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融媒热头条 > 正文

缙云山颜值大升级,曾经的“巴山”变“金山”

2020年08月25日13:36  来源:环球网

5034

  本文转自【科技日报】;

  ◎ 科技日报记者 雍黎 林莉君 盛利

  一场巴山夜雨,涨满黛湖秋池。

  7月下旬,科技日报记者跟随“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报道组走进重庆缙云山,沿途绿树成荫、鸟鸣不断。据考证,李商隐名句“巴山夜雨涨秋池”里的“巴山”,正是指的缙云山。

  缙云山自然保护区的黛湖周边,清波荡漾,鲜花盛开,前来游玩的市民络绎不绝,一对新人正在湖边拍摄婚纱外景照。

  “这里风景好、空气好,拍照都不用修图。”新娘子雷婷笑着说。然而就在两年前,黛湖因被多家农家乐和酒店圈占,湖水污浊,美丽尽失。本是重庆主城区“绿肺”的缙云山,也因为农家乐私搭乱建、违规经营“蚕食”林地,增添了累累“伤痕”。

  整治后的缙云山黛湖。秦廷富/图

  2018年6月初,习近平总书记就缙云山保护区内生态环境问题作出重要批示。经过两年的全面整治,缙云山的颜值大大提升,山更青、水更绿、景更美,百姓的日子也更好了。

  生态搬迁

  走下高山走进幸福生活

  “房旧屋破,我从家走到村委会要1个小时,走到最近的公交车站要2个小时。”回忆起从前的生活,今年74岁的蓝长生还历历在目。蓝长生家住缙云山保护区核心区的缙云村戴家院组,因退耕还林、缺乏产业支撑,老两口只有少量自留地,靠子女赡养。“种地一年只有几千元收入。”

  缙云山是我国特大城市中罕有的“三区叠加”之地,山脉深处是2001年设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7600公顷。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之外,是闻名遐迩的缙云山风景名胜区,山下是繁华的重庆主城区。

  游人在黛湖游玩。秦廷富/图

  缙云山保护区内户籍人口近9000人,其中核心区和缓冲区内就有村民1100多人。囿于保护区的严格政策,长居于此的原住居民生活不便,也无法新建基础设施、发展产业,增收较为困难。同时,毗邻保护区的村民一度“靠山吃山”,农家乐无序粗放发展,私搭乱建、违规经营“蚕食”林地。对此,重庆在全国率先探索自然保护区生态搬迁,将缙云山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的村民先期搬出安置。

  缙云山原住民李星华参与到护林工作中。秦廷富/图

  “搬出去了生活方便,搬迁有一定补偿,过了60岁可以纳入社保,基本生活有保障,我当然支持!”去年4月11日,蓝长生爽快地签下搬迁协议,成为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搬迁试点的第一个搬迁户。目前,缙云山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已搬迁442户、1144人,分别占总户数的98%、总人数的98.5%。

  在生态搬迁中,为让搬迁下山的村民能够过上好生活,北碚区整合资金1.1亿元,通过搬迁补偿、异地迁建、纳入城镇社保体系、开通入学绿色通道、举办就业技能专题培训、增设公益性岗位、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等方式,让搬迁村民不仅改善了居住条件,而且“稳得住、能致富”。

  生态整治

  农家乐变民宿收入翻番

  身着麻质淡色长裙,缙云村“清欢渡·邀月”民宿的老板孙德红坐在茶室中,微笑着和客人一起品茶、聊天。她还被游客们亲切地称为“渡娘”。

  “这可是我以前不敢想的。”孙德红说。1999年,她和丈夫把自家位于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的住房改造成了农家乐,一天100元包吃包住,她每天需要在路边揽客、做饭,和周边村民开的农家乐竞争。走量的生意很辛苦,为了增加收入,他们还违规搭建了一层,增加到了50个房间,一年下来收入也就十几万元,而且因为档次低、环境差,生意越来越不好做。

  缙云村“清欢渡·邀月”民宿。秦廷富/图

  2018年综合整治开始,政府引导他们转变思想,并组织去江浙一带学习民宿打造,终于一家人下定决心,拿出多年积蓄,加上贷款,投入400万元打造了现在的精品民宿。虽然现在只有13间客房,但客房均价达到600多元/晚,2019年收入超100万元。孙德红说,现在她是真正从这绿水青山中,获得了金山银山的回报。

