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融媒热头条 > 正文

河北邯郸:艺术扎根,让古村落再焕生机

2020年09月05日10:08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5034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光明日报记者 董 蓓 耿建扩 陈元秋 张 青

  在河北邯郸,有两个美丽的小村庄,它们曾经历困苦衰落,也都凭借自身独具特色的文化底蕴涅槃重生,重新走上了文化振兴、产业发展、村民宜居之路。

  太行景美曲悠然,戏里唱出获得感

  “俺本是丫鬟一女流,忽听姑娘唤丫头。盖上了锅添把火,匆匆忙忙奔绣楼……”在河北省武安市古戏台上,丝竹悦耳,锣鼓铿锵,两位戏曲演员身段优美,戏腔悠扬。台下聚集的游客和村民沉醉其中。

  这是八百里巍巍太行山下的一个小村庄,名唤“楼上”。古老的“平调”“落子”剧种自这里生根,如今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让这个小山村重焕活力。在楼上村村口,一排色彩鲜明的巨大脸谱高悬在村名石上;平调落子博物馆内,全国剧种中绝无仅有的二弦、轧琴和清末时期的古老戏袍向游客们无声讲述着落子戏几百年的沧桑;平调落子传习所中,20多个中小学生神情专注,专业老师正在对他们的表演动作进行精雕细琢。

  电线杆上、小桥墩上、小巷里,一张张戏剧脸谱、一个个戏曲人物、一件件戏曲道具与乡间小道的风景融为一体,连卫生间都是用戏曲卡通图像冠以“娘子”“官人”字样。这里的每一处细节都别具匠心,到处都是戏曲的影子,展现出“山居戏乡”的浓郁气息。

  楼上村地处太行深山之中,原是一个贫困的小山村。与其他山村不同的是,它有一个已成立几十年的平调落子剧团,至今仍活跃在十里八乡。武安市充分挖掘这里的戏曲文化优势,以平调落子为依托,采用“文化+”“旅游+”模式,在做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下,建造了平调落子博物馆、戏曲物件工坊大师工作室、戏曲文化演艺室等综合硬件设施,将楼上村打造成为中国平调落子第一镇。

  文化振兴带来的旅游业发展大大提升了村民的生活水平,农产品销路打开供不应求,农家乐、民宿也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开业。平调落子博物馆对面,就是村民白彦科的乡村超市。“我原来开的是只有两间门脸的小卖部,卖一些日用品,也就挣个油盐钱。现在远远不能适应需要,我都升级成5间的超市了。”49岁的白彦科脸上洋溢着幸福,向记者讲述着,“原来的农产品不好卖,现在村里的板栗、连翘、金银花等土特产,都不够我的超市向游客销售的。”据村党支部书记王为科介绍,村民每年人均纯收入已达到6000多元。

  文化的振兴不仅鼓了村民的“钱袋子”,也改变着乡村的面貌。以前的楼上村,道路上满是随处流淌的污水和随手丢弃的垃圾,遇到下雨天,路上更是泥泞难行。如今随着村内基础设施的不断修建翻新,乡村小路干净整洁,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垃圾不落地,楼上更美丽”更成为村民的行动指南。楼上村也先后被武安市评为“美丽乡村建设先进村”“十大美丽乡村”。

  如今的楼上村“上山可观景,下山可听戏,吃住有特色,特产有销路”,乡村文化的振兴让村民对未来过上更好的日子充满希望。

  昔日的“空心村”,今日的“艺术摇篮”

  幽深的古巷青苔斑驳,路旁枝干虬曲的桑榆静立百年,邯郸市峰峰矿区张家楼村的每一个角落都保持着古村落最朴素的原生状态。这里盛产优质瓷土,挖瓷土、烧硫黄曾经是张家楼一带村民致富的产业,当地百姓凿井挖土,供应着磁州窑的炉火千年不熄。随着生态环境的整治和传统陶瓷烧制工艺的衰落,张家楼村村民的经济收入逐渐下降,许多年轻人开始外出打工,其余村民也陆续迁出到西片新村,独具韵味的老村逐渐没落,民宅空置率超过50%,张家楼村渐渐成了一个废弃多年的山区“空心村”。

  看着带有磁州窑文化特征的古村落被遗弃,当地文化学者赵立春坐不住了。2015年,在当地镇政府和村委会支持下,赵立春开始着手进行古村落保护工作,本着“修旧如旧”原则,对老房子进行修缮,把即将坍塌的老宅子清理加固,改造为一个个工作室、创作室、展览室。“对张家楼老村的保护,不仅要保护老建筑,更要守住这里源远流长的文化,以文化搭台推动乡村振兴,让村民们受益,延续古村生命力。”赵立春说。

  在赵立春的努力下,许多艺术家陆续来到张家楼,共同成立了张家楼艺术公社,他们在这个拥有千年文化积淀的古村落里,开始了书画、陶瓷、文艺等艺术创作。诗人张楠说:“正是看中这里的陈旧美、原生态,我才选择在这里创作。”

