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融媒热头条 > 正文

被4000万外国人膜拜!当“现代鲁班”火爆海内外后,这项技艺我们不得不提……

2020年08月03日14:56  来源:光明网

5034

  最近,

  一位被称为“现代鲁班”的中国大爷火了,

  大家亲切地叫他“阿木爷爷”。

  阿木爷爷熟练掌握着古老的榫卯和鲁班技术。

  通过阿木爷爷双手制作出来的东西,

  无一不让人赞叹!

  鲁班凳,

  苹果锁,

  将军案,

  上海世博会结构复杂的

  微缩版中国馆也不在话下;

  独立行走的小猪佩奇、小汽车,

  阿木爷爷都能做出来。

  除此之外,

  还有小桥流水人家的田园梦。

  小木马

  小木船

  泡泡风车

  在爷爷的作品很多都用到了榫卯结构,

  不用任何现代器械工具,

  不费一颗钉子一滴胶水,

  全凭手工一步步地磨、画、锯、钻、凿,

  就能制作出一系列牢固、精美的工艺品。

  这项技艺作为中国木质家具的灵魂,

  其实早在7000年前

  就已经被老祖宗摸索出来了,

  在2000多年前被鲁班发扬光大。

  鲁班作为中国建筑的鼻祖,

  他为中国建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提到中国建筑,

  我们不得不提到这种建筑——

  土楼

  位于福建省永定县下洋镇初溪村,

  有一处标志性的建筑叫初溪土楼群。

  初溪共有36座土楼,

  由五座圆楼和数十座方楼组合而成,

  每座土楼都有唯一的一个名字,

  楼名中间都带有一个“庆”字,

  土楼群内共有2000多人口,皆为徐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土楼营造技艺传承人——徐松生,

  就是其中的一员。

  父与子的传承

  1953年,

  徐松生出生在永定下洋镇初溪村余庆楼。

  从小在土楼里长大的徐松生,

  每每回忆起小时候的场景,

  他总是这样说道:

  “小时候,

  村里最大的土楼住着400余人,

  热闹非凡,

  住在土楼里特别幸福,

  每到吃饭时间,

  孩子们就爱拿着盛满饭的碗,

  到各家串门,

  吃‘百家菜’。”

  徐松生的父亲和叔叔

  都是当地建造土楼的名师傅。

  生在土楼建筑世家的徐松生,

  在打小的耳濡目染中,

  对土楼营造技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68年初中毕业后,

  年仅14岁的他就跟随父亲修建土楼。

  砌基,夯墙,盖瓦

  ……

  土楼营造技艺的每一个工序,

  父亲对他都严厉要求

  徐松生的父亲对待工程很严谨,

  每次做土楼,

  他都会细致到

  每一块石头都必须要自己亲自检查把关。

  父亲的言传身教,

  徐松生牢记于心。

  19岁,

  徐松生又跟着父亲系统地

  学习客家土楼干砌石、泥水匠等手艺。

  凭借兴趣、天赋和勤学精神,

  20岁的徐松生便精通了土楼营造技艺。

  1975年,

  22岁的徐松生另立门户,

  开始独立从事客家土楼及民居建筑、维修,

  由他参与设计、维修、

  施工的大小土楼有10余座。

  由于承建的土楼设计合理、质量可靠,

  徐松生深受人们的赞扬。

  而真正让徐松生“名震江湖”的,

  是他成功帮助化解了土楼的两次“危机”!

  两次迎难而上

  2001年,

  初溪村里有着600多年历史、

  素有“家族之城”之称的集庆楼,

  因年久失修而面临倒塌。

  由于工程量大,

  危险系数高,资金短缺,

  一时间竟无人敢接。

  “当时,整个楼都歪歪斜斜,

  谁也不知道还能立多久。

  村干部找到了徐松生,

  说这事儿非得他做不可。

  在村干部“三顾茅庐”之后,

  徐松生临危受命,

  承接了这次维修任务。

  而当时摆在他面前的是一道难解之题:

  一方面,集庆楼的营造工艺极为精巧,

  整楼采用木构架,

  全靠榫头搭接,

  连一枚铁钉都看不到;

