年,上台唱《秦英征西》,唱到一半时嗓子全然没了声音,在台侧的戏班主气得跑上来,一脚把马金凤蹬下了台而得名。

  这两个绰号对马金凤刺激很大。后来她跟着母亲进入河南开封兰考县的一个戏班,不信命的马金凤一边跟随戏班演出,一边坚持练嗓子。为了让马金凤能够早起练嗓,母亲三年多一直和衣睡在马金凤旁边,经常一夜起来几次看月亮,生怕睡过了时间。

  练嗓子,最好在靠山靠水的地方,有合适的空气湿度。但兰考是个风沙侵害严重的地方,找这样的环境谈何容易?马金凤母女干脆想了个办法:找来一个大瓦罐子,装上水,每天天不亮她们俩就抬着水罐,来到兰考县城墙边的荒地里,马金凤跪在水罐旁,对着罐口喊,利用水汽润嗓子。

  由于天天趴在水罐上喊嗓,马金凤额头压出一道深深的辙印,至今留有痕迹。这样坚持三年多,马金凤终于喊出了一条清脆圆润、高低自如、水灵通达的“金嗓子”。作家张朴夫在《洛阳牡丹马金凤》一书中这样描写马金凤喊出嗓音后的心境:金凤像跋涉在浩瀚沙漠里忽然听到了叮咚的泉流声,像熬过茫茫黑夜看到黎明的曙光……

  “人称我‘金嗓子’,我原本哪里有金呢,不过是从沙里淘出来的。”马金凤常对人说。

  马金凤用无数个黎明喊出的新嗓子,轰动了四乡。14岁那年,一直配戏的马金凤开始担当剧目主演,从此,这只沙窝里飞出的金凤凰,从旧社会一直唱到新中国。

马金凤

心系前线,“穆桂英挂帅”一炮打响

  为迎接中国人民志愿军凯旋,马金凤带着剧团登上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长江号”炮舰演出。“辕门外三声炮”的旋律回荡在“长江号”的上空

  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那时的马金凤已经成为一个名角儿。这个经受旧社会的艰辛和磨砺的豫剧名伶,在人民艺术的天地里,如金凤出笼。她感觉自己最熟悉的地方正在发生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新鲜事,是马金凤在过去20多年里,从来没有见过的。

  从这个时候开始,她的心里有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胆想法:能不能组建一个完全新式的剧团,彻底改变原来的老戏班子。1950年,在马金凤的倡议下,两个传统老戏班合并成中原豫剧团。当时乡亲们管它叫新式样:一个没有老板、没有戏班主、没有演员买卖交易的新式剧团。

  “解放了,咱们还能到处流浪搭班唱戏混穷吗?咱们要定下心来,扎个营立个家,认认真真地唱戏。”马金凤说。

  马金凤带着这个崭新的剧团四处演出,越唱越红火,后来中原豫剧团升格成商丘专区人民剧团。

  就在这一时期,抗美援朝开始了。河南豫剧界发生了一件大事,豫剧演员常香玉为了支援前线,在全国范围内巡回义演,并且用演出的收入捐赠了一架战斗机,这件事在全国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响。

  马金凤觉得身上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强大动力和使命感。她满怀编排新戏的创作热情,《穆桂英挂帅》就是在这一时期创作完成的。该剧由豫剧传统剧目《老征东》改编而来,唱的是北宋年间,辽东安王兴兵中原,穆桂英在辞朝隐居的佘太君爱国热情感召下,捐弃前嫌,以国家利益为重,重披战袍挂帅出征的故事。

  马金凤带着参与创作的《穆桂英挂帅》开始了华东地区巡演。自1953年11月初至1954年6月2日,历时7个月,途经南京、上海、杭州和徐州等多个地方。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豫剧团第一次较长时间的出省演出,受到沿途广大观众和文艺界的热烈欢迎。

  适逢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为迎接中国人民志愿军凯旋,1954年2月,马金凤带着剧团登上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长江号”炮舰演出。“辕门外三声炮”的旋律回荡在“长江号”的上空,舰艇官兵欢声雷动;穆桂英“我不杀安王贼永不回家门”的誓言与海军将士的爱国主义情怀交织成为那个时代的强音。

