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融媒热头条 > 正文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武川路222弄的新家

2020年08月10日10:51  来源:央广网

5034

  央广网上海8月9日消息(记者傅闻捷)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上海市杨浦区是上海旧房最为集中的中心城区之一,杨浦区武川路222弄拆除重建,是杨浦历年来改造规模最大、涉及居民户数最多、签约速度最快的项目。时隔两年,崭新的楼房拔地而起,153户居民重回“故里”,对今后的美好生活充满期待。《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8月9日推出《武川路222弄的新家》。

  改造前后对比(央广网发 杨浦区供图)

  58岁的朱红光在杨浦区武川路222弄住了近50年,从记事起,逼仄的空间,阴暗的光线和楼道脏乱的环境就一直伴随着他。他说:“过去我们这个房子52年造的,到现在这个房子已经变成危房了,这个地底下蚂蚁、臭虫、蜈蚣全往外爬,还有鼻涕虫。烧菜的时候,做饭的时候,墙灰就要往底下掉,坐在台子上吃饭,就要想到天上掉东西……”

  武川路222弄改造前全景(央广网发 杨浦区供图)

  武川路222弄过去的景象(央广网发 杨浦区供图)

  过去,朱红光的家在小区5号楼101和102,两套加起来26平方米的面积,最多时却住着9口人。

  朱红光:父母单位分的。

  记者:你们家几口住在这里?

  朱红光:我当时1家有9口了。

  记者:最多的时候?

  朱红光:最多的时候有9口,父母两个,我们三个,我哥哥,哥哥的小孩还有姐姐。

  朱红光回忆,当时家家户户都是如此拥挤,公共厕所和厨房“一位难求”。最多的时候是三家二十七口人共用一个厨卫,在他的记忆里,早上和晚上厕所永远要排队。“就一个早上,要27口人轮流排队坐马桶,上厕所,晚上也是,马桶间总归没停过的。”

  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作为上海老旧房屋最为集中的中心城区,杨浦区有近三万户家庭通过相关政策换了新居,改善了居住环境,为什么朱红光住的武川路222弄始终不曾改善呢?原来,武川路222弄50多年来,产权人从上海建材学院到同济大学再到上海财经大学,多次变更。而且其中一半的房屋是不成套公房。杨浦区房管局城市更新和房屋安全科负责人陈颖解释,这里正好处于几种条件的“真空地带”。陈颖说:“因为它是有厨卫设施的,在我们房屋分类中是分在职工住宅三这个类型里面,所以不属于旧改征收范围。第二是因为有三幢房屋是位于道路红线上的,根据规划要求,位于道路红线上的房屋不可以进行改扩建。第三,它的产权几经易手,产权单位不属于我们政府,所以这个房屋不属于直管公房,属于系统公房,所以在改造资金上也有一定的困难。”

  武川路222弄新改建居民楼(央广网记者 韩晓余 摄)

  2017年,武川路222弄改造迎来了破局。杨浦区在上海首创了“拆除重建”的改造方式,将这些处于“真空地带”待改造的房屋,拆除以后完全按照新建房屋的规划重建。陈颖介绍,这个项目也成为杨浦区历年来改造规模最大、涉及居民户数最多、签约速度最快的项目。陈颖表示:“居民的签约速度非常快,我们这个项目是1月3日正式启动签约的,在1月21日就完成了100%的居民签约工作。”

  武川路222弄7幢楼拆除规划重建后全景(央广网发 杨浦区供图)

  仅用了2年,今年六月底,房屋建成。整洁的楼道、独立的厨卫以及阳光充沛的阳台都令朱红光欣喜不已。更令他高兴的是,只需补贴很少的钱,房子还从过去的不能交易,变成了拥有产权证并可以自行出售。邻居们已经想好了庆祝的方式:“我们走的时候,欢送会我们办了四桌酒,等到我们搬回来的时候,我们争取搞个八桌!”

  朱红光的新家总面积超过了70平方米(央广网记者 韩晓余 摄)

  新家可以容纳下家电用品(央广网记者 韩晓余 摄)

  现在,朱红光每天都会骑着电瓶车来小区转转,跟进家里的装修。朱红光的新家总面积超过了70平方米。

  朱红光谈起新家高兴不已(央广网记者 韩晓余 摄)

  今年九月,他们一家就可以入住新居了。现在整个楼道里,几乎家家都在开工装修着,叮叮当当声不绝于耳,朱红光说,在他看来,这就是希望的声音!“开心呀!走进新房间的门喜气洋洋,等我这里房子全部装修好弄好了,希望你们大家再到我这里来参观!欢迎你们来参观!”

文章关键词:朱红光 真空地带 新家 故里 厨卫 城市更新 武川路222弄的新家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装修 新闻纵横 责编:邵恰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