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晌午,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喀喇沁旗河南街道马鞍山村,党群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大厅”热闹起来,驻村第一书记刘叶阳正忙着为村民解读政策、答疑解惑。
2019年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马鞍山村考察,在党群服务中心,刘叶阳向总书记汇报了村里的情况。在驻村干部之家、爱心超市,总书记看到村庄管理有序、村民生活幸福,十分欣慰,强调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乡亲们收入才能稳定增长。
2019年7月15日至1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内蒙古考察并指导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这是15日下午,习近平在赤峰市喀喇沁旗河南街道马鞍山村村民张国利家,同基层干部群众代表座谈交流。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山葡萄拉动一条产业链
“总书记要求我们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回忆当天场景,刘叶阳记忆犹新。
“那天,在爱心超市,我向总书记详细汇报了爱心超市的积分卡管理机制,村里根据环境卫生、孝老爱亲等6个方面开展评分,群众根据积分到这里免费换取相应物品,以此提升全村文明水平,助推乡风建设。”刘叶阳回忆,“总书记听了很感兴趣,问得很细,仔细了解积分方式和物品来源。”
曾是冀察热辽抗日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的马鞍山村,前些年是当地出名的贫困村。“那时全村1/3的房屋存在安全隐患,村里基础设施落后,旱地较多,老百姓基本上靠天吃饭,村集体经济只有靠出租果园收点租金,没有什么像样的产业。”这是4年前刘叶阳刚到村里时的情景。
地处北纬41°左右,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马鞍山村很适合种植酿酒用的山葡萄。但由于卖不上好价钱,许多村民砍掉山葡萄树晒干当柴烧。
必须在扩大规模效益、优化更新品种和延长产业链条上下功夫,刘叶阳和扶贫工作队同志深入农户宣传讲解,联系专家更新品种。几年光景,村里的山葡萄种植面积从2016年的2000亩发展到如今的3500亩,还建成了集中连片的山葡萄栽植基地,亩产也由原来的1500斤增加到现在的2000斤,每亩纯收入突破4000元,是种植玉米纯收入的3到5倍,33户75人因栽种山葡萄实现稳定脱贫。
刘叶阳推动山葡萄合作社转型升级,成立了葡萄酒酿造公司,通过“扶强带贫”合作化经营,山葡萄以每斤两元的保护价收购,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248户村民受益。
63岁的村民李义家里种了8亩山葡萄,前些年总为价格低还滞销而犯愁。如今,村里有了合作社和葡萄酒公司。2019年秋天,老李自己买来酿酒设备,用1万斤山葡萄加工了5000斤原汁葡萄酒,并让女儿帮忙开了网店,生意好时每天能卖出30多桶原汁葡萄酒。“现在年收入6万多元,日子越过越红火。”
马鞍山村还将45万元项目资金投入葡萄酒公司, 49户贫困户共116人成为公司股东,每年人均增收500元; 8户贫困户参与企业和基地劳动,每年人均增收3000多元。
驻村第一书记刘叶阳(左)和村民查看山葡萄长势。李志涛 摄
乡村游带火了农家乐
马鞍山村距赤峰市城区较近,青山环绕,环境优美,素有“塞外小黄山”美誉的马鞍山国家森林公园就在村边。
“我们将山葡萄产业和旅游业结合起来,把山葡萄种植基地的田园风光、休闲体验与马鞍山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实施‘乡村旅游+山葡萄+扶贫’模式,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刘叶阳说。
“那天,在村民张国利家座谈交流时,总书记高兴地说,乡村振兴了,环境变好了,乡村生活也越来越好了。”刘叶阳说,“我们正按照总书记要求,继续完善村里的公共基础设施,改善村里的人居环境,把马鞍山村建设得更美。”
总书记考察后,到2019年底,村里新开3家农家乐,短短几个月来了13万多名游客,农家乐户均增收15万元。今年开春,又开张4家民宿。
年过五旬的村民王子成,2019年7月办起了农家乐,生意出奇火爆。“我真赶上了好时候,不到半年时间,营业额就有60万元,忙不过来,我从贫困户中聘了2人帮忙,大家一起脱贫致富嘛!”
