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入新时代,培育民族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凝聚中华民族磅礴之力的重大课题。高等学校应当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国民教育特别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大力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培养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培育民族精神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前提。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民族问题、宗教问题、文化冲突问题和发展问题不仅是全球热点问题,也是事关我国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的重大问题。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要实现各民族的繁荣发展、和谐稳定,抵御各种不利因素的干扰和破坏,就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强化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感,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对中华文化的荣誉感,培育和弘扬新时代民族精神。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凝聚民族力量的关键。在中国5000多年文明史中,古代各民族政权虽更迭频仍,历经多次战乱、分裂,但依然归为一统,这主要是由中华文化的共性所决定的。少数民族与汉族,无论哪一个民族建立政权,其统治者均以正统自居,都在维护着中华民族的统一,都在为建立一体的多民族国家贡献着力量。这种自觉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融合和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促进了各民族共同发展。立足新时代的实践需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凝聚了民族力量,成为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对维护国家统一、稳定社会秩序具有关键作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振奋民族精神、激发民族自信的内在动力。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铸就伟大的梦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时代民族精神培育中发挥着振奋民族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增进民族团结互信的作用,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情感共鸣。近代以来,在外抗强权侵略、内求独立解放的长期斗争中,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精神以及追求民族独立解放的民族精神,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从孙中山提出“振兴中华”,到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各族人民已成为一个休戚与共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并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强大动力,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被普遍认同,且不断产生广泛积极的影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坚持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鲜明的主题。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成立近百年来,团结带领各族人民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改革开放,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中国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所展现出的中国力量、中国速度、中国精神和大国担当,进一步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优势,给当代中国青年上了一堂深刻、生动、鲜活的思政课。当代中国青年要准确把握基本国情,把握历史规律,坚定理想信念。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充分认识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敢于直面风险挑战,在进行伟大斗争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坚持爱国与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相统一。实现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不懈追求。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我国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民族团结是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当代中国青年要争做新时代民族团结的践行者和守护者,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要正确认识和理解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正确认识和理解“多元”与“一体”的关系,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根基。要把热爱祖国与维护民族团结结合起来,把热爱民族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结合起来,把个人成长发展与国家前途命运结合起来,扬爱国情、立强国志,在投身国家发展、服务民族振兴的时代征程中成就非凡事业、铸就别样精彩。
坚持爱国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统一。中华文化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中华民族精神也一直深深地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核心。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家国天下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大禹的“三过家门而不入”、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都体现了古代仁人志士在大难当头,以国为重的家国情怀。当代青年应加深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认识,从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自觉延续文化基因,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作者: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学研究基地主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团结各族群众,共建共享新时代中国发展成果的关键路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社会表征,其形成是一种文化融合、同化的过程。
河北正定古城,福建厦门市鼓浪屿、福州市三坊七巷、三明市万寿岩遗址,浙江良渚古城遗址等一系列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他都倾注了大量心血。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期间,身体力行推动文物保护抢救,修复隆兴寺,保护古寺碑,组织开展文物、古树普查,对文物古建划定保护范围……
民政部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司司长陈越良会上表示,安置社区治理是巩固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成果的重要后续工作,关系到千万搬迁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组织开展新时代新生活行动,引导专业社会工作等服务,帮助搬迁群众尽快融入社区新生活。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设置专题,集纳习近平有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为推动“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解题。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习近平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多方面阐述: ——搭建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国际政党交流合作网络,汇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力量;
显然,中国不仅在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全球治理中去融入这种理念。只要我们扬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风帆,人类发展进步的航船必能乘风破浪、不断前行,驶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为了促进民心相通,习近平强调,要构建“人文共同体”,促进文明互学互鉴,增进各国睦邻友好,夯实上海合作组织长远发展民意基础。面对世界和亚太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对于亚太合作未来的路怎么走,习近平提出,要共同构建开放包容、创新增长、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亚太命运共同体”。
继9月底10月初出席联合国成立75周年系列活动,11月10日至22日,习近平主席又以视频方式接连出席了上合、金砖、APEC、G20四大多边平台的一系列重大外交活动。” 伴随中国迈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一定会给世界带来更多机遇、注入更强劲动力。
全球性威胁需要强有力的全球性应对,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表明,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中国始终坚持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愿同各国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发表题为《携手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时强调,我们要以开启亚太经合组织2020年后的合作愿景为新起点,开启亚太合作新阶段,共同构建开放包容、创新增长、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亚太命运共同体。习近平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19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对话会并发表题为《构建新发展格局 实现互利共赢》的主旨演讲,强调我们绝不会走历史回头路,不会谋求“脱钩”或是搞封闭排他的“小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