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融媒热头条 > 正文

弘扬唐山抗震精神 绘就壮丽奋斗画卷

2020年10月22日18:22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5034

  作者:张彦台(河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1976年7月28日凌晨,一场里氏7.8级大地震猝然降临河北唐山,顷刻间整个城市夷为平地。40年后,2016年7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唐山考察时强调,“40年前的大地震虽然摧毁了一个城市,但没有摧毁唐山人民和全国军民的坚强意志。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国广大军民支持帮助下,唐山人民以顽强拼搏的精神投入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在中华民族奋斗史上谱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在同地震灾害斗争的过程中,唐山人民铸就了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唐山抗震精神不仅是唐山重建崛起之魂,也是民族进步的重要力量,更是我们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精神动力。

  1、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家国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担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都是中华民族公而忘私奉献精神的重要体现。近百年来,我们党始终秉承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不计得失、不谋私利,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在自己的旗帜上。

  河北省乐亭经济开发区一家制造企业的工人在生产车间工作。新华社发

  地震发生后,从唐山地市、县区到街道村庄,从工矿企业到机关事业单位,不少人顾不上安顿死去和受伤的亲人,立即奔赴工作岗位,层层组建了临时救灾指挥机构,开展救灾活动。广大党员干部身先士卒、抛家舍业,牺牲在前、吃苦在前,舍生忘死地带领广大群众抗震救灾、重建家园。人民解放军紧急救援,为唐山人民作出了巨大牺牲和无私奉献。他们不动群众一草一木,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倾尽自己所能甚至生命,救出了数十万被压在砖石瓦砾下面的同胞,在废墟上搭建了36万间简易住房。近两万名医务人员救死扶伤、献血献物。唐山医护人员不顾家人生死安危抢救他人,不管个人伤痛救治伤员。在震后的二三十个小时里,就是靠着这种公而忘私、先人后己的奉献精神,赢得了生命救援的黄金时间,从死神手里夺回几十万条宝贵的生命。

  灾害无情人有情。抗震救灾中涌现出无数不顾小家顾大家的英雄模范。时任唐山地委书记张一萍领导抗震救灾工作,一直没有回家,5位亲人的尸体两天后才被救灾部队扒出来。开平区公安分局马路派出所王义州同志从废墟中爬出来之后,马上带领刚刚脱离险境的民警们去救人。当抢救完群众,母亲、孩子和一个侄女早已停止呼吸。丰南县陈维强同志从废墟中挣脱出来后未顾及家人而毅然决然地先去抢救本村的赤脚医生,却未能挽回自己孩子的生命。解放军战士王彦修在唐山火车站候车时遭遇地震,他冒着余震的危险,冲进倒塌的候车室,连续救出4人;虽多处负伤,他仍钻进废墟深处抢救遇难者,最后被震落的水泥板砸中牺牲。在举世罕见的大劫难面前,唐山人民表现出的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精神境界,在艰苦砥砺中迸发出可歌可泣的人性光芒。

  2、患难与共的互助精神

  患难与共的互助精神,是人类生生不息和蓬勃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我们战胜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的重要原因,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和谐程度的重要标杆。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与自然灾害做斗争的过程中,全国人民始终风雨同担、勠力同心。

  河北省唐山市芦台经济开发区海北镇岭头村农民在收割水稻。新华社发

  患难与共,才能共克时艰。大地震发生后,整个灾区断水、断电、断粮,交通受阻,没有房子住,缺乏衣物、食品和医疗条件。在这种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唐山人民的心紧贴在一起,有饭大家吃,有衣大家穿,有屋大家住,团结互助,共渡难关。不少人宁可自己忍饥挨饿,少喝一口水,少吃一口饭,也要把方便让给那些伤残的人以及老人、妇女和孩子,形成了党群一心、干群一心、军民一心、上下一心的动人局面,彰显了人间大爱。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迅速作出部署,急电全国火速救援。中央慰问团亲临视察,省市党政领导现场指挥。十余万解放军官兵星夜驰援,舍生忘死,排险救人,清墟建房;五万名救援大军运送物资,解民倒悬,救死扶伤;四面八方捐款赠物,数十万吨物资运达灾区,唐山人民得以渡过缺粮断水之绝境。在整个抗震救灾过程中,先后有283个医疗队携带医药和医疗设备来到唐山,10万名重伤员被运往全国近百个城市救治。石家庄、邢台等地迅速建立多所“育红孤儿院”,地震遗孤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规模空前的生命大营救,历经险阻的千里大驰援,处处涌动的爱心奉献,向世人充分彰显了患难与共的团结互助精神,并随着时光流逝绵延至今。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数千里之外的唐山人民感同身受,伸出援手。1000多名唐山志愿者中,有当年的地震孤儿;有的全家人开着推土机、吊车、装载机去救灾;有的买了几百万元物资送往灾区。患难与共的互助精神,在日后40多年的时空之中绵延,为中华民族战胜一次又一次困难提供力量保障。

  3、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是历经磨难、百折不挠的民族,困难和挑战越大,凝聚力和战斗力就越强”。这一掷地有声的话语,揭示了蕴藏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百折不挠、愈挫愈勇的精神密码。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是源于在任何艰难险阻面前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区城区。新华社发

