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青海依托当地独特的资源优势,走绿色发展之路,在旅游、民族手工艺、特色农业等产业上做文章,助力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
眼下,正是青藏高原一年中气候最好的时节。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德吉村,大批游客来这里感受高原风情。 德吉村是一个易地扶贫搬迁村,251户村民来自尖扎县7个乡镇的30个村,都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过去,村民大多居住在深山里,放牧种地,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收入很不稳定。从2016年开始,青海省启动易地扶贫搬迁,将3万多户牧民从深山、高寒等地区搬出来,建设新村。正是受益于此,德吉村有了四通八达的公路、齐全的水电设施,藏族农牧民过上新生活。
靠山邻水,海拔1900多米,气候宜人。德吉村看准了绿水青山的自然优势,村里逐步打造旅游村庄。花海、沙滩,处处是景,农家乐“关门是家、开门是店”,村民们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加泰一家的年收入从过去不到1万元增加到现在6万多元。去年,德吉村接待游客3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约800万元。如今在青海,像德吉村这样的旅游村庄有150多个,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2015年以来,青海在涉及“三区三州”的地区实施旅游扶贫项目128个,总投资3.58亿元,带动4万余人增收。同时,还围绕各地特色打造脱贫产业:玉树州开设传统民族手工编织扶贫车间,藏族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海南州开办藏绣制品公司,绣娘们每月能挣1000多元;果洛州发展光伏产业,74个贫困村吃上“阳光饭”。近年来,青海每年省级扶贫资金增长超过20%。
(新华全媒头条·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高原上绽放的光芒——来自青海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的故事 羊群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光伏发电园区内吃草(2019年6月16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拉萨9月10日电 题:荒滩新村 幸福小康——西藏易地扶贫搬迁村彩渠塘村纪事 这一年,拉萨市人民医院派出了第一批驻村工作队,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在这里建立了风湿病防治研究羊八井基地,为搬迁群众治疗疾病。驻村工作队还对佝偻病、脊椎畸形等进行筛查治疗,为村民健康提供保障。
董静雪摄 林芝市巴宜区更章乡久巴村的致富“法宝”,则让人有些出乎意料——草莓。林芝市朗县拉多乡新扎村的村民们,更早尝到搬迁的甜头。这生机勃勃的一幕,出现在山南市扎囊县阿扎乡藏草万亩植物种苗繁育基地的热带植物馆。
【你笑起来真好看】美丽德吉 黄河岸边的“小三亚”
从林芝市区出发,沿着盘旋曲折的沿江公路,顺雅鲁藏布江蜿蜒而下,行驶100公里后到达米林县派镇吞白村。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张相成/摄 德吉旺姆就是这家农庄的发起人,也是远近闻名的乡村能人。
徐锟摄) 德吉旺姆找到村委会,提出开办生态旅游农庄的想法,得到村里和县里的大力支持。公尊德姆农家乐全貌(资料图片) 村民们“摇身一变”成了农家乐工作人员,自己给自己打工让每位村民都干劲十足。
2019年,在政府援藏资金的帮扶下,姐妹俩通过土地置换在彭仓村建成13个温室大棚,经过引进果蔬新品种和技术积累,实现大棚种植收入大幅提升。格桑旺姆联系其他经营果蔬大棚的村民,牵头成立合作社。
在西藏林芝米林县羌纳乡林巴村果园里工作的,有卓玛央金的三个女儿。这个夏天,三个女孩从各自的生活中回到妈妈身旁,一同在果园里劳作。这个给了他们安稳生活的果园,也给了她们一段相聚的夏日时光。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自来水公司员工夏吾卓玛一直关注着家乡贫困群众生活。黄南州尖扎县德吉村,是青海易地扶贫搬迁的安置点,农牧户来自尖扎县7个乡镇30多个贫困村。
看美丽乡村 庆70华诞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昂拉乡德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