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 题:做好“加减乘除法”——港口“晴雨表”正在恢复活力
新华社记者林红梅、魏玉坤
港口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今年前5个月,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运输需求下滑,对我国港口业造成较大影响。迎难而上,我国港口企业纷纷调整发展思路,打出“加减乘除法”,在困境中开拓新亮点,沿海港口率先全面复工复产,显示出我国经济强大的韧性与潜力。
做“加法”:海上增航线 陆地开班列
6月12日早7点,在天津港集装箱码头,“海丰基隆”轮装载着首批至越南胡志明和归仁、马来西亚民都鲁的集装箱开航,标志着天津港集团今年第二条“一带一路”集装箱班轮航线——天津至越南东马直航快线成功开通。
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54.6亿吨,同比下降0.8%;集装箱吞吐量完成9752万标准箱,同比下降6.8%,天津港、青岛港等港口同比实现增长。
天津港股份有限公司业务部副总经理孙超说,今年以来,天津港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港口生产,重点开拓东盟市场,新开通“天津至胡志明”等4条航线,服务“一带一路”。
在拓宽东盟市场、增开新航线的同时,天津港忙着陆地开班列,从广袤的中国内地组织货源。
“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随着复工复产热潮涌动,不惧危、迎难上,正成为我国港口业的共识。
山东港口致力于开航线、扩舱容、拓中转,新开通13条外贸集装箱航线,新增10条集装箱海铁联运线路、5列国际跨境班列,在兰州、西安、银川等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开辟5个国际陆港,畅通物流链通道。
“新开拓的市场正把订单补回来。”山东省港口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霍高原介绍,今年前5个月,山东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5.76亿吨,同比增长5.8%;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211.6万标准箱,同比增长2%。
交通运输部水运局有关负责人说,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5月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2.6亿吨,同比增长4.4%,6月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有力推动我国经济复苏、恢复物流体系和维护国际物流供应链稳定。
做“减法”:进口“船边直提” 出口“抵港直装”
眼下,一场聚焦作业模式创新,加快货物通关速度,缓解外贸压力的改革正在多个港口有序展开。
疫情初期,宁波舟山港进出口重箱免堆期延长至20天,集装箱业务货方网上结算账期延长至30天,实施进口货物“船边直提”和出口货物“抵港直装”,实现车船直连,提升了进出口货物流转速度。
“船边直提”“抵港直装”指的是进口货物卸船后,直接由运输车辆从船边提离;出口货物进港后,直接安排装船作业,减去了港区堆存与多次装卸环节,提升了物流效率。
向内挖潜,通过内部改革,科学施策,提高生产效率,方能趋利避害、转危为机,成为业内共识。
天津港集团与海关部门共同推进集疏港智慧平台建设,推广“船边直提”“抵港直装”作业模式,集装箱重点作业线效率、在泊船时效率、船舶直靠率同比提升超10%。
山东港口开辟保税原油混兑调和业务,联合英国石油公司,启动外贸原油国际中转新模式,实现原油外贸运输稳定增长。
“石油是现代工业的血液,山东港口原油业务持续增长,显示了实体经济正在恢复活力。”霍高原说。
做“乘除法”:加速科技创新 缓解外贸压力
科技是港口的第一生产力,在危机压力下,港口业走上依靠科技创新的突围之路。
受境外疫情影响,上海港外贸出口箱量曾一度下跌。为突破困局,上海港制定了国际中转装卸费优惠项目、国际中转箱堆存减免期延长、海铁联运清关箱优惠项目等7项措施,目前外贸出口箱量正逐步恢复。
“上海港正发力‘智慧港口’‘绿色港口’建设,打好科技创新‘乘法’,做好管理‘除法’,提升效率。”上港集团生产业务部总经理黄海东说。
记者在调研中感受到,像上海港一样,越来越多的港口企业正坚定信心、奋发有为,努力缓解疫情下外贸出口下降给港口造成的压力。
山东港口深入研究智慧港口建设标准,努力推动区域性港口物流生态圈综合服务平台、山东港口智慧大脑平台以及智慧港口基础设施信息化等工程落地实施。
天津港集团推进传统码头场桥、岸桥自动化升级改造,积极运用5G网络、区块链、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推进与港口的深度融合。
“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我们正在积极应对疫情对货物航运带来的影响,促进货物出得去、进得来。”天津港集团总裁焦广军说。
交通运输部水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加强港口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发展,加快智慧港口建设,着力提升境外疫情防控能力和服务效率,同时以枢纽港为重点,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港口。
相关链接:
特殊之年,中国外贸正在悄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