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园区里热火朝天劳作,扶贫车间里有条不紊抓生产,外出务工“点对点”帮扶,开发公益性岗位兜住“民生底线”……行走在贵州省安顺市紫云县,随处可见群众忙碌的身影。
“都是手上的活路,干着不算累,每个月能有2000多块钱的收入,好得很嘞。”紫云县松山街道新民村林下生态蛋鸡养殖场,56岁的马正兰正忙个不停,配制饲料,给鸡喂食,打扫鸡舍,捡拾鸡蛋。和过去相比,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就业得到了保障,马正兰一家摘掉贫困户“帽子”,日子越过越美。
作为贵州挂牌督战的9个未摘帽深度贫困县之一,紫云县即将迎来“脱贫摘帽”大考。而和紫云一起迎考的,其实还有整个贵州。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截至2020年初,贵州仍有9个未摘帽贫困县和3个贫困人口超过1万人的拟摘帽县(区),剩余贫困人口超过30万人。为此,3月31日,贵州发出“冲刺90天打赢歼灭战”号令,提出奋力冲刺90天,坚决打赢总攻歼灭战,确保上半年所有剩余贫困县达到摘帽标准,所有剩余农村贫困人口达到脱贫条件。
7月4日,贵州召开脱贫攻坚督战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议指出,“冲刺90天打赢歼灭战”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全省脱贫攻坚胜利在望。贵州将继续奋战6个月,认真抓好脱贫攻坚督查和普查工作,继续加强挂牌督战、定点督战,不断完善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持续巩固提升脱贫质量和成色,坚决如期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贵州坚持战“疫”斗贫,省内大项目按时开工推进,工人就业有保障。 赵松摄
面对即将到来的脱贫“大考”,贵州坚持战“疫”斗贫两不误,紧盯“9+3”挂牌督战县(区)脱贫攻坚工作,聚焦贵州经济发展需要和就业岗位需求,稳住劳务输出基本盘,抓住易地扶贫搬迁点,聚焦产业链培育,筑牢扶贫兜底线,扩大创业带动就业新增量,向“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持续发力,不断巩固脱贫成果,走出了一条具有贵州特色的就业扶贫之路。
稳住就业“基本盘” 引导“外出务工族”安全有序返岗
贵州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但对于地处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区的紫云县来说,甚至连“一分田”都谈不上。山多地少,生态环境脆弱,紫云县的农业产业发展存在诸多困境,全县41万人,有超过四分之一选择外出务工。
“原本以为受疫情影响,今年出门怕是难了,没想到政府不仅给我介绍工作,还用专车把我送到了目的地。”家住紫云县火花镇兴和村的赵先利,父亲因病去世,母亲身患甲亢,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一家人生活举步维艰。“我们家姊妹5个,作为老大,我特别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家里的担子担起来。”赵先利说。
情暖千里路,贵州多措并举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安全有序返岗。 开阳县委宣传部供图
正当她为工作发愁之际,紫云县就业局通过与东西部对口帮扶城市——青岛市的就业服务部门对接,在一所职业培训学校为赵先利找到了一份文员的工作,包吃包住,月薪3000元。“除了工资和奖金,按照省、市、县东西部劳务协作的相关优惠政策,在青岛稳定就业三个月,每月安顺市、青岛市、紫云县分别会给1500元、800元、700元补助,目前收入还不错呢。”“五一”期间,赵先利给家里添置了电冰箱、洗衣机等电器。
为激发东西部扶贫协作合力,形成多方参与、有效互动格局,紫云县主动与山东青岛、浙江、宁夏等地加强沟通联系,与对口帮扶城市签订稳岗协议,建立劳务输出对接机制,开通专车、专线协助返程返岗,让紫云县一定数量贫困户到沿海城市工作。此外,适时研究出台返岗、就业补贴政策等系列举措,引进东部企业到贵州投资建厂、开设扶贫车间,增加贫困群众就业岗位,使精准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线上招商,吸引更多企业到贵州投资创业,助力脱贫攻坚。 赵松摄
借助外部力量,实现帮扶合力,紫云县的做法只是贵州脱贫攻坚举措的一个缩影。作为传统的劳务输出大省,2020年春节期间,贵州省返乡农村劳动力达251.8万人,其中跨省返乡199万人,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务工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70%左右。
为确保就业帮扶不断档,贵州科学研判疫情形势,对全省劳务就业扶贫工作作出专门部署。各地各部门纷纷响应,通过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跟踪服务和权益保障,做好外出务工与就近就业扶持政策、培训扶持政策、给予市场经营主体奖励优惠政策等方面的对接,帮助200余万外出务工人员安全顺利返岗就业,给外出务工群众吃下“定心丸”。
打出政策“组合拳” 助力“返乡创业族”干得好留得住
脱贫致富离不开帮扶带动,但最关键的还是要以帮扶为契机,挖掘内生动力,形成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就业促进创业的良好循环,积极拓展周边市场,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努力让群众易就业、好创业、能乐业。
开阳县生态富硒绿壳蛋鸡养殖基地。 开阳县委宣传部供图
“如果不是政府一路支持和帮助,我们不可能发展这么顺利。”贵州开阳县珍硒瀚宝富硒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秦大江说。
因看好开阳生态环境和土壤富含硒的“双重优势”,2013年,长期在云南、四川等地从事工程建设的秦大江决定返乡创业,发展生态富硒绿壳蛋鸡养殖。项目推进过程中,秦大江在基地选点、土地流转、员工招聘、冷链建设、物流保障等方面都遇到了困难。“短时间内,县里不仅安排专家通过专业检测帮我确定了养殖地点,还在基地建设、土地流转、产品宣传等各方面给予我帮助。”不到一年时间,秦大江就在全县12个乡镇28个行政村建成了29个养殖基地,通过“公司+基地+农化”的运作模式,带领当地群众共同发展。
通过几年的发展,秦大江的公司成了开阳最大的富硒鸡蛋生产企业,事业发展蒸蒸日上。可今年,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公司原定的销售计划。由于订单大幅减少,仓库里38万枚生态富硒绿壳鸡蛋面临滞销,积压资金无法及时回笼,企业经营陷入困境,“企业库存越多,生产成本就越高,周转资金就越困难。”
