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融媒热头条 > 正文

朱克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积蓄经济发展动能

2020年09月17日17:43  来源:经济日报

5034

  市场主体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眼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党中央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认识到,能否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关系着我们能不能在当前复杂形势下战胜困难、化解风险,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奠定坚实基础,确保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社会生产力。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要千方百计把市场主体保护好,为经济发展积蓄基本力量。”我们必须通过提升改革牵引力、强化开放支撑力、加大创新驱动力,千方百计保护和稳住市场主体,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从而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和坚实基础。

  (一)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产生巨大冲击,我国很多市场主体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保市场主体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成为化危为机的重要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一个重点就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创造新发展动能,进而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市场主体是当之无愧的社会生产力的基本载体,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源泉,是稳就业的“顶梁柱”。市场主体在国民经济循环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从供给侧看,我国市场主体规模庞大,到2019年底,我国已有市场主体1.23亿户,其中企业3858万户,个体工商户8261万户,是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通过综合施策,把市场主体的活力充分激发出来,有针对性地打通堵点、补齐短板,就能更好地强链补链固链,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水平。从需求侧看,企业是创造就业的主体,比如民营经济就贡献了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只有大力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才能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扩大最终消费,为居民消费升级创造条件,促进国内大循环。总之,只有让市场主体拥有活力,才能有效增加供给,促进消费升级,不断释放内需潜力,为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形成新发展格局提供持续动力。

  (二)

  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必须科学分析形势、把握发展大势,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当前的困难、风险和挑战,把保市场主体放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宏观视野下来把握,通过多策并举,千方百计把市场主体活力激发出来,为经济发展积蓄基本力量。

  第一,提升改革牵引力,为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营造良好环境。新发展格局归根结底是靠市场主体运行的,通过提升改革牵引力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性工作。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为市场主体输血,更要促进市场主体自我造血。除了实施减税降费等纾困措施和扶持政策外,尤为重要的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对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增强微观经济主体活力。另一方面,还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竞争中性原则,保障不同市场主体平等获取生产要素,尤其要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给民营企业更多发展空间。

  第二,强化开放支撑力,促进市场主体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增强活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放弃国外市场,更不是封闭的内部循环。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扩大开放是出路,促进市场主体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增强活力是重点。要坚持扩大开放,让一些企业尤其是外向型企业在考虑出口转内销的同时,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放宽市场准入,全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保障外资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让外商和外资企业对中国市场更有信心,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增强市场主体活力。还要看到,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能为市场主体带来更多机会,要积极引导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合作,以新姿态加入到新一轮国际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竞争当中,形成新的国际合作与分工。

  第三,加大创新驱动力,推动市场主体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变,个别国家对我技术封锁步步升级,加快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紧迫性凸显。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支撑发展的要素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关系发展全局,也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要认识到,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因此,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过程中,要加强战略联动,推动市场主体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一是瞄准科技前沿,鼓励和引导行业优势企业自主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提高企业原始创新能力,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二是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合理确定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在创新体系中的定位,完善产学研合作的利益机制。三是着眼数字经济、生物科技、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合作创新,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此外,还要看到,企业家创新活动是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要弘扬企业家精神,营造良好环境推动企业家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勇于推动生产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重视技术研发和人力资本投入,有效调动员工创造力,努力把企业打造成为强大的创新主体,从而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为高质量发展积蓄持续动能。

文章关键词:市场主体 动能 市场创新 市场资源 经济发展 供应链 责编:林瑶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金融产品创新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注重指导金融机构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工商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总经理田哲表示,工行始终坚持以金融科技助力产品创新,大幅增加信用贷款投放。

  • 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增添新的活力(新知新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民法典规定,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并且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民事法律行为即有效。

  • 前三季度全国新增减税降费超2万亿元——减负红利加速变为市场活力

    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新增减税降费累计达20924亿元。下一步,税务部门将继续优化办税缴费服务,让减税降费的“真金白银”切实惠企利民,更好服务“六稳”“六保”大局。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国出口企业购进货物服务金额同比增长4.8%,高于全部企业购进金额增速1.1个百分点。

  • 超预期!

    市场监管总局10月3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日均新设市场主体6.7万户,日均净增3.9万户;日均新设企业2.2万户,日均净增1.2万户。又比如,财政部、人社部等多个部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多措并举全面支持企业复工复产。

  • 前三季度全国新增减税降费超2万亿元 减负红利加速变为市场活力

    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新增减税降费累计达20924亿元。下一步,税务部门将继续优化办税缴费服务,让减税降费的“真金白银”切实惠企利民,更好服务“六稳”“六保”大局。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国出口企业购进货物服务金额同比增长4.8%,高于全部企业购进金额增速1.1个百分点。

  • 经济“细胞”修复速度超预期

    市场监管总局10月3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日均新设市场主体6.7万户,日均净增3.9万户;日均新设企业2.2万户,日均净增1.2万户。又比如,财政部、人社部等多个部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多措并举全面支持企业复工复产。

  • 经济“细胞”修复速度超预期

    市场监管总局10月3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日均新设市场主体6.7万户,日均净增3.9万户;日均新设企业2.2万户,日均净增1.2万户。又比如,财政部、人社部等多个部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多措并举全面支持企业复工复产。

  • 市场信心加快恢复(新数据 新看点)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10月3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国新设市场主体1845万户,同比增长3.3%,较1—8月增速提升2.6个百分点。数据显示,受疫情影响,今年以来产业结构和布局发生转变,1—9月,第一、二、三产业新设企业数量同比分别增长35.8%、13.5%和5.7%,其中第三产业增幅较1—8月扩大2个百分点。

  • 前三季度全国新设市场主体1845万户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今天(30日)发布统计数据显示,随着暖企稳企利好政策的实施,国内需求逐步激活,市场信心加快恢复。高技术产业企业增长显著,住宿和餐饮业、教育业持续恢复、降幅收窄。

  • 前三季度我国日均新设企业2.2万户

    从市场监管总局获悉,随着暖企稳企利好政策的实施,市场信心加快恢复。前三季度,我国日均新设企业2.2万户,日均净增1.2万户;日均新设市场主体6.7万户,日均净增3.9万户。市场监管总局将创新服务手段,通过市场准入领域的各项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推进我国市场主体数量持续攀升,不断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动能,提升企业持续健康发展能力。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