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很多朋友在聊一组数据。
据《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2019—2020)》发布的数据,除去工作和睡觉,2020年中国人每天平均休闲时间仅为2.42小时,比2018年少了25分钟。
和所有统计数据一样,同一组数据,不同的观感。大城市的上班族会质疑,工作这么忙,哪里还有一天2.42个小时的休闲;一些中小城市的网友会来秀“优越感”,说晚上会刷几个小时的剧,就是不知道那算不算“休闲”。
我这样公司和家两点一线惯了的中年人,看到数据很本能的反应则是,睡觉居然不算休闲时间吗?除了工作和睡觉,居然一时想不起剩下时间去哪了,算不算“休闲时间”。
这个调查的初衷,大概是想直观呈现下国人当下的生活现状,提醒普遍存在的“过劳”现象越加严重,而这可能引发疾病。今年比2018年日均减少25分钟时间,可能也是为了印证社会生活压力越来越大。
但是工作时间和休闲时间能不能简单切割,或者所谓休闲时间的长短和人的生活状态是否有直接关联,我本人是很怀疑的。
就像网上很多朋友说的,工作倒也是没那么忙,上班期间还能时不时刷个微博,就是无论物质还是精神获得感低。下了班也无所事事,看着综艺节目傻笑,这个“傻笑时间”,能不能算“休闲时间”?这个时间多一个小时少一个小时,能影响自己的幸福感吗?
谁都希望工作时间少一点,给自己的休闲时间多一点。可是当工作并没有太多回报的时候,休闲时间确实也变得鸡肋起来。决定单位时间价值的,显然不是长短,而是我们能拿这段时间干什么。
多花点时间工作,让有限的休闲时间更精彩;还是少花点时间工作,宁愿多躺会儿?这就是普通人面临的现实选择。我们很难奢望自己有足够的议价权,可以少干多赚。实际上越是成功的人,休闲时间越短,这也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当然,我绝不是在委婉地为谁辩护,劝人为了美好生活多去“搬砖”。想说的是,每个人的时间表不一样,每个人对“休闲时间”的认定也不一样,找到适合自己的就行了。有人躺着刷剧刷久了,都会焦虑有负罪感,希望做点能让自己充实的事;有人觉得刷剧“傻笑”就是一种幸福。哪一种都不丢人,只要是自己真心认同的人生。
所以,社会整体的休闲时间长短,其实对个体来说,没有太强的参照意义。一天休闲超过2.42小时的,整体幸福感未必都超过远不足2.42小时的。在这样一个微信24小时都可能收到工作讯息的年代,工作时间和休闲时间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一天休闲多少小时不重要,自己想过什么样的人生,才重要。
今天是2020年8月18,郑州今日限行:2和7。读河南,观天下,映象网带你看不 一样的新闻,不一样的看点……
根据大调查“美好生活”指数体系:100是百姓生活满意度基准线;低于95意味着对生活不满意,高于105意味着生活非常满意。除“中国美好生活指数”外,晚会还发布了2018-2019年度美好生活指数最高的10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榜单——南京、长沙、合肥、广州、昆明、呼和浩特、重庆、海口、郑州、银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