  剧团在上海的最后几场演出要结束了,剧场里来了一个人,他从头到尾看完整出戏,这个人正是京剧大师梅兰芳。剧中炽热的家国情怀深深地触动了梅兰芳。1959年3月,梅兰芳先生将豫剧《穆桂英挂帅》改编成京剧,作为他对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献礼剧目,也是梅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后排演的唯一一出新戏。

  《穆桂英挂帅》诞生半个多世纪以来,盛演不衰。正是强烈的家国情怀、个性鲜明的剧中人物、酣畅淋漓的大段唱腔以及演员独特的表演成就了这出豫剧名剧。

  那个时候的艺术家,总是奔赴在祖国需要的最前线。无论是戎马倥偬的军旅前线,还是工业勃兴的建设浪潮中,马金凤用这出戏曲激励了无数奉献者、建设者、奋斗者。从此,马金凤的名字与《穆桂英挂帅》紧紧连在了一起。

1957年秋,马金凤(右)与恩师梅兰芳(左)在洛阳。(彩色修复图)马金凤弟子刘冰提供

突破自己,从“穆桂英”到“程七奶奶”

  梅兰芳特意捎信给马金凤,请她到南京去看他的戏,并提前到后台看他化妆。“梅先生轻易不让旁人看他化妆,你是个例外”

  20世纪50年代,上海、南京之行,马金凤心窗大开。

  1954年,在上海看完演出后的第二天,梅兰芳就把马金凤请到了自己家里。一代京剧大师与一代豫剧大师完成了一次“艺术对话”。

  “梅兰芳先生评价母亲嗓子很好,但水袖功夫不够。”马建新说。与京昆相比,当时的豫剧在服装、化妆、表演等方面显得比较粗糙,因此,梅兰芳在这些方面给马金凤提了许多建议。为进一步丰富马金凤的表演功力,梅兰芳还给马金凤买了程砚秋、盖叫天和周信芳等京剧大师的戏票,让她去感受和借鉴其中的表演和唱法。

  此后,梅兰芳又特意捎信给马金凤,请她在上海的演出结束之后,到南京去看他的戏,并提前到后台看他化妆。“梅先生轻易不让旁人看他化妆,你是个例外。”当时,梅兰芳的夫人福芝芳对马金凤说。

  梅兰芳的言传身教,沪宁各剧种群芳争艳,马金凤仿佛走进一座珠玑遍地的艺术宫殿,她不再安于唱“土”戏。

  过去的“土”,是没有条件对旧戏进行沿革,而今,人民做了时代的主人,演员肩负发展艺术的责任,一种强烈的学习和创新愿望在马金凤心里涌上来。

  “基于对豫剧《穆桂英挂帅》新的理解,母亲开始运用其他行当的表演技巧塑造穆桂英。”马建新说,她打破传统行当程式的约束,将青衣、刀马旦和武生的表演技巧融为一体,使这位气宇轩昂的巾帼英雄穆桂英的舞台艺术形象更加丰满。她的创新成果在戏曲界被广泛认为是创立了一个新行当:“帅旦”。

  《穆桂英挂帅》的成功给马金凤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她不停地到各地演出,获得很多机会和荣誉。但是很快,马金凤内心开始不满足。

  1962年,马金凤再次应邀到北京演出。

  “该拿的奖拿了、电影也拍了,毛主席都看过两次演出,再进北京,还演那穆桂英?”马金凤琢磨着一定要排个新戏,给人们塑造一个全新的角色。

  马金凤把自己曾经演过的戏悉数一遍,最后,从500多场戏里选取了《花打朝》。“这是一个豫剧传统剧目,讲的是程咬金的夫人程七奶奶进京告御状的故事。”马建新说,这出戏很多艺人们都演过,剧中人物程七奶奶王月英归“彩旦”或“丑旦”行,贴歪鬓,脸颊勾“小豆芽”,说的多,唱的少。

