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订。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保卫了刚刚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安全,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和人民军队的军威。使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国内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反映抗美援朝战争,讴歌中国人民志愿军,成为国产战争故事片的一个重要题材,涌现出《上甘岭》《英雄儿女》《奇袭》《打击侵略者》等一大批优秀影片,充分展现了志愿军与侵略者浴血奋战,全国人民支持抗美援朝战争,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生动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材。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解放军报微信将陆续推出“抗美援朝经典影片”系列文章,和你一起回顾当年那些振奋人心的优秀作品。
电影《上甘岭》是第一部表现抗美援朝的故事片,也是新中国最优秀的战争影片之一,1956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影片改编自电影文学剧本《二十四天》,讲述了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某部八连在连长张忠发的率领下接收某阵地后,在缺粮断水的情况下坚守坑道,克服难以想像的困难,打退了敌人数十次进攻,以惊人的毅力坚守24天,最终迎来大部队反攻胜利的故事。
要想了解这部影片,就必须得介绍上甘岭战役:
上甘岭战役从1952年10月14日开始到11月25日结束,战场主要集中在面积仅3.7平方公里的两个高地附近进行。志愿军先后投入作战的有第15军、第12军等部约4万人。上甘岭战役参战的志愿军部队涌现出大批战斗英雄和英雄集体。在43天的战斗中,仅第15军拉响手榴弹、手雷、爆破筒与敌同归于尽,舍身炸地堡、堵枪眼的烈士留下姓名的就有38位之多!
上甘岭战役是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志愿军战士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使得上甘岭成为英勇顽强的代名词,也从此成为了人民军队乃至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高地。
影片的主要编导:林杉(1914~1992),浙江慈溪人,著名电影剧作家。曾任长春电影制片厂艺术副厂长、中国影协书记、《大众电影》主编。著有电影文学剧本《吕梁英雄》《刘胡兰》《丰收》《上甘岭》《党的女儿》等。
沙蒙(1907~1964),河北玉田人,著名电影导演。曾任东北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导演代表作品有故事片《赵一曼》《上饶集中营》《丰收》《上甘岭》等。
1953年10月,朝鲜战争停战协定刚刚签订完,时任中央电影局艺委会秘书长的林杉,参加了第三届祖国赴朝慰问团。在朝鲜,林杉参观了一个纪念志愿军出国作战三周年的展览,在一座标有“上甘岭战役规模与作战情况”的模型前,一名十八九岁的青年战士,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用动人而朴素的语言,向参观者介绍战友们如何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坑道斗争,终于使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取得了最后胜利……此时,林杉感到全身热血沸腾,产生了要在银幕上展现他们英雄风采的强烈冲动。
林杉回到北京后,遇到东北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前身)的导演沙蒙。沙蒙听完林杉朝鲜之行的讲述之后,非常激动:“真是惊天地泣鬼神呀!”随后坚定地说:“走,到朝鲜去,必须要拍摄《上甘岭》!”
为收集素材,体验真实战争环境,编导人员赴朝鲜前线与战士们一起亲身感受,半年时间采访一百多人,记录了几十万字的材料。在此基础上,编导对战役进程、战斗故事进行了精心的剪裁和表现,对这场气壮山河的战役进行了高度概括。他们并没有面面俱到地反映这样一个震惊中外的战争,而是把视点投向一条坑道和一个连队,塑造了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志愿军英雄群像。
影片人物刻画鲜明生动,如张连长、通讯员、女卫生员、炊事员老王等,各个形象鲜活,有血有肉。这些成功的银幕形象也都有生活原型,如八连连长张忠发的原型张计发,是一等功臣、志愿军第十五军四十五师一三五团七连连长,也是小学课本里《一个苹果》的作者;影片最后堵敌人枪眼牺牲的通讯员杨德才的原型就是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影片中唯一一个女性、卫生员王兰的原型是上甘岭阵地上的女卫生员王清珍。编导林杉还在剧本的最后页码上特别注明:王兰的原型就是卫生员王清珍。实际上剧本中女卫生员王兰虽是以王清珍为原型,但她同时也综合了其它许许多多志愿军女战士、女卫生员的身影,因而其事迹显得更加生动、感人。
影片成功再现了志愿军战士的英勇形象,将战争的残酷场面真实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影片公映后,观众反响热烈,获得了巨大成功。
说到电影《上甘岭》,就不能不提影片插曲《我的祖国》,在渲染气氛、表现主题上起到了重要作用,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祖国、对家乡的思念。由于歌词第一句是“一条大河”,许多人就将这首歌叫做《一条大河》。作词乔羽,作曲刘炽,这是乔羽和刘炽的第二次合作。此前他俩在电影《祖国的花朵》成功合作了脍炙人口的《让我们荡起双桨》,而这次合作,更是产生了一首具有强烈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色彩的不朽之作。
影片中《我的祖国》是由著名歌唱家郭兰英领唱。图为郭兰英五十年代演出剧照。
电影《上甘岭》和歌曲《我的祖国》,热情讴歌了志愿军官兵坚守阵地的顽强精神和保卫和平的坚定信念,让更多的人了解上甘岭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影响和教育了几代人!
(作者系军史专家徐平)
来源:解放军报
7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凭着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夺取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也为祖国的和平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此次《保家卫国——抗美援朝光影纪实》中的珍贵历史资料中,汇集了新影厂保存的来自70年前中国、美国、朝鲜、韩国四国摄影师摄制的影像,多视角还原历史。
2020年10月23日,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铭记伟大胜利,推进伟大事业,必须维护世界和平和正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场对话的主角叫夏兆根,今年92岁,南征北战,曾七天七夜鏖战上甘岭。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持续了整整43天,而夏兆根鏖战七天七夜,最后是被战友用担架抬了出去。“这场战役打得太不容易了,地上到处是炮弹,伤亡惨重,很多战友都回不来了……”老人说着说着,眼角又泛起泪花。
题:他们,永远是我们心中最可爱的人——志愿军将士精神永流传 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上,杜文亮老人向抗美援朝英雄雕像敬礼(10月27日摄)。
为改变战场的不利态势,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官范佛里特精心策划了“摊牌作战”计划,也被称作“金化攻势”。1952年10月14日凌晨3时30分,由范佛里特指挥的美军,以320门大口径火炮、47辆坦克、50余架飞机对第15军30公里防御正面开始火力攻势,对上甘岭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展开轰击。
“70年来,我们始终没有忘记老一辈革命家为维护国际正义、捍卫世界和平、保卫新生共和国所建立的不朽功勋,始终没有忘记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当年作出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重大决策的深远意义。” “70年来,我们始终没有忘记谱写了气壮山河英雄赞歌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以及所有为这场战争胜利作出贡献的人们。
1952年10月14日,抗美援朝最著名的战役上甘岭战役打响。举世瞩目的上甘岭战役,在鏖战43天以后,以志愿军的胜利告终。在这场战役中,涌现出黄继光、孙占元、胡修道等战斗英雄和功臣。
70年前,面对武装到牙齿的强敌,由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组成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开始了两年零9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那就是: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忠诚精神,国际主义精神。
都在无声解答着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 在志愿军入朝作战70周年的 历史节点上 请跟随长安君的脚步 再次去感受 志愿军的队伍蜿蜒至对岸 前面是侵略者的飞机大炮 背后是我们的家乡和亲人 ……
” 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总书记以铿锵坚定的声音盛赞这些钢铁战士锻造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4天前,习近平总书记前往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参观“铭记伟大胜利 捍卫和平正义——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