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 曦 俞慧友 崔 爽
“我的土菜馆和农家乐生意都还不错,加上在景区当保安和蔬菜种植的收入,现在每个月收入在一万元左右。”湖南郴州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村村民朱小红,坐在自家土菜馆门前,乐呵呵地和科技日报记者晒收入。
“名三代”贫困户 依靠技能成富户
朱小红,村民眼里的富户,远近闻名的“名三代”。
朱小红的奶奶徐解秀,家中在红军长征时期,曾为3名女红军提供住宿。临走时,红军把他们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给了她。
2016年10月,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讲述了这“半条被子”的故事。什么是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也因此,徐解秀意外“走红”。她也有一句挂嘴边的“名言”——只要跟着党走,好日子在后头。“在我身上,奶奶这句话得到了最好的印证。”对这句话从小听到大的朱小红说。
朱小红家曾是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收入微薄,上有老弱多病的父母,下有两个上学的娃,家中最值钱的就是一辆拉菜的三轮车。
近年来,汝城县打响“产业为王”大会战,特色农业、新型工业、全域旅游等3大产业集群,还有电子信息、清洁能源等10条产业链齐头并进。
其中的“红色旅游发展”和“人人有技能”培训计划让朱小红的生活发生了大变化。他参加了厨师技能培训,并在沙洲村开起了全村第一家土菜馆。如今,既有餐馆和农家乐的经营收入,还有工资收入和特色农业种植收入,朱小红家里盖上了新房,孩子也都成了家立了业,日子越来越好。
“当年共产党给了我奶奶半条被子,如今共产党给了我幸福生活。”朱小红由衷感慨。
富户侄儿当了“家” 带领一村老小奔小康
朱小红的侄儿朱向群,如今也成了“家长”——沙州村村主任。
朱向群从小就极为向往曾祖母徐解秀口中的“不一样的队伍”,因此选择了参军。
退伍后,他和战友购了挖掘机,在外承接工程。凭着一股子闯劲,事业做得风生水起。在村里人眼里,朱向群就是个能人,因此,村里老主任和村民代表找到他,希望他能接任新一任沙洲村村主任,带大家伙儿一同脱贫致富。
“从小就听曾祖母讲长征故事,我觉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我这代人的‘长征路’,就是带领咱村里人脱贫奔小康。”朱向群这么说,也是这么做,没太多犹豫,他接下了沙州村“家长”的重任。
在他履新的2014年,村里的“家底”是:村集体户头收入为零,全村人均年收入不足4000元。全村有31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共计103人。村里没产业,村民主要收入靠种植蔬菜水果和打零工。
卖掉了自己那赚钱的挖掘机,朱向群全心全意当“家长”。从红色景区建设到红色旅游发展,从脱贫攻坚战役到发展产业致富,朱向群把“半条被子”的精神贯穿工作中,竭力为全村谋发展、办实事。
“沙洲村在2018年9月实现了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如今靠着扶贫农庄、光伏发电及红色旅游,村集体账户里每年有40多万元的进账,村里人均年收入达12700多元。”朱向群很自豪。而村里的这些收入,也用在了给全村村民代缴医疗保险,以及为低收入家庭发放日常补助等方面。
“我们汝城的干部,都把上门群众当客人待,把村里群众当亲戚走,所以我们村干部也要这样。”朱向群说。村里干部也到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日访夜谈”,聚民意民智,谋家乡发展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