  在综合整治中,北碚区拆除各类建构筑物53.2万平方米,关停了不符合经营条件的农家乐150余家,剩余的经营场所都像清欢渡一样,经历了拆违、整治等“阵痛”,进行了提档升级。随着生态品质的不断提升,游客增多,效益也在不断增加。据统计,今年5月,仅缙云山景区接待游客便达36994人次,同比增长47.59%。

  缙云山全景。秦廷富/图

  目前,北碚区结合综合整治,正围绕缙云山的绿水青山,规划发展更高层次、更大效益的生态文化旅游、康养经济。这座曾承载着诗人无限惆怅的山,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变为真正的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

  来源:科技日报

文章关键词:巴山 金山 颜值 缙云山自然保护区 农家乐 金山银山 黛湖 核心区 伤痕 阵痛 责编:赵惠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四川雅安:蜿蜒在大雪中的“国道长龙” 美如仙境

    12月7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大雪。在四川雅安市汉源县与荥经县之间的大相岭(泥巴山),一片白雪皑皑,遍山银装素裹,冰雪挂满树梢。国道108线似蜿蜒长龙,穿梭其间,美如仙境。

  •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丨蹚出绿色小康路——陕南秦巴山区的脱贫答卷

    游客在陕西商洛市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的木耳展销中心内参观(7月21日摄)。“借袋还耳”、园区就业、集体分红……柞水将全县6944户产业扶持户镶嵌在产业链中,户均增收5000余元,小木耳终成大产业。

  • 入夜不知在深山——秦巴山区夜生活走笔

    过去,秦巴深山里的乡亲们,是没有夜生活的。打工攒下些钱,2016年,周红艳正盘算着在汉阴县城买套房子,丈夫突发疾病,半身瘫痪。”  跳舞、健身,扭秧歌、看电影、做美容……秦巴山区深处,越来越丰富的夜生活背后,是一个个走向小康的鲜活故事。

  • 湖北:产业扶贫推政策 稳定脱贫有信心

    在秦巴山脚下的湖北十堰房县万峪河乡,60多个香菇大棚整齐排列,这是张华中和家人今年脱贫的希望。全年力争新发放扶贫小额信贷60亿元,支持贫困户发展产业,确保高质量完成全省剩余5.8万贫困人口脱贫的硬任务。

  • 直播带货 引流销售——“网红农业”让秦巴山货闯天下

    题:直播带货 引流销售——“网红农业”让秦巴山货闯天下 与人们印象中的“网红”相比,她的直播环境略显简陋:没有演播室、没有化妆,一间大棚内,彭慧玲就蹲在架设的手机前侃侃而谈。

  • 致富专列,一开就是22年

    3000余名秦巴山区返岗复工人员 在陕西紫阳、四川万源家门口 分别登上务工专列 

  • 中国药科大学:精准“把脉” 为“巴山药乡”开出扶贫良方

    “黄连的种植对光照要求较为苛刻,前期需求不多,但后期光照需求会逐渐增加……”在陕西省镇坪县华坪镇尖山坪村的黄连种植大棚内,中国药科大学驻村第一书记钱春华正在给药农们传授种植经验。

  • 敢叫天地换新颜——秦巴山区谱写脱贫攻坚奋进歌

    题:敢叫天地换新颜——秦巴山区谱写脱贫攻坚奋进歌 作为秦巴片区国家级贫困县,郧西县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开展“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唱好脱贫攻坚“协奏曲”。

  • 湖北郧西:家门口穿新鞋 走上脱贫致富路

    5月22日,在位于郧西县观音村的米高龙制鞋扶贫车间,村民在加工产品。近年来,当地政府实行精准扶贫措施,建设“扶贫车间”,积极引导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近年来,当地政府实行精准扶贫措施,建设“扶贫车间”,积极引导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 王国生到卢氏县调研脱贫攻坚工作

    潘河家园是卢氏县的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崭新的楼房上贴着“幸福不忘共产党,携手共圆小康梦”等字样。王国生登上山头,察看核桃种植、询问带贫情况,要求进一步完善项目带贫机制,确保项目科学运营、产业扶贫可持续发展。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