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独家 > 正文

绿道经济如何“活”起来?铜梁60公里产业圈里的民生链(下)

2020年09月25日09:59  来源:映象网

5034

 核心提示:

  “想致富,先修路”,这是乡村发展的老经验。

  新时代下,“路”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在重庆市铜梁区西郊,60公里的绿道,圈出了生态圈、产业圈、美景圈。

  通过“串点成线、连片扩面”,不断成长的绿道经济,搭起了城市资源下乡、农村人才回流的渠道,畅通了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子。

  绿道经济如何“活”起来?这是铜梁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探索。

  9月24日,推出《铜梁60公里产业圈里的民生链》上下篇,从产业、人居环境等方面,深度剖析铜梁的经验做法。

  映象网讯 西郊示范片,对于重庆市铜梁区土桥镇庆林村村民张小平而言,并不是一个能准确理解的名词。

  然而,从种地到开副食店,再到做农家乐,一家人的生活水平因为绿道得到的改变,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60公里绿道串联的5个镇街的24个村成片推进,正以各自的方式给人留下深刻印迹:

  土桥镇六赢村碧波十里,荷花暗香;巴川街道玉皇村果香花艳,游客缤纷;南城街道马滩村风景如画,美丽田园……

  这不是什么诗和远方,这就是铜梁人生活的家园。

  铜梁西郊绿道,一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景象

  家门口的诗和远方

  玉皇村12社村民的邓时民曾在电视上看到过“诗和远方”这个词,当时,邓时民没有想明白这到底是啥意思。

  这些年,邓时民和村里大多数人一样,曾出去务过工,也种过地,日子也能将就过。但这种平静的日子却因一条绿道被打破。

  打扫卫生、粉刷墙面、栽种植物,去年,村里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洗心革面”活动。

  邓时民家原本破旧的墙面绘制上了具有乡土气息的壁画,院里种上了鲜花、果树。玉皇村一改曾经的灰头土脸,变得“新派”起来。

  环境变美的同时,前来村里的游客变得络绎不绝。

  邓时民坐不住了,把自己家重新进行了装修,改造成了民宿。为了“着调”,墙角还摆放了风车、石磨、对窝、石碾等老物件。

  铜梁西郊绿道猕猴桃基地

  改造完成,邓时民打趣道,“管他什么诗和远方,没得我们现在安逸!”

  这样的变化也让铜梁区太平镇垣楼村党支部书记周云芬感到新奇。周云芬怎么也没想到,短短一年多时间,垣楼村就从一个脏乱差的小山村,蝶变成一个人人向往的美丽乡村。

  在周云芬的印象里,以前,垣楼村环境并不理想,村民卫生意识差,房前屋后脏乱差。

  “大伙都想通了,不能让绿道表面风光,我们村里的环境也要跟得上才行。” 周云芬说,去年以来,村里发动群众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村庄清洁行动。

  通过推行周检查、月评比、季奖励的积分制,村民自发在绿道沿线、房前屋后栽种果树和丛生月季、野菊花、旱金莲等多年生开花植物,同时翻新墙面,参与乡村整治人居环境工作。

  一个评比活动,整个村都“醒”了过来。

  村民们比学赶超,从过去的旁观者、局外人变为参与者和受益者,推动环境整治从“一阵风”变成“常态化”。

  铜梁西郊绿道美景

 

  “绿道圈”的蝶变经济

  美丽乡村不仅在于美化乡村,更在于弘扬乡风文明,实现内外兼修。

  而铜梁正在经历着一场从“内”到“外”的蝶变:

  实施“五风”浸润工程;制定村规民约;宣传“中国好人”“重庆好人”等铜梁本土典型;开展“好媳妇”“好婆婆”等本村先进人物评选……系列活动在西郊绿道沿线各镇街开展得如火如荼。

  西来村 10 社的方元莉,去年被南城街道评为“好婆婆”。她对媳妇说,“虽然我们不是母女,但是嫁进我家来,就要像自己女儿一样对待。”

  土桥镇黄沙村把村规民约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融进村民的心里。使得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乡风文明建设相得益彰,实现了由“外在美”向“人文美”提升。

  太平镇白云村一社的李中、张思嫣夫妇喜爱摆弄花花草草,他家小院里,二十多种花草树木错落有致,小院如同一个精致舒心的花园,慕煞许多城里人……

  航拍铜梁西郊绿道

  如今,自发扮靓家乡环境,已成为铜梁市民健康生活新时尚。

  与此同时,美丽环境也变现了美丽经济。铜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正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发展的红利不断向“绿道经济圈”聚拢。

  目前,围绕农产品精深加工,铜梁引进“中央厨房”,建设冷储基地;建设网红直播带货基地;盘活农村闲置土地、开垦荒山荒坡5万余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466个,入股农民户均增收2500元以上,全面消除了“空壳村”……

  为进一步提升服务基层群众的能力和水平,依托乡村振兴西郊示范片建设,铜梁在绿道沿线合理布局了7个村级便民服务中心,每个村级便民服务中心的设计理念,都与当地的产业相契合。

  依托良好环境,铜梁农业正实现“接二连三”。

  鲜花簇拥的铜梁西郊绿道的变迁

  “新农人”的逐梦舞台

  提升乡村生气,绿道只是最初的一环。实施城乡融合、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

  “绿道经济”红火兴起,让曾经在外的陈天龙觉得,乡村产业也能闯出一番天地。在土桥镇六赢村,陈天龙流转了500亩桃树,桃花盛开时“卖风景”,果子成熟时推采摘游。

  四通八达的绿道,引来了四面八方的游客。城里人打开汽车后备厢,鲜桃经济效益也跟着打开了。

  巴川街道玉皇村村民王汝元在外做了40多年石匠,早就在城里买了房,这次回家乡帮忙建设绿道,看到老家建设如火如荼舍不得走了。最近他正忙着修整院坝,准备搬回来住。

  “现在和我一样返乡的人越来越多。”王汝元说:“图啥?还不是图家乡日子越变越美,前景越来越好!”

  西郊片区西来村的李关明,女儿女婿在铜梁城区居住,两人一个城市户口一个农村户口,看到村里美丽的环境,当即决定将小孩落户西来村。

  “绿道经济圈”的聚合效应得到不断释放。

  绿道经济的发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正在由构想变为现实。

  在这个绿道经济圈里,产业、人等各种要素被充分调动起来。圈内一步一景,产业兴、风景美、百姓富。不断延伸的绿道,让人们不仅看到了铜梁在统筹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鲜活实践,同时也看到了当地百姓收获的“稳稳的幸福”。

  当前,铜梁也正紧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发展机遇,以建设铜梁西郊绿道为切入点,做大做强“绿道经济”。

  未来,沿线居民的幸福感,也将随着绿道圈的不断完善,从而延伸开来。

文章关键词:陈天龙 产业 好婆婆 空壳村 好媳妇 绿道经济 责编:林瑶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重庆铜梁区绿道变成致富道

    47岁的邓勇是铜梁区巴川街道玉皇村村民,过去长期在外务工,家乡环境的不断变化让他下决心回乡创业。巴川街道玉皇村党支部书记柏小林介绍,企业借助绿道联通,互相协作,资源共享,产业不断扩大,“绿道经济”效应正逐步显现。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