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天下 > 正文

资源坪水村:瑶寨有古韵 山民自怡然

2020年09月23日10:39  来源:桂林日报

5034

  红军长征过瑶乡纪念馆在村子中十分显眼。

  村民在打油茶。

  村民收藏的老银饰。

  九妹老人展示精美的腰带。

  坪水古村落。通讯员萧业礼供图

  资源县河口瑶族乡坪水村,坐落于湘桂边境华南第一高峰猫儿山西南麓,村子周围多为生态林地和基本农田用地,植被覆盖率很高。历史上,这里的瑶族民众因地制宜,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村里的木制吊脚楼依山而建,远远望去,诗画意味十足。与此同时,村里传统的衣、食、曲艺、手工技艺等多已经有200年历史,至今仍在传承。86年前,红军长征过瑶乡的光辉历史,也给这个瑶族古村落增添了不少“新”的精神。2019年6月,坪水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并逐渐为外人所知。

  □本报记者刘健

  百年瑶族寨子,守礼法民风淳

  7月,正值盛夏,记者在坪水村行走,却感觉不到一丝的暑意。只见村子周边自然生长着一片楠木林,最大的一株高75米,冠幅遮阴面积达0.8亩。走在村里干净、静谧的道路上,听着溪流潺潺声和不急不缓的鸟叫声,心情也变得格外宁静。

  “我们村东面的桥木界海拔有1241米,石湾界海拔1250米。村子南面的猴背画眉坳海拔有1241米。我们村里人几百年都住在山上,全村有37座房子,42户人家,有32座住房集中连片修建在院子里。”在村子里干活的老人告诉记者,过去,村子里的瑶族先人都是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在山上有这样的条件,这样的生活也是为了躲避战乱。

  “据瑶族《罗氏族谱》《曹氏族谱》记载,赵、张、邓、罗、邵、李、冯等姓瑶族,于明万历年间,从广东韶州府罗昌、花莲等县为避战乱迁来广西桂林府义宁(今属临桂县辖)、全州、兴安等县,然后再迁延湘桂边境的越城岭附近大山腹地,其中赵姓瑶族于清代乾隆中期迁入坪水开田垦地,当地始有人口居住。后来姻亲关系又有邵、罗、李等姓瑶族在此居住,至今已有250多年历史,属盘瑶村落。”资源当地的历史民俗研究学者萧业礼告诉记者,到了清道光年间,又有曹姓、康姓先人因躲避战乱兵灾,分别从湖南省新化县太阳乡十都桥头和新化县桃溪大树脚迁来此地定居,其中曹姓至此已有约200年历史。

  “因为早期定居的是瑶、苗族人家,坪水村传承着以同姓聚居形成自然村寨的习惯。再加上高寒多雾,湿气较重,自古以来,当地人家就地取材,选用优质杉木修建四排三间清一色木瓦结构平房。”萧业礼说,当地建筑工艺沿袭湘楚风格,结合地势特点,多为吊脚楼,房子天面采用45度左右坡屋顶,两面倒水,房屋盖罩树皮或泥瓦(现都改盖泥瓦)避雨遮阳,既有依山势连片而建,也有于绿树中独立而筑。集中连片者,正脊两头翘角,侧脊飞扬,朴素典雅。

  “我现在住的这个房子已经有一百多年了,是我太爷爷修建的。现在住起还很好,我觉得再住一百年都没有问题。”今年62岁的村民曹大越说,过去,村民都是自己建房,都用自己烧的瓦,用的木头则来自附近山上,哪家要建新房子了,全村人都很热心地去帮忙。

  “我17岁的时候,妈妈就教我唱山歌了,我们的山歌好听,白天干活大家也唱,晚上干完活,大家围坐在木楼里歇凉,你一句我一句就开始唱起来了。”今年72岁的罗淑英老人告诉记者,坪水村的山歌离不开山林,也离不开木头房子。

  罗淑英告诉记者,坪水村的山歌没有曲谱,也没有固定歌词,一直以来,大家都是靠口口相传来教学,小孩子大了,各家的妈妈都会教他们唱山歌。谈到兴起,罗淑英还即兴演唱了一段。

  “我俩好,我俩并排一样高,我俩并排一样坐,眉毛相像脚相翘……”罗淑英告诉记者,以前大家都喜欢唱情歌,而且歌词都是自己现想出来的,唱起山歌,就不觉得白天干活辛苦了。

  “我们的生活环境和习惯决定了我们瑶族人民的性格开朗、热情,也很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除了唱山歌娱乐以外,村子里还极其讲‘规矩’,所以一直以来,大家都能做到和睦相处。”在一旁听罗淑英唱山歌的村民告诉记者。

