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兰州9月22日讯(记者年巍 王岩)“一方面是人文和自然的美,通过近些年的建设,黄河两岸的绿化、步道和堤防等都有很大的改善;另一方面是兰州人也很美,勤劳的兰州人民将按照党中央的指示,扎扎实实把城市建设得更好。”兰州市黄河河道管理站站长郭德军向记者讲述了“黄河之滨也很美”的含义。
兰州黄河之滨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岩/摄)
“古来黄河流,而今作耕地。都道变通津,沧海化为尘。”经流不息向东奔涌的黄河水,滚滚浊浪、阵阵涛声;7条黄河支流遥相汇集,灌入黄河之水与兰州相融相知。黄河水点点滴滴滋润着这座城市,城市发展变迁也对离不开黄河水的治理保护。
黄河兰铁泵站建于上世纪末,主要功能是为兰州铁路局提供水源。2008年兰州铁路局开始使用自来水后,该泵站被废弃。郭德军介绍,为了更好地造福兰州市民,兰州“变废为宝”,拆除已废弃的兰铁泵站建筑,新建了500多平方米的观景平台,并使之成为了“网红”打卡点。同时,兰州对黄河兰州市区段西起西固区西柳沟、东至城关区桑园峡,全长47公里、总面积281万平方米的河道进行综合治理,目前已建绿地185万平方米、分车绿化带12.5万平方米,种植行道树16411株。
另外,为了全力打造“黄河之滨也很美”的城市名片,兰州市黄河干流防洪工程实施了黄河两岸游览步道连通。如今,人们行走在新铺装的人行步道上,两侧是葱茏的绿植和各色鲜花,煞是惬意。人行步道又将兰州市南北两岸黄河风情线上的马拉松公园等16家公园、中山桥等景点串珠成链,实现了人行步道的无障碍衔接,使游客和市民能够饱览黄河之滨的美景。
谈及附近市民的感受,郭德军表示,“用有口皆碑来形容也不为过。很多人都是在这里出生、上学和工作的。大家都觉得黄河变化太大了,黄河水变清了。”下一步,兰州将继续落实“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和“兰州要在保持黄河水体健康方面先发力、带好头”的要求,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滩地岸边,一花一草,一木一叶都是风景,黄河生态廊道的幽静展露无遗。” 贵州日报记者周雅萌,第一次来到郑州惠济区登高远眺黄河,“尽览了黄河之美、黄河之雄、黄河之奇,这一切都让我震撼。
猛犸新闻·东方今报记者陈思 章衡/文 首席摄影记者 袁晓强/图 毛瑞沣/视频 张霓/剪辑 “引黄灌溉,墒情甚好,欲与江南比丰饶。”11月16日上午,“丈量五千年蝶变黄河岸”主流融媒体沿黄探访河南活动采访团,来到了焦作武陟县,探访了“新中国引黄第一渠”——人民胜利渠。
11月17日,记者从省科技厅获悉,河南省近日新建一批共35家省级重点实验室,使河南省的省级重点实验室总数达到240家,进一步提升了河南省高能级创新平台的科技实力。比如,依托郑州大学建设的“河南省晶态分子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主任由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臧双全教授担任。
站在中原福塔99楼的观景台上远望,正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郑州车水马龙,动静相宜,冬日美景尽收眼中。” 郑州之行之后,11月15日上午,主流融媒体沿黄看河南采访团一行将在洛阳新安县举行启动仪式,用脚步领略大美河南,用初心品读魅力中原。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绘制的瑰丽蓝图,也是赋予河南的一项时代重任。据悉, 11月15日上午,主流融媒体沿黄看河南采访团一行将在洛阳新安县举行启动仪式,实地探访黄河水画廊的秀美风景。
近日,“中国梦·黄河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网络主题活动圆满收官。若尔盖花湖生态保护区 高冲摄 若尔盖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是“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生态安全大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如今,每年近50亿立方米的黄河水,通过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进入河套灌区,滋养着近千万亩的土地,成为亚洲控制灌溉面积最大的引水工程。如果说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是黄河进入河套平原的入口,那乌梁素海就是黄河水“回到”黄河的出口,这里每年要接纳河套灌区90%以上的农业灌溉退水。
把“百害黄河”变成一条生态文明的“幸福河”,人与河,在这里和解共生。在山东,东营市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黄河在这里入海。在河南,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让黄河水变清了,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让下游河槽降低了。
对黄河的治理保护已成为重大国家战略,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今天的黄河,岁岁安澜,天高水阔,林草丰茂,沿岸百姓脱贫致富,早已没有昔日“百里不见炊烟起,唯有黄沙扑空城”的景象。
黄河,横亘于我国中部的世界巨川,发源于青藏高原,注入渤海,全长5464km,流域面积79.5万km2。在众多水利工程中,河南的小浪底水利枢纽可以说是黄河治理开发的关键控制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