刘叶阳引导贫困户与农家乐联手,蔬菜瓜果、鸡鸭牛羊有了销路,豆包、豆腐、葡萄酒等也成为游客们青睐的商品。
“现在村里旅游火了,在村里盖房子、搞装修,一年赚了10多万元,比在外边打工强多了。”返乡村民刘春廷说。
2017年底,马鞍山村摘掉了贫困村帽子,成为当地有名的生态文明村和乡村旅游村。
“马鞍山村地处革命老区,未来我们计划建一个红色教育基地,开辟一条红色旅游线路,让更多村民参与其中。”刘叶阳说。
2020年7月29日,马鞍山村整洁的道路两旁一片碧绿(无人机拍摄)。人民网 孟佳澍 摄
牢记嘱托不懈怠不松劲
“那天,我向总书记表示,驻村工作‘不获全胜、决不收兵’,总书记听后十分高兴。”刘叶阳动情回忆。
刚进村时,少数村民担心驻村干部是“做样子”,刘叶阳就挨家挨户走,为村民修理电视,帮辍学6年的农家孩子返校……村民渐渐开始亲近刘叶阳。
“年底核算贫困户收支情况,一些贫困户明明已超过贫困标准,但不想退出。我们耐心解释,告诉他们即使脱贫了,仍可以按照‘四个不摘’政策,继续享受扶贫政策。大伙儿的心结打开了,我们的工作也更好开展了。”刘叶阳说。
富了口袋也要富脑袋。
村里开办“爱心超市”,为积极参与环境整治等集体事务的村民发放大衣、洗衣粉等奖品;开设“富民课堂”,为村民讲解政策,讲授种养技术;开展科教惠农培训;发布善行义举榜……
“那天座谈时,总书记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共产党说到就要做到,也一定能够做到。” 刘叶阳说,“总书记的话让我们热血沸腾。虽然我们村已经摘掉了贫困帽,但我们不会有喘口气、歇歇脚的念头,一定不懈怠不松劲,带着大伙儿继续向前奔跑。”
刚过晌午,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喀喇沁旗河南街道马鞍山村,党群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大厅”热闹起来,驻村第一书记刘叶阳正忙着为村民解读政策、答疑解惑。
2019年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马鞍山村考察,在党群服务中心,刘叶阳向总书记汇报了村里的情况。在驻村干部之家、爱心超市,总书记看到村庄管理有序、村民生活幸福,十分欣慰,强调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乡亲们收入才能稳定增长。
2019年7月15日至1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内蒙古考察并指导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这是15日下午,习近平在赤峰市喀喇沁旗河南街道马鞍山村村民张国利家,同基层干部群众代表座谈交流。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山葡萄拉动一条产业链
“总书记要求我们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回忆当天场景,刘叶阳记忆犹新。
“那天,在爱心超市,我向总书记详细汇报了爱心超市的积分卡管理机制,村里根据环境卫生、孝老爱亲等6个方面开展评分,群众根据积分到这里免费换取相应物品,以此提升全村文明水平,助推乡风建设。”刘叶阳回忆,“总书记听了很感兴趣,问得很细,仔细了解积分方式和物品来源。”
曾是冀察热辽抗日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的马鞍山村,前些年是当地出名的贫困村。“那时全村1/3的房屋存在安全隐患,村里基础设施落后,旱地较多,老百姓基本上靠天吃饭,村集体经济只有靠出租果园收点租金,没有什么像样的产业。”这是4年前刘叶阳刚到村里时的情景。
地处北纬41°左右,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马鞍山村很适合种植酿酒用的山葡萄。但由于卖不上好价钱,许多村民砍掉山葡萄树晒干当柴烧。