  为满足新时代和剧中人物的要求,马金凤请来了著名剧作家杨兰春执导排演。杨兰春把程七奶奶定义为喜剧人物,增加了许多正义的元素,并为她专门设计了诙谐的出场方式。

  然而,创造一个全新形象的程七奶奶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马金凤程七奶奶剧照

  从威风凛凛的大元帅穆桂英到嘻哈泼辣的程七奶奶,面对如此大的角色反差,马金凤一时还无法适应。她曾回忆说,全团同志都看着我笑,他们越笑,我越不好意思,就越演不了。

  后来,在杨兰春的启发下,马金凤终于明白,之所以进入不了角色,是自己放不下名演员的架子。“把脸抹下来,放在口袋里。”思想问题解决了,表演上的技巧问题也随之迎刃而解。

  马金凤把程七奶奶演活了,这个爱说爱笑、嘻嘻哈哈、粗中有细、见义勇为的程七奶奶很受群众欢迎,特别是在农村演出,一些老人连看三场都不过瘾。通过排演《花打朝》,马金凤在表演艺术上实现了重大突破。

  1963年,由“穆桂英”变成“程七奶奶”的马金凤又进北京了,再次引起戏剧界轰动:中国剧协为这出戏专门举行了座谈会;老舍先生看了这出戏,写下《观豫剧〈花打朝〉》一诗。

  “马老师一生中的表演和演唱都是在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展,借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声面。”中国剧协副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李树建说。

  在此后长达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中,马金凤开拓创新,突破了旧时代艺人门户之见的藩篱,博采众长,形成了豫剧“马派”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代表作“一挂两花”即《穆桂英挂帅》《花打朝》《花枪缘》广为流传,久演不衰。

马金凤在“一挂两花”代表作《花枪缘》中饰姜桂枝

  “马金凤所创造的豫剧‘马派’艺术,基本包含了豫剧所有的地域分支,创造的人物形象广泛吸纳、自成一体,这也构成了豫剧‘马派’艺术的丰富性和珍贵性。”戏剧评论家刘景亮说。

敬畏舞台,一颗折断的虎牙作证

  “大娘,让你们受累了,金凤就在这里给你们唱!”说着,马金凤站在路边,迎着山风唱起了《穆桂英挂帅》

  细心的人不难发现,马金凤笑的时候右上角一颗虎牙是断的。每说起这件事,马金凤都很不好意思。

  那是1940年,当时社会上流行镶金牙,笑的时候露出来是个装饰。18岁的马金凤已经成角儿,也正是爱美的年纪,便跑到集市上也镶了一颗。刚镶完,还没走回剧团,想起来接下来有一场戏要演秦香莲。“那是个苦角色,怎么可能有金牙,观众看了成什么样子。”马金凤硬是不顾劝阻折回去取下金牙,致使牙齿受损,留下缺憾。

1958年,马金凤(左一)演出《窦娥冤》,并与郭沫若(右一)合影

  这种对于群众和舞台的敬畏,贯穿马金凤整个演艺生涯。

  1981年,年近60岁的马金凤去北京演出,正值夏天,为了保护戏装不被汗水浸透影响效果,她用两块塑料布贴在前后身上,结果捂出了一身痱子。

  为了保障演出视觉效果,不管多冷的天,马金凤戏服里都只穿一层单衣。一年冬天,70多岁的马金凤在北京演出,女儿马汎浦给她买了一件羊绒毛衣。扮完装的马金凤发现毛衣忘记脱了,当即让人拿剪刀从背后剪开。这让马汎浦心疼了很久,“那么贵的毛衣,说剪就给剪了,以后啥都不给你买了。”       

  马汎浦说着气话,但她知道,在母亲眼里,除了观众的喝彩,啥都不值钱。

  每次演出前,马金凤都会提前4小时扮装,这个习惯一直到她80多岁登台还没有改变。“老师每次都是自己画,穿上戏服后,她就不再坐下了,怕戏服坐皱了不好看。”马金凤弟子、国家一级演员关美利说,虽然有人劝说衣服后面不碍事,但老师却说有些动作是要背对观众的,一点都马虎不得。

  虽是豫剧大师,马金凤生活却很简朴。她不但与烟酒无缘,甚至稍带刺激油腻的食品都不沾不尝,一碗白面汤加鸡蛋吃了一辈子,就连做儿女的也是最近几年才知道母亲其实也爱吃肉。马金凤常说:“我不怕嘴受屈,就怕嗓子出问题不能唱戏。”

  退休之后,马汎浦开始跟着母亲,陪她演出,照顾起居,也慢慢理解了她对剧团的严格和对自己的苛刻。“我是人民的演员,必须到人民中间去,到群众中间去,到观众中间去!”这是马金凤常挂嘴边的一句话。

  她经常组织小分队到那些偏僻山村、交通不便的地方演出。有一次,剧团在河南偃师农村演出完后返回县里,山路上遇到两位白发老大娘,拄着手杖打听剧团的消息:

  “你们知道马金凤还在村里吗?”