  沧海横流、山崩地裂,方显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英雄本色。在这场气壮山河的唐山抗震救灾斗争中,人民子弟兵在最需要、最危险的地方冲锋陷阵、顽强拼搏。抗震救灾的每时每刻,都是对人的体力极限和意志品质极限的极大挑战。为了寻找死难者,抢救幸存者,大家冒着不断发生余震的危险,面对随时有可能会牺牲和死亡的风险,忍受饥饿、疲劳、酷热,无所畏惧、夜以继日战斗……唐山抗震救灾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韧性和刚性精神的充分体现。

  地震发生后,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生命遭受极度摧残。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唐山人民以“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既倒”的勇气与魄力,不畏余震肆虐,不顾天气恶劣,在震后短短时间内,挖出了“抗震煤”、炼出了“抗震钢”、发出了“抗震电”、烧出了“抗震瓷”、产出了“抗震粮”。震后十天,铁路通车;不到一个月,学校相继开学,工厂先后复产,商店次第开业;入冬前,百余万间简易住房起于废墟,所有灾民无一冻馁;灾后,疾病减少,瘟疫未萌;震后一年,唐山工业企业全面恢复生产;震后第二年,全市工业产值超过震前水平,农业生产得到全面恢复……正是凭着这种百折不挠、知难而进,不向灾难屈服,不向困难低头,泰山压顶不弯腰的奋斗精神,唐山人民创造了人类同大自然灾害斗争史上的奇迹。历史昭示未来。步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全国人民必须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更要发扬这种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4、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古便有的民族精神,它作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支柱,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披荆斩棘、不断前进提供了强大能量。

  发生在44年前的唐山地震是中国乃至世界地震史上极其惨烈的地震灾害,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24.2万人殁于瓦砾,16.4万多人重伤,97%的地面建筑、55%的生产设备毁坏,交通、供水、供电、通信全部中断,一座百万人口的工业城市被夷为平地。地震灾情之重、损失之巨,举世罕见。西方有人甚至断言,唐山永远从地球上被“抹掉”了。

  然而,历史没有按照这些人的预言发展。大地震虽然摧毁了唐山这个城市,却没有摧毁唐山人民和全国军民的坚强意志。一切从零开始,一切从废墟上起步。40多年来,唐山人民以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勇往直前的强大力量、惊天动地的艰辛努力,重建家园,创造了“十年建设恢复、十年经济振兴、十年快速发展、十年展翅腾飞”的奇迹。在十年建设恢复时期,唐山人民以争分夺秒的劲头,奋发图强,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开展震后恢复建设;在十年经济振兴时期,唐山推出一系列改革开放措施,为唐山赶上全国发展步伐、重振唐山雄风注入活力;在十年快速发展时期,唐山把生产力中心向沿海推进,打造唐山港京唐港区、曹妃甸港区,建设现代化沿海大都市;在十年展翅腾飞时期,唐山推动城市发展向工业经济、城市经济双轮驱动转变,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一极。

  经历40多年的艰苦奋斗,唐山已经脱胎换骨,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人均居住面积、供热普及率、污水集中处理率等均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308平方公里,比震前增长4.6倍,市区人口由震前的70万增加到251万。习近平总书记在唐山考察时指出,希望唐山广大干部群众继续弘扬抗震精神,抓住国家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有利时机,按照“三个努力建成”目标,再接再厉、不懈努力,全面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争取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走在前列,使这座英雄城市再创辉煌。唐山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努力奋斗,正在绘就新的时代画卷。

  灾难磨砺中国,精神凝聚力量。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斗争铸就的唐山抗震精神,是永远矗立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不朽精神丰碑,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长久激励人民奋发图强、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弘扬唐山抗震精神,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光明日报》( 2020年10月21日 06版)

文章关键词:奋斗目标 精神动力 精神境界 唐山火车站 精神力量 精神支柱 画卷 抗震 绘就 弘扬 责编:徐宁宁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内涵

    编者按:今年8月下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问题》一书由人民出版社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正式出版。习近平同志强调:“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

  •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人民观点)

    切实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我们既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也要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 【地评线】紫金e评: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接续奋斗再谱新篇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12月3日召开会议,听取脱贫攻坚总结评估汇报。脱贫攻坚的重大胜利,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极大增强了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 【地评线】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而奋斗者永不止步

    日新月异的中国,从来不缺振奋人心、提振士气的好消息。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吹响,是心头的关切,也是脚下的实践。从“愿景”到“实景”的美妙变化,也为时代记录着一方水土的奋斗场景,就此砥砺着更加长远的壮美征程。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而奋斗者永不止步。

  • 【地评线】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创新驱动发展保驾护航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举行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和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

  • 青平:让所有劳动者的活力持续涌动

    人民幸福是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要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推进厂务公开,充分发挥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 【每日一习话】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习近平:越是面对挑战,我们越是要遵循历史前进逻辑、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呼应人民群众期待,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秉持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 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全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不断取得辉煌成就,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及时对党和人民事业面临的形势作出科学的战略判断。针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在战略上应多措并举,有效应对。

  • 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全社会要崇尚劳动、见贤思齐,加大对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宣传力度,讲好劳模故事、讲好劳动故事、讲好工匠故事,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

  • 【地评线】幸福属于劳动者,让奋斗底色成就光彩人生

    如此高规格隆重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彰显了党中央对劳动者的礼赞,也给予劳动者无上光荣。弘扬劳模精神,礼赞劳动者的同时,也要营造尊重劳模、爱护劳模、崇尚劳动的社会氛围,为他们排忧解难,优化评选培育机制、厚植劳模成长的土壤。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