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必须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为民造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承诺。习近平总书记的政绩观又一次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和追求。为民造福是最重要的政绩,这也是总书记对新时代各级领导干部提出的殷切希望和行动指南。
为民造福要坚持抓好党建
政治定力保证领导干部政绩观的正确方向。从政治角度来看,政绩观体现领导干部的政治方向问题;从价值观角度来看,政绩观体现领导干部的价值追求问题。要解决政绩观中的政治统领问题和价值引领问题,就要在新时代坚持抓好党建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各级各部门党委(党组)必须树立正确政绩观,坚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大局看问题,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如果我们党弱了、散了、垮了,其他政绩又有什么意义呢?”这席话发人深省,各级领导干部都需要深刻反思:什么是政绩、为谁创造政绩、怎样创造政绩?党建是为民造福的基础,是保障。只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才能稳定民心,人民群众才有主心骨。实践中要正确处理好抓党建和抓发展利民之间的辩证关系,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有些领导干部认为抓党建要比抓发展相对虚一点,政绩出的慢一点,这种认识显然是错误的。二者必须是统筹发展、相得益彰。如果党建不抓,作风不正,经济就是再发展,也无法为民造福,取得的发展成果再大,也不过是过眼云烟,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为民造福要多做好事实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为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领导干部的政绩必须是实绩,而不能是虚绩。政绩必须是各级领导干部实实在在干出来的,不是编造和虚报出来的;政绩必须是真实的,不是带有水分的;政绩必须是实质的发展,不是形式主义的产物。当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必须通过高质量的政绩做出来,高质量的政绩才是最可靠的政绩。不断为人民造福,关键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多为百姓做好事实事,将政绩落在让人民群众获得实惠的工作中去。当前形势之下,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实际问题,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努力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要巩固和拓展产业就业扶贫成果,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要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要抓紧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加强城乡社区等基层防控能力建设,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更好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长城构筑得更加牢固。各级领导干部要继续保持务实作风和实干精神,发扬钉钉子的精神,切实把工作落到实处,创造高质量的政绩,不能靠提口号、发文、开会、弄虚作假,要靠真抓实干。
为民造福要着眼未来利发展
各级领导干部追求干事创业的政绩,既要立足当下,更要用发展的眼光着眼未来,切实做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利于社会持续发展的好事。早在2013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要改进考核方法手段,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将做“显功”和做“潜功”结合起来。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在领导干部政绩观问题上的具体运用,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眼光和战略思维。显功体现在当下,易于受到人民和社会的关注,具有直接性的特点。而潜功往往多是基础性工作,难度大、历时久,具有后发性的特点。正因如此,许多领导干部重显功、轻潜功,为了一时的政绩而朝令夕改。针对这种错误的政绩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不计较个人功名,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历史沉淀之后真正的评价。诸如生态保护、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民生改善等工作,都需要久久为功,积小胜化大胜,领导干部要潜下心来做潜功。“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领导干部做潜功就是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要树立全面的政绩观,着利民之长远,努力去做利于子孙后代的好事,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做好为民造福的每一件事情,才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我们党要做到长期执政,就必须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领导干部只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人民至上,牢记为民办事,不断为民造福,努力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才能不断推向前进。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简介
姓名:葛轶蒙 张亲霞 工作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通博物苑参观张謇生平展陈时指出,张謇在兴办实业的同时,积极兴办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造福乡梓,帮助群众,影响深远,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
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初心不改再出发,续写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新篇章,成为走上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使命。中国共产党的脱贫攻坚,让亿万贫困群众过上幸福生活,也进一步擦亮“人民至上”执政理念的鲜明底色。
是习近平始终不变的执政理念
“必须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切实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要端正政绩观,不务虚功,坚持情为民所系。
“必须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切实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要端正政绩观,不务虚功,坚持情为民所系。
培育夜间经济有序发展市集 开展“醉美 夜郑州”系列消费促进活动,鼓励创新服务业态,增加服务品种和服务项目,进一步促进社会消费。2020年,新建改扩建100家城乡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每个县(市、区)、开发区建立1-2家示范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必须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自觉从人民利益出发,不搞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多做为民谋福利的“民心工程”“暖心工程”。
“坚持人民至上、不断造福人民,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党员领导干部要清醒认识到,自己
5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要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实际问题”。这就是维护人民利益、就是保民生,为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党中央在顶层设计上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保证了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实际问题,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努力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