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融媒热头条 > 正文

六盘山下的誓言——来自宁夏的脱贫故事

2020年06月20日11:28  来源:新华社

5034

  新华社银川6月19日电 题:六盘山下的誓言——来自宁夏的脱贫故事

  新华社记者王磊、曹健、张亮、马丽娟

  位于宁夏固原市隆德县境内的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亭(无人机照片,2018年8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地处宁夏西海固地区的六盘山是当年红军长征胜利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今天,历史又赋予了这座“胜利之山”新的使命——要让六盘山上下的贫困群众全部脱贫,让这个曾“苦瘠甲天下”的地方换上新的容颜。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宁夏考察时强调,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对标“两不愁三保障”,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一鼓作气、尽锐出战,确保如期实现脱贫目标。

  在宁夏,在西海固,脱贫攻坚收官战的冲锋号在养殖棚圈、扶贫车间、农业基地间回响,这里的干部群众誓言如山:脱贫“一个都不能少”,攻坚“一点也不能含糊”,迈向新生活的步伐“一步也不能停”。

  一个都不能少——“激发群众心劲儿”

  天刚蒙蒙亮,中卫市海原县西安镇范台村的回族村民李成海家就响起了“嚓嚓”的铡草机声。李成海脸都顾不上洗,就忙活着给家里的“宝贝们”准备“营养早餐”。

  宁夏海原县海城镇农民在华润基础母牛培育基地挑选基础母牛(2019年3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李成海的“宝贝们”是家里的28头牛。过去李成海守着几十亩薄田,收入仅够糊口。为解决像李成海这样的贫困户缺少发展启动资金的难题,精准扶贫实施以来,对口帮扶海原县的华润集团特意打造了“基础母牛银行”。2017年李成海从“母牛银行”赊下6头牛来养,次年就脱贫了。

  “现在我心劲儿大得很,再辛苦也值得!以前也起早贪黑,一年苦到头却没盼头。”李成海说。

  宁夏固原市隆德县观庄乡前庄村的农田与苍翠的六盘山(无人机照片,2018年7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同李成海家相隔200多公里的固原市隆德县联财镇太联村贫困户张世坤也有着同样的感悟。对于一个从前“花1元钱都要伸手向别人要”的残疾人来说,就业的意义不仅在于增收,更意味着有尊严的生活。

  张世坤因为腰椎骨折而无法站立,此前已经困守在家20多年了。现在通过在“家门口”的人造花扶贫车间打工,他每年收入2万元,“组装花朵坐着就能干,我也能自食其力了。”他说。

  残疾人在位于宁夏隆德县的闽隆福馨托创园制作手工花(2019年5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在宁夏,40多个民族共居于此,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超过37%,李成海只是其中一员。在宁夏,残疾人是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的群体之一,张世坤也只是其中普普通通的一位。

  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一个特殊群体也不能落下,这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庄严承诺。无声誓言,写就了六盘山上下最动人、最真实的中国故事。

  央企对口扶贫、产业扶持、移民搬迁、生态补偿、闽宁协作……宁夏将扶贫“工具箱”中政策“工具”一样不落地用在西海固,这里的贫困人口也从2014年建档立卡时的70余万下降到去年底的1万多;兜底保障、就业扶贫、资产收益扶贫……宁夏探索多种渠道助力残疾贫困群体增收,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由2014年的5.3万人减至去年底的4257人,脱贫比例超过90%。

  一点也不能含糊——“踢好临门一脚”

  6月12日,宁夏最后一个未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西吉县的“四查四补”调度会已开到了第八次。全县295个村的1845名扶贫干部和网格员们,带着脱贫清单挨家挨户上门,一遍又一遍地“过筛子”查短板,出实招补弱项。

  脱贫攻坚正处于关键时期,“临门一脚”怎么踢?

  宁夏从今年3月起,全面开展查损补失、查漏补缺、查短补齐、查弱补强的“四查四补”工作,严丝合缝地对照脱贫标准,用“放大镜”查问题,一个一个销号解决,一点都不能含糊。

  宁夏固原市隆德县观庄乡前庄村盛开的油菜花(无人机照片,2018年7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固原市隆德县观庄乡倪套村贫困户穆双权家2017年享受危房改造政策建了新房,但因为缺钱只盖了36平方米,这个6口之家未达到人均住房面积13平方米的标准。“儿子、儿媳在外地打工,我和老伴儿就带两个孙子凑合住。”穆双权说,这次赶上“四查四补”,政府又补贴了1.8万元,再加上自己的积蓄,他家加盖了几间房,终于够住了。

  宁夏隆德县奠安乡马坪村村民在“整村推进、危房改造”工程中建造新居(2017年5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临门一脚”谁是“关键球员”?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30岁的虎正南在吴忠市红寺堡区柳泉乡柳泉村已驻村6年了,两次驻村期满他都申请继续留下,“有些工作思路没实施,我放不下。柳泉村从2016年开始大规模种植黄花菜,今年才开始见效益,要关注农民收益到底如何,后续加工、销售等方面也还需要完善。”虎正南给记者细数着一再延期的理由。

  “临门一脚”更加考验应变能力。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生产生活的节奏,但脱贫攻坚的进程一刻不能耽误。

  宁夏固原市原州区、西吉县的务工人员乘包机前往福建(2020年2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外出务工,是西海固群众增收的“铁杆庄稼”,受疫情影响首当其冲。保就业就是保增收,疫情发生以来,宁夏与福建等15个省份定向对接“返岗专列、专机”,累计“点对点”输送近1.5万名群众,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3500余人。

  一步也不能停——“脱贫只是新的起点”

