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国新办新闻发布会的报道】
光明日报记者 周洪双 李晓东
“我们有信心、有决心、也有底气冲刺脱贫攻坚‘最后一百米’,如期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国务院新闻办公室9月9日在四川成都举行新闻发布会,四川省委书记、四川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彭清华在会上表示。
当日的发布会上,彭清华和四川省委副书记、四川省人民政府省长尹力介绍了四川脱贫攻坚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四川是全国扶贫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过去几年间,四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2013年年底的625万减少到2019年年底的20万、年均减少100万以上,贫困发生率从9.6%下降到0.3%,贫困地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四川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任务已基本完成,正在进行最后的查漏补缺和收尾收口工作。
超常举措保证脱贫成色
“我们还有7个未脱贫的贫困县、300个未脱贫的贫困村,全部都在凉山。”彭清华说,四川脱贫攻坚任务很重,最重的是在凉山。四川2013年年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有625万,其中凉山超过了88万;目前,全省还有20万贫困人口,其中有17.8万在凉山。
为高质量打赢凉山脱贫攻坚战,中央安排了10个中央单位开展定点扶贫、广东省和浙江省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四川把凉山彝区作为重中之重,除加大资金投入外,还从全省选派了5700多名干部组成综合帮扶工作队常驻凉山,实现了所有贫困村全覆盖。对最后7个未脱贫县,四川采取超常举措,由省级领导牵头挂牌督战,派出省直部门组成工作专班常驻凉山,和基层干部群众一起商量办法,具体解决问题。
现在,最后的7个贫困县也基本达到了脱贫标准。即使是最偏远的地方,也修通了道路,建成了彝家新寨,办起了“一村一幼”的教学点,贫困村孩子在上小学之前能够学会普通话,避免上小学时因为跟不上课而辍学。
2019年,四川用3个多月的时间,在全省组织开展了“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大排查工作。通过对全省60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部分存在特殊困难的边缘户全面排查,四川共发现“两不愁三保障”方面还存在问题的有10.5万余户。随后,四川分级分类建立台账,分阶段进行整改。到今年6月30日,主要问题基本上都得到了解决。
长效机制巩固脱贫成果
彭清华指出,减贫是一项长期任务,任何时候、任何阶段总有相对贫困的人口,即使我们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相对贫困人口还是存在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把建立长效机制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以实现脱贫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从今年4月开始,四川在53个县(市、区)开展了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试点。总的要求是“四不摘”,即: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也就是说脱贫政策在今后一定时期还会继续保持和延续。
四川将按照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要求,对一些工作方式、工作重点做适当调整,把改善交通条件、教育医疗条件、产业发展条件摆在突出的位置,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不断解决相对贫困问题。
易地扶贫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有效办法,四川易地扶贫搬迁共涉及136万贫困群众,政府投入775亿元,建成住房37万多套,目前贫困群众已全部搬入新建的住房。
四川高度重视贫困群众后续发展能力,通过培育扶持特色产业、大力开展就业帮扶,让贫困群众的生活有了依托。目前,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后,50多万贫困群众从事发展特色农林业,20多万人到外地务工,还有10多万人实现家门口就业,群众收入稳定增加,对搬迁生活满意且对未来充满信心。
“也还存在个别搬入新居的群众,由于习俗习惯、缺乏技能等原因,对新环境还有不适应的情况。”尹力表示,四川将做细做实工作,实现“基本生活稳定、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坚决保护好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
“我们在加快凉山彝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的同时,也注重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彭清华说。
四川大力传承发展彝族的民间艺术、手工技艺、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支持凉山州创建国家级非遗18项、省级非遗105项,建立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
四川阿坝、甘孜和凉山3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属长江黄河上游地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不仅对当地,而且对于中下游流域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都至关重要。尹力表示,我们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无论是推动经济发展,还是推进脱贫攻坚,都坚持把生态建设放在首位,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注重发展绿色经济,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四川通过把这些地区列入重点生态区、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大力发展绿色特色产业,建立健全生态保护长效机制等方式,把贫困地区美丽风光和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确保取得脱贫攻坚与生态保护的双丰收。
《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10日 10版)
专访:中国减贫成就为贫穷国家带来希望——访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可持续发展中心主任杰弗里·萨克斯 萨克斯认为,过去40年中国积累了很多长期发展经验,尽管各国国情不同,但其他国家可以在多方面借鉴中国脱贫经验。
12月3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宣布,中国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对此,中东欧国家多位驻华使节表示,中国脱贫攻坚目标达成,不仅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巨大贡献,中国的经验和智慧也为世界带来更多启示。
俄罗斯《俄罗斯报》在刊发的《一个战胜贫困的国家》一文中分析说,中国扶贫成就得益于中国政府长期坚持的改革开放政策。2020年,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本来就有许多硬骨头要啃,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又增加了难度。
日前,贵州省宣布,全省剩余9个未摘帽的贫困县全部出列。得知贵州66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比冈感到十分振奋:“这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当地实施的脱贫政策的有效性。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2020年,中国的减贫仍稳步推进,经济最落后的山区也实现了脱贫。
(参与记者:凌馨、杜洋、孙晓玲、吴丹妮、袁梦晨、杨柯、明大军、陈家宝,编辑:樊宇、俞懋峰,制图:鲁豫)
日前,贵州省宣布,全省剩余9个未摘帽的贫困县全部出列。得知贵州66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比冈感到十分振奋:“这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当地实施的脱贫政策的有效性。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2020年,中国的减贫仍稳步推进,经济最落后的山区也实现了脱贫。
习近平总书记在近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指出,经过8年持续奋斗,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
日新月异的中国,从来不缺振奋人心、提振士气的好消息。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吹响,是心头的关切,也是脚下的实践。从“愿景”到“实景”的美妙变化,也为时代记录着一方水土的奋斗场景,就此砥砺着更加长远的壮美征程。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而奋斗者永不止步。
“如果不是政府,我可能就活不成了……”在河南省上蔡县大路李乡重度残疾人托养中心,护工黄翠英提起往事,眼泪夺眶而出。数据显示,从2016年5月至2017年底,上蔡县先后在全县分三批共建成32个贫困家庭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中心,实现了26个乡镇(街道)全覆盖。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接续奋斗,我国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9年底的551万人,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