  沉寂多年的“空心村”再次热闹了起来,变成了艺术的摇篮。2017年,在政府的助力下,艺术家与村民们共同打造了《印象磁州窑》大型实景演出。高峰时,张家楼村近百名村民参演,不仅带动了村民增收,还推动了当地“夜经济”发展,助力了老工矿区经济转型。张家楼村在2018年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被评为“2019年中国最美乡村”。

  如今,一些在外打工的村民也纷纷回到家乡,在保护村庄原貌的基础上,开设茶吧、陶吧、农家乐、民宿,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实景演出、苗木鲜花栽培、特色蔬果采摘等文旅产业中。截至目前,张家楼村有常驻艺术家40多名,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实现文旅综合收益300余万元,解决百余人就业,村集体年收入突破10万元。

  艺术公社给张家楼带来的不仅是这些,村民石洪英身患重病,艺术家们举办大型公益演出、义拍自己的作品为其筹集医药费;村里的孩子金榜题名,公社点亮全村灯火、张榜祝贺……张家楼村的发展真正践行着“让艺术扎根”“让村民受益”的初衷。

  乡村振兴,文化为魂。文化与发展融合,助力邯郸踏上美丽乡村建设新征程。

  《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05日 03版)

文章关键词:古村落 村民 老工矿区 平调 艺术创作 落子 古戏台 古巷 光明日报 空心村 责编:徐宁宁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保护古村底色 激发旅游成色

    2013年,禾木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景区内新建的民宿等旅游设施随即如雨后春笋,经营者都想借民俗游的东风,多分一杯羹。保护古村落、整治旅游环境的盾,反而成为激发旅游资源潜力的矛,令禾木村的品牌与名气越来越响。

  • 山居古村 渐成“网红”

    脚踏卵石小道,淙淙溪水相伴左右,清冽的山泉绕着一栋栋白墙黑瓦、高低不一的古朴民居,冲刷着青石墙壁,带动着水车声声。”  岭南乡老屋改造、民宿建设的成功,让越来越多的村民认识到乡土文化的珍贵,众多农户开始利用自家闲置老宅发展民宿。

  • 【“中部崛起势正劲”·江西篇】金溪县全力打造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金溪模式”

    金溪县竹桥古村映书馆(王健摄)“书”即指金溪的浒湾古镇是明清时期江南最大的雕版印书中心,被誉为“江南书乡”。记者在竹桥古村古屋参观采访(王健摄)  “屋”即指金溪丰富的古村落、古建筑资源。

  • 金刚碑古村落

    金刚碑古村落

  • 漫步“小桥、流水、人家” 网媒行记者探秘北碚百年古村落

    赏山峦层叠,听溪流潺潺。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张质 摄  2018年,北碚区正式启动金刚碑修缮工作,沉寂多年后的金刚碑,终于揭开了她的神秘面纱。

  • 河南淇县:古村“慢生活” 引来城里客

    近年来,河南省鹤壁市淇县依托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建成赵庄、凉水泉、石老公等8个乡村旅游产业扶贫基地,打造灵动赵庄、妙境凉水泉等一批乡村旅游点。

  • 【决胜2020 河南更出彩】西顶村:云端筑梦 从厕所开始

    在河南省鹤壁市鹤山区的南太行深处,隐藏着一座千年古村落——鹤壁市鹤山区姬家山乡西顶村,其改造的生态厕所被国家农业农村部进行全国推广。刚建成投入使用的公厕  “厕所革命”开展以来,西顶村村民“小厕所大民生”意识不断增强,卫生厕所得到普及,村民居家卫生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 【决胜2020 河南更出彩】西顶村:云端筑梦 从厕所开始

    在河南省鹤壁市鹤山区的南太行深处,隐藏着一座千年古村落——鹤壁市鹤山区姬家山乡西顶村,其改造的生态厕所被国家农业农村部进行全国推广。刚建成投入使用的公厕  “厕所革命”开展以来,西顶村村民“小厕所大民生”意识不断增强,卫生厕所得到普及,村民居家卫生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 【决胜2020 河南更出彩】西顶村:云端筑梦 从厕所开始

    在河南省鹤壁市鹤山区的南太行深处,隐藏着一座千年古村落——鹤壁市鹤山区姬家山乡西顶村,其改造的生态厕所被国家农业农村部进行全国推广。刚建成投入使用的公厕  “厕所革命”开展以来,西顶村村民“小厕所大民生”意识不断增强,卫生厕所得到普及,村民居家卫生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这也太美了吧!感受700年古村落如今的小康生活

    河南省信阳市新县周河乡大别山深处的西河湾村是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也曾是省级贫困村。近年来围绕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西河湾村把田园民宿诗意生活与乡村振兴、全域旅游有机结合。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