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壮举·扶贫印记】
光明日报记者 丁艳 光明日报通讯员 康帆
驱车在蜿蜒的盘山公路上行驶,道路两旁葱郁的林木逶迤开来,给酷热的夏日带来丝丝凉意。跨丹江,翻南山,穿过丁家山隧道,眼前豁然开朗——正前方,丹江口水库烟波浩渺,山洼处,河南省淅川县柴沟村红旗飘飘……
丹江口水库边的柴沟村。
走进柴沟村,小洋楼错落有致,生态园瓜果飘香,老人小孩怡然自得,谁会想到,这个恍若桃花源的村子,曾经是丹江口水库边排得上号的深山区贫困村。
“背靠大山,面朝水库,村里荒山林地近两万亩,路、电、通信样样不通,全村158户666人被‘堵’在沟沟岔岔里,刨着几分薄地‘望天收’,没几个人走出过大山。全村666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99户431人。”谈起过去,柴沟村党支部书记武华顶感叹道。
杏李成熟,游客纷纷来柴沟村观光采摘。
淅川地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为保护水质,树不能伐、鱼不能捕、矿不能开、畜不能养。生态红线不能碰,发展脚步不能停。2016年初,淅川县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修路、盖房、种树、建厂……各种政策性项目一个个向柴沟涌来。一年后,一条近20公里的崭新柏油路连通了村里与山外的世界,设施完善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让乡亲挪穷窝、换新颜。
黄粉虫养殖成了柴沟村村民的致富新路子。
住上了好房子,还要鼓起钱袋子。“县里出台产业奖补、技术培训、品牌创建等一系列政策,扶持发展‘短、中、长’三线产业,群众积极性可高了。”武华顶介绍,“短线”发展食用菌、中药材等,能快速致富;“中线”种植软籽石榴、杏李、大枣、薄壳核桃等经济林果,三年见效益,长期能增收;“长线”围绕山、水、生态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
柴沟村的薄壳核桃丰收了。
村里近两万亩山坡地流转给公司和大户,种上了薄壳核桃、大枣、柑橘、软籽石榴、杏李等有机林果。农户实现“一地生三金”:土地流转的“租金”,反租倒包的“薪金”,果树收益分红的“股金”。
柴沟村的软籽石榴花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游览。
昔日穷乡僻壤,如今村美民富。借助县里举办的“赏花节”“石榴节”,依山傍水的柴沟村引来不少外地游客。尤其在春夏之交,柴沟漫山遍野鲜花绽放、香风袭人,全村游人如织,村里的土鸡蛋、芝麻叶、山葡萄酒、土蜂蜜等农产品都有了就近的销售渠道。目前,柴沟村已脱贫97户423人,全村仅剩的2户8人已实施兜底保障。
柴沟村村民在休闲健身。
(本组图片均由王洪连、杨冰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