  “当地民风淳朴是有史可查的。我们发现村子里有一块镌有团规的清代石碑,绝大部分碑文清晰可见。根据碑上的文字得知,该碑立于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当时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正在进行当中。在这种情况下,为发展生产、安定社会秩序、净化世风,当时的五团(户籍建制)订立了此团规并镌于石碑上。”萧业礼告诉记者,团规共十条,主要内容为禁止赌博、禁止偷盗、田土山场疆界划分、森林防火、桐茶管理、流动人口管理等等。行文简明准确,扼要细致,奖罚分明。

  “每年清明节至十月十六日不准放野牛,每年十一月初二日以前不准摘取他人山场桐子,这样的规定现在大家还自觉遵守着。”村里老人告诉记者,由于长期遵守这一团规,世代相传,便形成了当地纯朴的民风,一直流传至今。

  据萧业礼考证,这份“团规”也是资源县境内发现的最古老的“乡规民约”,可以佐证瑶族是一个很讲究规矩的民族,也是当地素来民风淳朴的缘由之一。

  刺绣打油茶,瑶寨生活保有传统的怡然色彩

  一路走来,记者见到不少村民都在田地里忙活着,村里木楼中时不时飘出一阵阵油茶的香味,各家的房前屋后都种植有水果、茶叶、竹子、花草、药材等,整个村落掩映在花木修竹之中。

  “瑶族人民长期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不仅有捕兽、烧蜂、捞鱼等较好的原始劳作技术,而且还保有许多传统手工艺,如篾工、木工、制茶等。瑶家妇女也多心灵手巧,会织布、挑花、印染、煮酒等。”萧业礼告诉记者。

  在坪水村,记者见到了今年84岁的九妹老人,她向记者展示了一件有着60多年历史的瑶族服饰,虽然从它制成到现在已经过了半个多世纪,但依然色彩鲜艳。九妹告诉记者,过去家里人穿的衣服都要由家里的女人织布、缝纫,其中,要数刺绣最“考”心思。

  “从小看到我妈妈穿着鲜艳的衣服,身上佩戴着银饰,走起路来叮叮当当响,我就非常欢喜。小时候我就跟着妈妈学习织布和刺绣,我出嫁的时候,妈妈给我做了一套衣服,还把她的银饰都给我了,我一直保存到现在。”九妹说,一套成品的传统瑶族女装服饰包括头巾、上衣、汗帕、围裙、腰带,还有长裤和花鞋,要一个多月才能完成。

  九妹告诉记者,现在村里还有人制作传统的瑶族服饰。记者了解到,传统女性瑶族服饰以黑色为基调,间以青蓝和白色,辅以红线、黄线绣艺装饰,而且服饰的实用性特别强,将围裙折起来以后,便可以帮助女人兜住采集来的瓜果蔬菜,腰带也可以解下来背小孩。

  除了服饰以外,瑶家人引以为豪的还有他们的“茶文化”和“酒文化”。采访完九妹老人以后,她的家人立即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油茶来。记者品尝后发现,坪水村的油茶和别处的不同,不仅有一股浓郁的胡椒味道,而且还会放入大量的炒玉米和红薯粉。九妹告诉记者,在坪水村,油茶既是茶,也是早饭,村里人如果不喝油茶就会觉得一天都没有精神。

  “在历史上,由于粮食缺乏,加上我们居住在阴雨多雾的生活环境,只能用粟、旱禾、山芋、豆类、薯类等少量的杂粮加到茶汤中食用,既可以充饥,又可祛湿除瘴、提神醒脑、消暑解毒,所以几百年来都受到村民欢迎。”村里的制茶“大师”潘序宣告诉记者,打油茶要用自己加工的茶叶,伴以生姜、大蒜、花生、胡椒等,好的油茶汤要做到“三响”“四轮”。

  在潘序宣的木楼中,他亲自向记者演示起来。他一边熟练地操作,一边告诉记者:所谓“三响”,其一,将在茶钵里锤砸好的茶叶倒进热烘烘的铁锅里,要用汤勺烙得吱吱响,才能冲入热水;其二,茶汤烧沸后滤出茶渣,冲入捣碎了的生姜、葱头、蒜泥等佐料的茶钵中,再倒回下了猪油的滚烫的铁锅里,随着“噗”的一声脆响,汤马上“咕噜噜”地在锅里沸腾翻滚,这一步是“回锅”;第三响就是勺子舀着汤倒入盛放着米花、花生米等油茶料的碗里,滚烫的汤淋在酥脆的料子上,也要发出“吱吱”的脆响。一锅油茶经过如此的工序,才可以上桌。每一餐油茶,都要喝够四轮(碗)。

