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质量党建助力脱贫攻坚,新安县礼河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李筱晗 摄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昺南 李筱晗
“干部群众一条心,黄土也能变成金。”“穷没根、富没苗,幸福生活靠勤劳。”……
6月3日,在新安县磁涧镇礼河村,村民高登攀边说边竖大拇指:“墙上印的都是大伙儿的心里话,这都是俺村支书编写哩!”
把话讲到群众心坎里的村支书姓张名三,15年前是远近闻名的“冒尖户”。彼时的礼河村软弱涣散,群众不富,集体没钱,张三临危受命,担任村支书。
有人劝说:“礼河村是个烂摊子,别扛不起来还伤了自己。”
张三却心有执念:“我日子过美了,眼看着乡亲们生活得不像样,心里不是味儿。”
上任以来,张三书记的治村“三板斧”,在当地成为佳话。
“一板斧”先治穷。
礼河村处于丘陵山区。“以前种小麦是‘靠天吃饭’,打的粮食勉强够填饱肚子。”村民刘献友回忆。
张三带领村干部找问题、想对策,决定种植大粒樱桃。
种树伊始,村民们焦虑、观望,议论纷纷。三年后,第一批樱桃树开花、挂果,但大伙儿仍不踏实。当年五月,晶莹剔透的樱桃像红宝石压弯枝丫,张三心头的石头落了地。
如今,礼河村大粒樱桃种植面积近3000亩,每亩年收入稳定在8000元以上。201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
“二板斧”夯基础。
2009年12月,在时任县人大代表张三等代表的提议下,贯穿磁涧、五头、仓头三镇的“磁五仓”公路建成通车。“路通了,游客也多了,樱桃的销路更好了。”村委会主任张见周说。
高质量发展还得靠农业现代化。2013年,村里引进计划总投资8.1亿元的天兴生态园。“俺家土地参与流转,每亩地每年收入1500元,利用农闲时到产业园打工,每月还能挣1500元。”村民张何欣说。
路通了,企业来了,村民们的生活也上了一个新台阶。目前,村里涉及基本生活的“水电灯路居”实现全覆盖,服务村民的“医商保幼学”让村民的生活有了依托,昔日的“穷”沟沟变成了“金”沟沟。
“三板斧”智志双提。
有些生活刚有起色的村民小富即安、不思进取。是“享受生活”还是创造更好的生活?
张三和村里的干部群众想了个法子:把党的政策用群众喜爱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将被游客点名和点赞的村民形象都编入文化小品中,创作的《樱桃沟游记》《返乡》等舞台剧幽默生动接地气,游客看后笑哈哈,礼河群众也深受教育。
如今,在礼河村,生活甜了,村风正了,当选为省人大代表的张三带领群众齐心协力奔小康。
“全市现在都在大力发展沟域经济,咱们礼河村也不能落后。”6月14日,张三透露了新想法,“我们要擦亮生态底色,赋能乡村振兴,让樱桃经济由以前的‘一月红’变为‘四季火’。”
人大代表的特殊作业
疫情防控期间,省人大代表、新安县磁涧镇礼河村党支部书记张三组织全村在各路口设立疫情防控点11个;组织党员干部划片包户,构建联防联控、群防群治防控网;组织村“两委”成员成立服务队,为村民统一配送生活物资;组织全村累计捐款4万余元。
采访手记
一进村,礼河村良好的村容村貌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通过几天与村民们的近距离接触,我们发现,当村民切实体会到家乡各个方面都在向着美好发展时,他们的向心力、凝聚力就会变得越来越强,精神风貌也随之悄然改变。
显然,为礼河人带来这种改变的是以张三为代表的村“两委”班子。
我们从礼河村的变化中再次深刻体会到,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因此,必须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把农村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才能引领、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这也是张三让后进村迸发后劲,成为全国文明村的秘籍。
“我们要飞到那遥远地方望一望,这世界还是一片的光亮……”离开时,回想起在礼河村的山间行走,花前凝眸,一首《张三的歌》穿过时空,在我们耳边萦绕。
2009年12月,在时任县人大代表张三等代表的提议下,贯穿磁涧、五头、仓头三镇的“磁五仓”公路建成通车。如今,在礼河村,生活甜了,村风正了,当选为省人大代表的张三带领群众齐心协力奔小康。
习近平总书记曾就新华社一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表现值得警惕》的文章作出指示:“文章反映的情况,看似新表现,实则老问题,再次表明‘四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力戒形式主义,只有针对日常工作中的具体表现对症下药、多措并举、综合施策,才能药到病除,做到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