  “大娘,我就是马金凤。”

  原来,两位大娘喜欢听马金凤唱戏,听说她来演出,就带着干粮从家追到城里,又从城里追到村里,却还是没赶上。马金凤听后说:“大娘,让你们受累了,金凤就在这里给你们唱!”说着,马金凤站在路边,迎着山风唱起了《穆桂英挂帅》。

  洛阳的一位老戏迷说,那个时候听戏的群众能跑几十里路,扶老携幼,连出嫁的闺女都得接回来。“老百姓都是散戏了还不走,一直等到马金凤卸了装,从化装到唱再到卸装,直到实在没啥看了,妥,回家吧。”这个戏迷说。

  作为老一代中唯一跨世纪的豫剧名家,马金凤至今仍精力充沛地活跃在剧坛艺苑和一些大型演出活动中。她常说:“穆桂英能53岁又出征,我为什么不能花甲之年出征呢!”

  “支撑马老师一生创作的力量除了对戏剧的热爱,更重要的是对人民和国家的赤诚、对戏曲的担当和使命。她从旧社会走来,对国家、对人民始终有一份感恩。”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编剧李学庭说。

  从风华正茂到耄耋之年,马金凤始终保持一颗赤子之心。“马金凤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不仅是因为她的唱腔和表演,更重要的是她有着与群众水乳交融的关系以及一贯身体力行的戏德。”李树建说,“艺术创作一百跳一千跳,最后一跳是深入基层,扎根人民,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也是马金凤留给当代文艺工作者的精神财富。”

马金凤

甘为人梯,致力民族艺术传承

  曾经,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马金凤收了关门弟子”的传闻。马金凤听说了哈哈大笑:“马金凤不关门,谁来学都欢迎,需要学什么我就教什么”

  1957年秋,梅兰芳先生到洛阳演出,与马金凤再次见面。梅兰芳把他常用的凤冠赠给她,作为师徒关系的见证,此后马金凤的名字正式列入《梅兰芳弟子录》中。

2010年,时逢中国戏曲学院建校六十周年,年近90的马金凤再次“挂帅”,所戴凤冠是恩师梅兰芳先生于1957年赠予她的点翠凤冠。

  “一人红,红一点;大家红,红一片。”马金凤重视人才培养,一生惦念振兴戏曲、传承民族艺术,直至耄耋之年还执教于中国戏曲学院。“洛阳被称为牡丹之乡,是因为牡丹得到了历代培植,才能万紫千红、群芳争艳。”在马金凤看来,豫剧的花园里,也要呈现这样的局面。

马金凤带学生排练节目

  马金凤带团到基层演出,地方剧场负责同志提出,让她场场主演。马金凤却说:“场场演我倒不怕累,但你们也要看看俺学员的戏,他们不比我唱得差。”

  在农村演出时,往往一天演两场,马金凤就给自己安排日场,让学生唱晚场。马金凤说,晚场戏观众来得多,是青年演员显身手的机会,白天的观众大都是走不了夜路的老人,唱戏也可以照顾他们。每次有新戏,马金凤都在学生主演时,自己选个配角,目的是同台演出更能了解情况,便于指导和提高学生的技艺。“老师始终想着尽可能地多给我们机会,提携一些好苗子。”马金凤弟子、国家一级演员柏青说。

  有些学生一度热衷于参加各类比赛,马金凤劝诫说,上电视成名快,却始终和群众隔着屏,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要多走到人民群众当中,好的口碑是一个村一个村唱出来的。