  另一方面,楼体受损程度着实让人吃惊,

  楼层上下不平,

  挑梁腐朽折断,

  墙体严重变形,

  72架楼梯残损变形,

  510根立柱全部歪斜,

  最大倾角超过30度……

  这楼如果不修,

  可能还能维持一段时间,

  一旦修的过程出现闪失,

  就可能楼毁人亡。

  面对这个空前大难题,

  徐松生足足想了三天三夜。

  他非常清楚,

  如果这次修缮没弄好,

  那整座楼都报废了。

  可是眼见的这样的文物废掉,

  徐松生实在不忍心。

  于是他决定,

  就算人亡也没关系,

  不能让这样的文物因此废掉。

  下定决心的徐松生和他的团队一起,

  开始应对这个大难题。

  但是他没想到,

  当他想矫正一根歪斜的立柱时,

  根本扳不动它,

  似乎有几千公斤的暗力在推着立柱。

  原来整座楼510根立柱

  都是与众多梁、檩相勾连的,

  它们形成了不同方向的向心力;

  就像一排排欹斜着身子站队的人,

  有一股看不见的倾斜力冲向中心点。

  徐松生非常清楚,

  如何克服圆楼向心力的压力,

  这是能否修缮集庆楼的关键。

  经过许久的思考,

  徐松生采取了先另立旁柱、锯断横檩,

  阻断向心压力的办法,

  然后或更换或矫正立柱,

  一步步地把五百多根柱子维修好了。

  徐松生通过这个方法,

  成功避免了集庆楼的坍覆。

  维修后的集庆楼焕然一新,

  恢复了原本古朴沧桑又磅礴恢宏的壮丽风采。

  刚修缮完集庆楼,

  一年后,

  又一次“迎难而上”的问题来了。

  2002年,

  当时位于广东省大埔县的花萼楼崩塌,

  众多师傅皆维修无果,

  徐松生又成了大家最后的王牌。

  在探查坍塌原因后,

  徐松生带着施工队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

  运用独创的“楔形夯法”,

  最终用极高的水准复原了花萼楼。

  短短5个月后,花萼楼便重新对外开放。

  一身技艺难觅传人

  从1977年,

  徐松生开始独立从事

  客家土楼及民居建筑的营造及修缮工作开始,

  他先后参与了下洋初溪善庆楼、初撰楼、

  恒庆楼、集庆楼

  和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埔花萼楼、

  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故居

  广东大浦中翰第等建筑的营造与修缮工作,

  他的技艺深受社会各界的肯定与好评。

  徐松生也曾带了几十个徒弟,

  由于建造土楼,

  很辛苦又没钱赚,

  每天风吹日晒,

  很少人吃得了这种苦,

  加上市场空白,

  都不愿意学。

  之前带的徒弟

  现在也全都转了行。

  面对这样的现实,

  徐松生有些无奈。

  在滚滚时代的洪流中,

  他的土楼营造技艺被“束之高阁”,

  再难有施展的平台。

  从低谷到新生

  2006年,

  客家土楼营造技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2008年福建土楼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客家土楼也因此名扬天下,

  随之而来的旅游热更是日趋火爆。

  每逢周末和节假日,

  土楼景区总是游人如织。

  慕名来到营造技艺体验区的青年学生们,

  一边观看展板,

  一边动起手来,

  亲身品味着这门流传久远的建筑技艺。

  徐松生指导游客体验夯土墙

  看到年轻人

  对这门流传久远的建筑技艺的喜爱,

  徐松生也因此萌发出这样一个新点子

  ……

  作为非遗传承人,

  这些年他一直在琢磨,

  希望能够出一本

  专门介绍土楼营造技艺的书,

  但由于文化程度不高,

  这事也一直搁置了。

  “要我建土楼容易,

  但拿笔杆子,

  那真是要我命。”

  徐松生笑着说道。

  而正好凑巧的是,

  徐松生有个多年的好友叫胡赛标,

  两人临街住在相隔不过十几米的地方,

  又都是土楼人家。

  胡赛标是当地的语文老师,

  有着丰厚的文字功底,

  一天,

  徐松生将自己想出书的想法

  告诉了胡赛标,

  没想到两人一拍即合。

  为了给土楼营造技艺留下些许文字和史料,

  为了不让这项传统技艺失传。

  这两位古稀老人开始了一场合作,

  历时4个多月,

  这本共计1.3万多字的非遗乡土教材书稿

  已经成稿,

  目前正在最后审定,

  今后将作为校本教材进入学校。

  尽管年岁渐增,

  头发花白,

  对徐松生而言,

  传承的心一直都在。

  “土楼营造技艺若是哪天消失了,

  这对土楼保护来说将会是个大问题。

  我希望能够通过我的介绍,

  让更多人对土楼、土楼营造技艺感兴趣。

  只要有人愿意学,

  我会毫无保留教他。”

  徐松生说。

  文章来源:光明网 作者:岳沛、靳铃涵

文章关键词:徐松生 花萼楼 1975年 中翰 校本教材 干砌石 客家土楼 责编:林瑶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