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蒙细雨中,记者来到贵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中寨镇志强村的一片幼林茶园,2000多亩的山坡上,密密麻麻长满茶苗。种下近3年的茶树已高及人的膝盖,苍翠欲滴、长势喜人。茶园里,30多名村民正在锄草、打药。“这可是我们的摇钱树,我们要让一片叶子再富一方百姓。”中寨镇党委书记谭鹏飞介绍。
原来,这片茶林背后,是东西协作、先富带后富的生动写照。茶树来自于千里之外的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2018年,黄杜村20名党员联名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黄杜村种植白茶致富的情况,提出捐赠1500万株“白叶一号”茶苗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得到总书记批示和肯定后,中寨镇成为“白叶一号”新的落脚点之一。
中寨镇海拔1200多米、土地资源丰富,气候条件适合茶树生长。如何让这份跨越千山万水的浓厚恩情惠及群众,带动更多人致富奔小康?谭鹏飞告诉记者,志强村采取“村集体+公司+农户”的模式,将茶苗折资量化到建档立卡贫困户,入股专业合作社,每户贫困户受捐茶苗1076株,折资3013元持股:同时,农户每亩撂荒地入股,折股3000元;每亩熟土折股6000元,共有 265户以1426亩折资入股茶业合作社:此外,县里还拨付550万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以3个村集体入股,号召农户入股39万元,齐心协力做大做强集体经济。
有了“感恩茶”,当地贫困群众也多了致富新渠道。志强村71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廖廷洋正在茶园锄草,“一天能挣80元,一个月近2000元。”廖廷洋笑着说,从2018年茶苗种下起,他就在茶园帮忙了。今年镇里还帮他修整了厨房,屋前的道路也硬化了,生活越过越好。
像廖廷洋这样受益的群众还有很多。“到茶叶基地每年务工的有上万人次,其中贫困户占多数,我们光发劳务费就超过100万元。”沿河云雾生态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勇说。
一片茶林富一方百姓。在安吉县相关技术人员的对接和指导下,茶树结出了硕果。今年3月,“白叶一号”首次开采。摊青、杀青、理条、烘焙、提香……新鲜出炉的茶叶芳香宜人,在香味、汤色等方面丝毫不输安吉当地茶叶,甚至氨基酸含量更高。现在,合作社与浙江茶叶集团签订了10年的销售合同,这让茶农吃下了定心丸。
同志强村一样,中界镇高峰村也是东西扶贫协作的典范。
“美得不像话,哪里像贫困村!”这是记者走进高峰村时的第一感受。一幢幢楼房掩映在绿树丛中,墙面上鲜艳的图画很抓眼。画中有活灵活现的小动物,还有气势恢宏的“中国梦”……谁能想到,几年前还是国家级一类贫困村,近年来摇身一变,成了城里人竞相“打卡”的网红村。
种植茶叶、培育食用菌、发展蔬菜产业……近年来,贵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榕江县等地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广泛动员贫困群众参与其中,蹚出了一条以产业带动群众增收的致富路。榕江县引进贵阳农投集团对坝区产业进行统一运作,并联合县农投公司、农业合作社等共同组建项目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