马金凤与弟子在一起

  “老师一生视戏如命,如今年纪大了,有时候见人可能认不清,但聊几句总能聊到戏上。”关美利说,每次有弟子来看望她的时候,她都会让大家现场唱一段,品一品,抠一抠,挑挑毛病,叮嘱改进。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马金凤如春催桃李,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梨园后生,收徒和学生160多名。一大批中青年戏曲演员在马金凤的言传身授下,艺术上迅速成长,活跃在新时代文艺事业的广阔天地中。

  “当老师毫无保留地拿出自己一生的本领时,我们这一代也就肩负起继续传承的重任。”2005年,马金凤从洛阳豫剧团离开后,关美利接过了老师这一棒,同时接过来的还有老师的叮嘱:不能骄傲,继续努力,好好唱戏,唱好戏。

  曾经,每隔一段时间社会上总会出现“马金凤收了关门弟子”的传闻。马金凤听说了哈哈大笑:“马金凤不关门,谁来学都欢迎,需要学什么我就教什么!”

  马金凤从前辈汲取了技艺,她薪火相传并提携后起新秀;她从人民群众那里收获了一生荣誉,希望毫不保留地回馈给国家和人民。

马金凤与京剧大师梅葆玖

  最近一年来,马金凤的家人在整理她的物品,几乎所有的东西都与戏曲有关。“她就是一个普通的艺人,在剧团的时候,演出补贴和所有职工一样,从不搞特殊。”马建新说。由于常年在外演出,马金凤没有固定的住所,洛阳家里仅有的家具也是马建新结婚的时候找人打的。

  “现在,物品清单已经列出来了,我们决定全部上交国家。”马建新说,她是人民的演员,所有的东西都应该回归人民,而我们子女要做的就是帮助她完成这个愿望。

文章关键词:1950年 巾帼英雄穆桂英 穆桂英挂帅 演出 长江号 金嗓子 四句撑 挂帅 花打朝 辕门外三声炮 责编:赵惠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中国之治@文化解码】善用传统政治文化精髓搞治理

    与此同时,也需要及时启动新技术主体协同国家治理的顶层设计与相关规划,加速推进数字化政府建设,建立健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公共治理的制度规则,有效加强监管。

  • 焦点访谈:这场高规格的表彰大会,总书记提了“三种精神”

    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了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在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今年的劳模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并从多个方面对提高劳动者素质提出了要求。

  • 大力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打出了中国人民的精气神,让全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弘扬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推进伟大事业中凝聚团结奋进的力量。

  • 中工网评:奋进新征程,用劳模精神锻造每一位劳动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 探秘:如何评选出劳模?怎样能成为劳模?

    2020年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筹委会办公室主任、全国总工会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李玉赋介绍,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评选表彰劳动模范,1950年至今先后召开16次表彰大会,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超30000人次。

  • 治淮70年的历程和主要经验

    今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安徽淮河,视察治淮工程,察看淮河水情,详细了解淮河治理历史和淮河流域防汛抗洪工作,并作出重要指示。1950年10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作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确立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翻开了淮河治理历史性的崭新一页。

  • 抗美援朝志愿军吃什么?

    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的日子里,人们除了为志愿军的英勇顽强而感动外,也关心志愿军官兵吃什么。从1952年起,国内一些食品加工厂还研制生产了罐头食品,供给在朝鲜前线的志愿军食用。

  • 我军礼服的沿革丨你知道一共装备过几套吗?

    干部礼服样式:大檐帽;上衣前开襟,单排五粒金黄色铜扣,两个上挖袋;西式裤;黑皮鞋。礼服帽为大檐帽(女军官为无檐软帽):大元帅、元帅、将官为金黄色金属丝帽带,校官为黑色皮革帽带。

  • 红军军服为何是灰蓝色?陈毅“诗意”概括

    军装,是供军人穿着的制式服装,是军人身份的重要标志,是部 队形象的重要体现。此时适逢列宁逝世5周年,为缅怀列宁的丰功伟绩,红四军前委决定将这批军装的红领章上都缀上黑边,以表纪念。

  • 墨西哥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之困,警示了什么

    从国际社会看,“中等收入陷阱”并不是一个新奇的经济社会现象,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追求现代化的进程中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比较典型的有墨西哥、巴西、马来西亚、菲律宾、南非等国家。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