  “在当地,打油茶也有茶规可循,一是客来打茶,相敬如宾;二是吃茶必双,寓意深刻;三是以歌伴茶,山歌助兴;四是礼貌送茶,以礼接茶;五是挨家过户,平分秋色。”萧业礼说,瑶族茶规,充分体现了当地瑶族同胞热情好客,以礼待人的优良传统。

  “瑶族还是一个喜欢喝酒的民族。自古以来他们就有酿酒自饮的习惯。逢年过节,各种喜事,酿酒款待宾客,早已成为村寨的乡俗民风。历史悠久的瑶家酒,具有酸、甜、苦、辣、咸五味一体和香、醇、柔、绵、爽的口味。”萧业礼告诉记者,瑶家自酿酒分甜酒、烧酒、滋补药酒。甜酒又有“糊娘酒”“水酒”之分。

  “我们这里生了小孩以后会办‘三朝酒’‘满月酒’,小孩到一岁时还会有‘周岁酒’。老人家诞辰时有‘生日酒’,房屋落成有‘盖屋酒’,乔迁新居有‘进新房酒’。有亲朋好友送往迎来的‘洗尘酒’,还有农历新春‘正月酒’。”曹大越告诉记者,此外,还有三月里的“清明酒”,五月端午“雄黄酒”,八月中秋“桂花酒”,腊月除夕“团圆酒”。饮酒已经成为当地人重要的习惯,劳碌之余,不论荤素佐酒,都要干上几杯。

  唱红歌讲故事,红军精神在瑶寨扎根

  “1934年12月,中央红军长征突破了敌人设在湘江的第四道封锁线,进入山区,翻越了华南第一高峰猫儿山附近著名的老山界,从两省三县交界即敌人防守相对薄弱的少数民族地区向湖南、贵州方向前进,当时就经过了河口瑶寨。”从事红色文化研究数十年的萧业礼告诉记者,如今的瑶寨还流传着非常多的军民互助的故事。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为了再现红军长征过瑶乡这段光辉历史,当地政府在坪水村修建了红军长征过瑶乡纪念馆。如今,红军长征过瑶乡纪念馆也是资源县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党史研究基地。

  在坪水村的一座木制结构房屋内,展示着村民精心呵护的红军经过时留下的文物,这里就是坪水村红军长征过瑶乡纪念馆。记者看到,该馆占地200多平方米,除了展示着红军留下来的文物以外,还有许多红军经过瑶寨的资料。

  “村里叫我管理纪念馆,我很开心,村民们也经常到馆里参观,现在这里已经成了村里最热闹的地方了。我也尝试着学一些历史知识,要是以后村里来的人多了,我也想当一回‘讲解员’。”村里的贫困户邵荣斌说,现在他讲得最多的就是当地老百姓为红军送食物,打着火把送红军等故事,这样的故事每个村民都能讲上几段。

  “1932年至1933年,桂北发生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黑暗统治的规模瑶民起义。红军长征过桂北时,红军首长在灌阳县文市镇听说了这个情况,于1934年11月29日及时发出了《关于瑶苗民族中工作的原则指示》和《对苗瑶民的口号》(共十三条)两个重要文告,实践了红军的民族政策,这又是红军和我党民族工作的源头。”萧业礼介绍说,红军部队首次进入瑶族等少数民族区域,就认真贯彻实施党的民族政策,得到了沿途少数民族的拥护和支持,形成了红军与当地老百姓的鱼水关系。

  “共产党来好得多,出门三步唱山歌,如今公路修通了,改造人民的大生活……”一直关心记者采访的罗淑英老人见记者在纪念馆内了解情况,即兴唱起了山歌。

  “以前村子里唱山歌,大家都只是唱情歌,后来我们就开始唱和红军有关的山歌。听村里的老人讲,红军当时很苦,没有东西吃,也没有鞋穿,但没有一个红军在战斗中退缩。而且红军还给瑶族老百姓传递了很多知识,村民们对红军故事和红军的精神一直念念不忘。”罗淑英告诉记者。

  “我们现在还会在纪念馆内开展一些讲红军故事、唱红色歌曲等党员活动,也是为了传承和发扬红军的优良传统。别看我今年已经68岁了,但我每次参加党员活动都是最积极的。我也觉得红军曾经到过我们这里,并且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一件值得我们整个村子骄傲的事情。”坪水村老党员李传佳说。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记者刘健摄)

文章关键词:坪水村 瑶族服饰 瑶寨 三朝酒 1933年 油茶汤 古韵 山民 唱山歌 民风 责编:彭向华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