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北京6月13日电(记者李慧)6月13日是我国第四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记者从国家林草局了解到,我国1985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以来,已成功申报世界遗产55项,其中,文化遗产37项、自然遗产14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自然遗产和双遗产数量均居世界第一,是近年全球世界遗产数量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文化多样,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遗产大国。为加强遗产地保护,我国将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确定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目前,我国有武陵源、九寨沟、黄龙、三江并流、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中国南方喀斯特、三清山、中国丹霞、澄江化石地、新疆天山、湖北神农架、青海可可西里、梵净山、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14项世界自然遗产,有泰山、黄山、峨眉山——乐山大佛和武夷山4项双遗产,总面积达6.8万平方公里,保护了最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遗迹。
35年来,我国探索建立了自然遗产依托自然保护地管理的机制,加强了自然保护的制度建设和管理水平,实现对世界自然遗产、双遗产的科学保护和有效监管。同时,通过完善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相关法律、制度和规定,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还湿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强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资源监督管理,加大对遗产地生态保护修复力度,维护遗产地的完整性和原真性。
我国在自然遗产资源保护中,坚持生态为民、科学利用,将资源保护与民生发展相结合,通过特许经营、利益共享、生态补偿、生活补助等多种方式惠及民众、改善民生,带动了地方优化发展。各遗产地通过开展适当的旅游展示活动,拉动了住宿、餐饮、交通、土特产加工、手工艺制作等相关产业发展。2018年,各遗产地为地方带来直接旅游收入 143.75亿元,其中,接待境外游客超过1246.2万人次,占全国入境游客总人数的9.7%,有效增进了不同国家、民族、信仰的文化认同,促进了文明交流互鉴。
据介绍,世界遗产是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自然区域和文化遗存。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世界遗产公约》,建立《世界遗产名录》。截至目前,已有193个国家加入《世界遗产公约》,1121个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文化遗产869项、自然遗产213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39项。
《光明日报》( 2020年06月14日 01版)
10月18日, “丝路华光——敦煌、云冈、龙门石窟艺术联展”在洛阳博物馆开幕。这次“丝路华光”展览共有来自敦煌莫高窟、山西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的近300多件(套)珍贵文物,充分展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在因新冠疫情关闭六个月后,印度著名景点泰姬陵21日重新对游客开放。印度考古局说,泰姬陵每天限5000名游客入内参观,门票仅在线销售。受新冠疫情影响,泰姬陵自3月17日开始关闭。
2019年7月,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填补了我国滨海湿地类型遗产空白,成为全球第二块潮间带湿地遗产、江苏省首项自然遗产。2019年7月,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填补了我国滨海湿地类型遗产空白,成为全球第二块潮间带湿地遗产、江苏省首项自然遗产。
13日是我国第四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截至目前,已有193个国家加入《世界遗产公约》,1121个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文化遗产869项、自然遗产213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39项。
资料图: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第40届世界遗产大会把中国湖北神农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世遗项目由此达到50个。资料图:当地时间7月2日11时36分,在巴林麦纳麦举行的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同意,中国贵州梵净山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5月的第一次国内考察,习近平总书记选择山西。在西安察看古城墙保护状况,在广州市荔湾区西关历史文化街区永庆坊察看旧城改造、历史文化建筑修缮保护情况,在嘉峪关察看关城并听取长城保护情况介绍……
5月11日下午,来到山西考察调研的习近平走进大同云冈石窟,实地了解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石窟始建于公元460年(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这样描述它:“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
这是温暖小城,扶危济困、守望互助,包容共济。回归祖国20年,澳门各项社会福利日益完善,城市建设不断更新,居民融洽和谐,中西文化交汇,人们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日益提升。
12月8日,庆祝澳门回归祖国二十周年“2019澳门国际幻彩大巡游”举行。” 展开新中国70年的绵绵长卷,除了那些至关重要的宏大时刻,我们也珍重这当中每一张普通的面孔。在上一个十年,中国的发展跃步向前;在下一个十年,我们依然能行稳致远。
光明日报记者 柴如瑾摄/光明图片 安阳,作为甲骨文故乡,是热爱汉字的人们向往的地方。光明图片 这背后,一代又一代甲骨学者承前启后,倾力付出,孜孜以求,他们为甲骨文的收集整理、研究考释、保护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