了解到公司的情况后,贵州省、市、县的农业、畜牧、工商、宣传等部门纷纷主动上门,帮秦大江一起找销路,解难题,同银行协调低息贷款,向部门争取项目资金补助,让产品入驻贵阳多家商超,把门面搬到贵州最大的农业物流园,组织企业参加农特产品展销会,多渠道开通产品线上销售平台……通过各方助力,不仅解决了基地产品滞销难题,更帮企业全面打通了省内外销售渠道。
招聘会开进村,助力群众稳就业。 贵阳市南明区委宣传部供图
“稳就业首先要稳企业。随着贵州经济快速发展,越来越多外出务工人员选择回乡创业,他们在资金、资源、技术、管理等方面具备一定优势,是脱贫致富的带头人,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帮助他们真正发展起来,进而带动更多困难群众就业。”贵州省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为鼓励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不断健全农民工创业服务体系,贵州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强化就业增收政策扶持,搭台唱戏、筑巢引凤,对有意愿返乡创业的农民工给予政策、资金、培训等各方面支持,吸引外出劳动力返乡创业就业,唤醒乡村活力。
培育产业扩“内需” 确保“在家上班族”稳定增收
从易地扶贫搬迁户到成为“在家上班族”,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旺家社区居民陈霞完全没想到,不到两年时间,她和家人不但举家从大山搬到县城,而且只有中专学历的自己还成了一名“高大上”的人工智能标注师,每月工资4000元。
“丈夫外出打工了,家里小孩正在上学,总得有一个人留下来照顾他们,一家四口只有一个人赚钱生活压力还是很大。”和安置点上的上千名“留守妈妈”一样,过去的陈霞,一直期待能在家门口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因地制宜发展辣椒产业,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大方县宣传部供图
转机来自于2019年8月。阿里巴巴公司联合公益机构发起的“AI豆计划”把人工智能产业中的部分岗位下沉到贫困地区,开展产业扶贫。作为万山区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旺家社区看准机会,积极对接,在社区内成立了铜仁旺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重点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困难女性加入。
“说起来是高科技,可操作起来不难,只要认真接受岗前培训,干活的时候认真仔细一些,一定能干得好。”陈霞说。如今,旺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有104名员工上岗,其中女性员工80名。公司正准备拓展业务、做大盘子,力争再提供100个就业岗位。
从深山土屋搬进城区楼房,从“留守妈妈”到“人工智能标注师”,陈霞的生活变迁,只是贵州188万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走上小康路的一个缩影。作为全国搬迁规模最大、搬迁人数最多的省份,“十三五”期间,贵州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将188万贫困群众搬出“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深山区、石山区,其中城镇化集中安置达179万人,占比95.2%。
搬迁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群众的命运,贵州想方设法让搬迁户做到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大力创建就业扶贫车间,开发就业公益岗位,不断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打出系列“组合拳”,助力搬迁群众就业创业。与此同时,由12位省领导领衔推进12个特色产业,要求每个县聚焦1个至2个产业,迅速扩大规模,实现“裂变式”发展,提升综合产出效益,不断把贫困劳动力吸引到产业链上,确保有劳动力搬迁家庭每户至少一人稳定就业。
紫云县易地扶贫搬迁户在扶贫车间就近就业。 狄凯摄
截至目前,贵州共建成扶贫车间914个,建成扶贫基地238个,有劳动力搬迁家庭中,86.17万人已实现就业。从田间地头到工厂车间,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他们正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着属于自己的幸福美好生活。
2015年以来,贵州先后启动农村公路建设三年会战、“组组通”硬化路三年大决战等攻坚行动,全省农村公路新改建里程5.9万公里,建成7.87万公里通组硬化路,实现30户以上村民小组100%通硬化路。
题:让扶贫产品更畅销、向农业品牌要效益——从农交会热词看“三农”发展新态势 “十三五”以来,我国大力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品牌化带来了生产标准化,推动了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百花湖镇哪嘎村,这里地理位置偏远、交通闭塞、农业基础设施滞后,村民们大多靠天吃饭,外出务工人员众多,属于典型的空壳村。但伴随着村里柏油路的打通以及养殖绿壳蛋鸡、种植食用菌等产业的发展,哪嘎村热闹了起来,渐渐告别了“山旮旯”。
广州市黄埔区帮我们修建了盘山公路,想方设法提升种养技术,打开茶叶销路,让都匀毛尖茶直接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市场。
林下经济是依托森林资源和林下空间,发展种植、养殖、林产品采集加工和开展森林景观利用的一种复合经营模式,是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提升森林综合效益的有效途径。其中:林下种植面积330万亩,包括食用菌、中药材、茶叶等;林下养殖面积310.9万亩,包括林下鸡、蜂、家畜等。
就在同一年,代化镇被确定为贵州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由贵阳市对口帮扶。” 眼下,走进这个360多亩的蔬菜基地,放眼望去,40个大棚整齐排列,棚内不时有群众在翻耕土地、移栽菜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