  “欢迎来到我的直播间,纯手工制作的挂件,喜欢的进来看看!”从西海固移民到石嘴山市平罗县陶乐镇庙庙湖村的回族妇女马蕊最近的节奏有点快,从前还只是在集市上摆摊的她,两个月前在村电商服务站的鼓励下,开通了网上直播卖货。

  让马蕊没想到的是,第一次开直播就卖出七八十件,比摆摊一个月卖得都多。“现在自己做出来的东西已经不够卖了,我想教几个徒弟,带着村里的姐妹们一起干。”尝到甜头的马蕊已经有了新计划。

  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现代化蔬菜大棚(无人机照片,2020年5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从1982年启动开发式扶贫以来,宁夏累计减贫300多万人,相当于全区现有人口的一半。脱贫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已经摆脱贫困的群众从未停止追寻幸福的脚步。

  “电商直播”“网红培训”,这些广告已经写在了移民村村口集贸市场的门牌上;更多城里人熟悉的时髦元素,也已经走进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卫星导航、物联网技术等新应用,亦成为宁夏农民的“新农具”。

  在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彭堡镇冷凉蔬菜基地,农户在大棚里除草(2020年4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在银川市闽宁镇的移民村里,光伏农业大棚实现了物联网溯源、智能精准灌溉等一系列农业自动化控制;在吴忠市利通区,安装了北斗导航设备的农机,一次性完成起垄、铺管、覆膜等多道工序;在固原市原州区的万亩冷凉蔬菜基地,无人机平稳起飞喷洒农药……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塞上百姓对“土里也能刨出金”有了更多憧憬。

  在位于宁夏吴忠市利通区金积镇塔湾村的智慧农业科技示范区,农机手在播种前调试自动驾驶拖拉机(2020年4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奋斗不止步,幸福方可期,让六盘山再度见证历史。脱贫攻坚,山乡巨变,一个山绿民富的新西海固呼之欲出。(参与记者:邹欣媛)

文章关键词:六盘山 起垄 精准灌溉 宁夏海原县 球员 无人机 一个都不能少 临门一脚 四查四补 固原市 责编:邵恰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交通运输部:六盘山片区6县预计年底实现脱贫摘帽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戴东昌介绍,根据职责,交通运输部一共定点扶贫四川省4个县、对口支援江西1个县,联系陕甘青宁六盘山片区61个县。其中,2017年5个六盘山片区县摘帽;2018年1个定点扶贫县、1个对口支援县摘帽、20个六盘山片区县摘帽;2019年30个六盘山片区县和剩余的3个定点扶贫县摘帽。

  •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宁夏泾源县思源村:红色基因铺设坚实扶贫路

    他就是闽宁扶贫车间宁夏泉祥户外纺织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水海。黄水海在厦门市海沧区创办了聚全祥包装制品有限公司,而海沧区与宁夏泾源县是对口帮扶协作伙伴关系。黄水海说,宁夏六盘山的人力资源是非常重要的红利。

  •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丨六盘山下的誓言——来自宁夏的脱贫故事

    宁夏固原市隆德县观庄乡前庄村的农田与苍翠的六盘山(无人机照片,2018年7月17日摄)。在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彭堡镇冷凉蔬菜基地,农户在大棚里除草(2020年4月29日摄)。在位于宁夏吴忠市利通区金积镇塔湾村的智慧农业科技示范区,农机手在播种前调试自动驾驶拖拉机(2020年4月9日摄)。

  • 反响·春风化雨润心田 砥砺奋进谱新篇

    在这美好季节,习近平总书记再到宁夏考察,从移民新村到城市社区、从黄河之滨到乡村生态观光园、从扶贫车间到葡萄种植园……总书记足迹所至,牵系民生;殷殷关怀,暖人心田;谆谆嘱托,催人奋进。

  • 交通运输部“十三五”以来 已有7100亿元资金投向贫困地区

    昨天(17日),交通运输部召开“脱贫攻坚”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了今年交通运输行业整体脱贫攻坚的情况,十三五以来,累计约7100亿元资金投向贫困地区。交通运输部定点扶贫四川小金、黑水、壤塘、色达四县,对口支援江西安远县,牵头联系六盘山片区。

  • 翻越最后一座“高山”

    脱贫路上,中国攻克了无数“高山”,在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最后一座“高山”里就有西海固。西海固的大部分区域都在这条线附近,原州区、西吉大部、彭阳大部划归半干旱区,隆德、泾源、六盘山划归半湿润区。

  • 六盘山上,红旗漫卷西风

    ”宁夏固原市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碑上,镌刻着毛泽东同志的诗词名篇《清平乐·六盘山》。如今,不少游客慕名来到六盘山,走一走“红军小道”,亲身体验长征的艰难险阻。“《清平乐·六盘山》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是毛泽东留给宁夏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 大型电视纪录片《六盘山》第八集:家园

    受益于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推行和落实,六盘山地区的贫困人口和贫困乡村,近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六盘山地区的精准扶贫,是宁夏乃至全国从“输血式、救济式扶贫”向“造血式、开发式扶贫”转变的缩影。

  • 大型电视纪录片《六盘山》第七集:圆梦

    焦建鹏是西吉县龙王坝村的创业英雄。从林下养鸡到农家乐,焦建鹏的创业目标越来越清晰,那就是集美食、民宿、农事体验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出于对固原古老历史文化的热爱,李政以古为师,开启了自己的文创事业。

  • 大型电视纪录片《六盘山》第五集:回归

    六盘山,西北黄土高原的一座绿岛。因为工作关系,二龙河林场副场长郭志宏对六盘山上的野生动物非常了解。现在的六盘山之所以能为野生动植物创造良好的栖息环境,离不开当地林业人的奉献和努力。现在的六盘山,自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效益也逐步体现。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