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微信公号推送的一则新闻引起广泛关注。这则新闻说,面对越来越精准的推送,用户有着担心“被窃听”的焦虑,个人信息也确实存在过度获取的可能。为此,国家有关部门专门组建了App专项治理工作组,对强制授权、过度索权、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等现象进行专业的监管。
新闻还举了个例子,北京市民苑庆攀最近有个疑惑,和朋友只在线下闲聊过的东西,第二天就出现在自己手机应用的推送里。“朋友说椰枣,过了一天我就刷到了关于椰枣的推荐视频。我觉得很惊讶,我除了说说,没有任何搜索记录,咋就给我推荐了?”
其实,有相同经历的人不在少数。有人反映,刚跟人说到什么商品,有时候就出现在了某APP的推送里,怀疑自己是否被窃听。
对此,专家分析,因为获取成本高、法律风险大,短期内,大家不必过于担心自己的语音、上传的图片等隐私信息被收集。
App专项治理工作组专家何延哲表示:“完全没必要用窃听这么复杂高级的手段,去针对某一个人的购物需求去做这样的事。造成精准推送的原因有很多,有可能是你的好友搜了一个商品,它可能知道你们是好友关系,可能就会给这些人都推这样的信息,但是你感觉好像是自己的原因,好像被‘窃听’了。”
这里面其实涉及两个问题,一个是被窃听的事到底有没有。这是大家都非常关心的问题,专家没有否认技术上的可行性,但认为获取成本比较高,所以不可行。那么,随着技术进步,窃听成本可能大幅降低,我们需要对这种可能性保持警惕——现在没有并不代表未来没有。得想办法防患于未然,不要等到真实案例出现才去重视。
这则新闻里提到:最新研究成果显示,手机App甚至可以利用手机内置的加速度传感器,采集手机扬声器所发出的声音振动频率。这样的技术,可以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绕开隐私协议获取语音信息。
那么,这样的情况到底存不存在?调查到位了,把情况理清了,就会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才能消除大家的被窃听焦虑。
还有,对于App获取个人数据要不要约束?如何约束?这个市场不仅有合规经营、严格管理数据的公司,也有一些不安分的无良公司,有一些在管理制度和技术手段上没有足够能力来保护个人数据的公司,甚至一些公司把个人数据当做交易的商品进行出卖,对此,不能不加以约束。
互联网社会的基础是数据,如果对信息收集设置过高的壁垒,会影响整个互联网经济的运行。但是,个人数据不应通过野蛮的方式被取得,获取过程也不应不受严格监管,监管部门需要努力满足公众对隐私安全的要求。(高路)
近来,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借口所谓“国家安全”“数据安全”,在世界多国兜售其旨在打压遏制中国科技企业的“清洁网络”计划。以“清洁网络”之名,滥用国家权力,美国蓄意破坏当今世界和平稳定大局。
在2017年6月30日,嫌犯克里斯滕森被抓捕之前的两周,FBI给他的女友安装了窃听设备,并且记录了八次对话内容。检方此前提交了11页证物清单,这当中包括了大量调查人员在嫌犯克里斯滕森公寓内发现的物品,包括棒球棒、床垫、地毯等物品。
2014年,一名非法兜售针孔摄像照相机等窃听、窃照器材的男子都某被陕西省安康市法院认定,犯非法销售间谍专用器材罪,判处有期徒刑7个月。
近日,安全机构给出了一个惊人的结果:苹果FaceTime存在重大缺陷,你使用这个功能通话时,可以在对方接听或拒绝接听前,就能听到对方的谈话。
原标题:普京间谍身份证件曝光 曾是东德令人畏惧的史塔西秘密警察 1986年,普京获得了史塔西警察身份证。在本周二的一份声明中,史塔西档案局(BStU)表示,普京“获得了通行证,这样他就可以与史塔西合作开展克格勃(KGB)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