必须在扩大规模效益、优化更新品种和延长产业链条上下功夫,刘叶阳和扶贫工作队同志深入农户宣传讲解,联系专家更新品种。几年光景,村里的山葡萄种植面积从2016年的2000亩发展到如今的3500亩,还建成了集中连片的山葡萄栽植基地,亩产也由原来的1500斤增加到现在的2000斤,每亩纯收入突破4000元,是种植玉米纯收入的3到5倍,33户75人因栽种山葡萄实现稳定脱贫。
刘叶阳推动山葡萄合作社转型升级,成立了葡萄酒酿造公司,通过“扶强带贫”合作化经营,山葡萄以每斤两元的保护价收购,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248户村民受益。
63岁的村民李义家里种了8亩山葡萄,前些年总为价格低还滞销而犯愁。如今,村里有了合作社和葡萄酒公司。2019年秋天,老李自己买来酿酒设备,用1万斤山葡萄加工了5000斤原汁葡萄酒,并让女儿帮忙开了网店,生意好时每天能卖出30多桶原汁葡萄酒。“现在年收入6万多元,日子越过越红火。”
马鞍山村还将45万元项目资金投入葡萄酒公司, 49户贫困户共116人成为公司股东,每年人均增收500元; 8户贫困户参与企业和基地劳动,每年人均增收3000多元。
驻村第一书记刘叶阳(左)和村民查看山葡萄长势。李志涛 摄
乡村游带火了农家乐
马鞍山村距赤峰市城区较近,青山环绕,环境优美,素有“塞外小黄山”美誉的马鞍山国家森林公园就在村边。
“我们将山葡萄产业和旅游业结合起来,把山葡萄种植基地的田园风光、休闲体验与马鞍山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实施‘乡村旅游+山葡萄+扶贫’模式,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刘叶阳说。
“那天,在村民张国利家座谈交流时,总书记高兴地说,乡村振兴了,环境变好了,乡村生活也越来越好了。”刘叶阳说,“我们正按照总书记要求,继续完善村里的公共基础设施,改善村里的人居环境,把马鞍山村建设得更美。”
总书记考察后,到2019年底,村里新开3家农家乐,短短几个月来了13万多名游客,农家乐户均增收15万元。今年开春,又开张4家民宿。
年过五旬的村民王子成,2019年7月办起了农家乐,生意出奇火爆。“我真赶上了好时候,不到半年时间,营业额就有60万元,忙不过来,我从贫困户中聘了2人帮忙,大家一起脱贫致富嘛!”
刘叶阳引导贫困户与农家乐联手,蔬菜瓜果、鸡鸭牛羊有了销路,豆包、豆腐、葡萄酒等也成为游客们青睐的商品。
“现在村里旅游火了,在村里盖房子、搞装修,一年赚了10多万元,比在外边打工强多了。”返乡村民刘春廷说。
2017年底,马鞍山村摘掉了贫困村帽子,成为当地有名的生态文明村和乡村旅游村。
“马鞍山村地处革命老区,未来我们计划建一个红色教育基地,开辟一条红色旅游线路,让更多村民参与其中。”刘叶阳说。
2020年7月29日,马鞍山村整洁的道路两旁一片碧绿(无人机拍摄)。人民网 孟佳澍 摄
牢记嘱托不懈怠不松劲
“那天,我向总书记表示,驻村工作‘不获全胜、决不收兵’,总书记听后十分高兴。”刘叶阳动情回忆。
刚进村时,少数村民担心驻村干部是“做样子”,刘叶阳就挨家挨户走,为村民修理电视,帮辍学6年的农家孩子返校……村民渐渐开始亲近刘叶阳。
“年底核算贫困户收支情况,一些贫困户明明已超过贫困标准,但不想退出。我们耐心解释,告诉他们即使脱贫了,仍可以按照‘四个不摘’政策,继续享受扶贫政策。大伙儿的心结打开了,我们的工作也更好开展了。”刘叶阳说。
富了口袋也要富脑袋。
村里开办“爱心超市”,为积极参与环境整治等集体事务的村民发放大衣、洗衣粉等奖品;开设“富民课堂”,为村民讲解政策,讲授种养技术;开展科教惠农培训;发布善行义举榜……
“那天座谈时,总书记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共产党说到就要做到,也一定能够做到。” 刘叶阳说,“总书记的话让我们热血沸腾。虽然我们村已经摘掉了贫困帽,但我们不会有喘口气、歇歇脚的念头,一定不懈怠不松劲,带着大伙儿继续向前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