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独家 > 正文

转型!突围!从一名融媒记者的素能提升之路说起

2020年10月24日08:40  来源:新郑市融媒体中心

5034

  从一名融媒记者的素能提升之路说起

  新郑市融媒体中心

  2020年7月25日,一大早,刚上班的融媒记者沈磊接到临时采访任务:黄帝文化与黄河文化研讨会在新郑举行,前去采访并第一时间为微信、云上新郑APP、报纸、电视等融媒体平台提供稿件。

  时间紧迫,沈磊即刻出发,在前往会场的车上,根据活动通知,他在采访本上迅速拟定了十几条采访提要,并对不确定内容查网络、问同事。

  到达会场后,沈磊用手机快速拍摄了几张会场图,并现场了解活动情况,撰写了一条 300字左右,包含“简要导语+报道主体”的“T结构”短新闻,发给“云上新郑”APP编辑。

  2分钟后,这条符合读屏时代的短新闻,出现在“云上新郑”APP推荐页、“新郑融媒”今日头条号,并在1个小时内,被转发阅读达 2200多次。

  此时会场内的沈磊还在紧张忙碌,先是根据采访提要采访相关负责人,然后在录音笔记录嘉宾发言的间隙,用手持云台拍摄更丰富的图片和短视频花絮。

  返程车上,沈磊将挑选出的会场图进行裁剪、调色,并利用“简映、VUE”等手机视频剪辑软件,为短视频添加音乐、字幕、特效后,发给微信平台编辑。

  微信编辑在收到图片、视频后,根据微信风格,很快编辑出了一条以视频、图片为主,具有视觉冲击的微信新闻,同时将视频制作成“抖音”风格,发布到“新郑融媒”抖音号。

  回到单位的沈磊,开始着手报纸稿件写作,不同于新媒体稿件的“T结构”,沈磊将报纸稿件以“倒金字塔”结构,深度挖掘研讨会背后的内容、意义。接着,他对录音笔中每个专家的发言进行了整理。

  很快,一篇用于刊发报纸头题,近 1000字的重点报道完成。而且,根据11名专家发言,整理出来的 5000多字摘编完成,用于刊发报纸文化专版。

  当天晚上,沈磊看到这条新闻,在“云上新郑”APP的阅读量达到 5000+、微信平台阅读量达到 8000+、抖音阅读量达到 2万+ ……

  谁能想到,几年前的沈磊,作为传统纸媒的记者,只会循规蹈矩的采写纯文字稿件。而现在,不仅能够熟练掌握传统媒体新媒体写作技巧,武器库里“摄影构图、音视频剪辑、配音软件、录音笔采集、H5制作、手持云台、运动相机、无人机拍摄”等十八般兵器,也样样精通。

  这样的沈磊,在“新郑融媒”一抓一大把;这样的工作流程,也只是他们的“常规操作”。因为,自新郑市融媒体中心成立之日,针对全体采编人员的“素能提升”就如同空气,常伴左右。

  “打造具备单兵作战综合素质的全媒体记者”,这是新郑市融媒体中心“素质提升”的小目标,只有让记者掌握全媒体时代各种新技术、新技能,与时俱进学习新理论、新知识,不丢下新闻采写“看家本领”,通过增强“四力”练好内功,才能面对新媒体的冲击和挑战,适应融媒时代的发展需要。为此,新郑市融媒体中心开始探索通过“素能提升”,走出一条转型突围之路!

  ★输血造血——塑造业务全能

  转型,意味着改变。改变,就要由内而外。传统媒体记者脑中的“内存”中没有存储新媒体需要的“文件”,就需要从别的地方“复制”。

  为此,融媒体中心每年举办通讯员培训班、业务点评会、培训会……将新华社、河南报业集团、河南广电等上级媒体的资深采编人员,以及河南大学、郑州大学等教授专家“请进来”现场辅导、“面对面”沟通交流。

  ▲融媒体中心与河南大学开启校地合作新篇章。

  特别是从去年开始,新郑市融媒体中心启动“全媒体素能提升年”计划,邀请在上级新媒体采编一线的专家、学者、行业尖兵前来授课,“复制”经验。从图像剪接处理、微信编辑、版面编排美化方式,到照相机、手机、无人机的摄影摄像,再到图解、H5等移动端传播技术,一次次“新技能”的传送,塑造了采编人员的业务全能性

  现如今,融媒体中心的每名采编人员外出采访时,熟练运用手机云台等设备拍摄图片、录制剪辑短视频已成常态,并且根据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不同平台,自由切换写作风格更是得心应手。

  ★他山采石——培养创新思维

  在自我完善的同时,如何实现创新突破,仅仅依靠“请进来”的被动学习还不够。于是,新郑市融媒体中心结合现有的各融媒平台的不同发展诉求,有的放矢走出去采集“他山之石”,实现“那里不会点哪里”。

  ▲“走出去”实地取经,让大家打破惯性思维,不断拓宽眼界。

  浙江长兴县融媒体中心、杭州二更学院、长沙高新区融媒中心、南京大学新媒体培训班、新乡原阳融媒体培训班、厦门短视频运营集训……通过分批次选派采编人员外出轮流培训等方式,组织骨干力量到行业新锐进行实操历练,拓宽了大家的视野,提高了思维创新性,不少同志感叹“原来新闻还可以这么玩”。

  同时,与河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等高校进行校地共建,加强新闻人才的输送、培训和交流,加速培养“能写会拍、能采会制”的全媒型人才。

  思维一变光明一片。曾经苦苦追求的粉丝量和影响力,在组织策划“@新郑”微视频大赛、白居易诗词抖音大赛等一系列活动后,终于“守得云开见明月”。特别是采编人员自导自制,在比赛中提技能、强业务,催生出一批制作精良,影响力广泛的精品佳作。

  ★碰撞火花——表达趋向多元

  全媒体时代,内容符合受众“跳读”习惯、语言“短平快”的新闻才有生命力;音频、视频、直播、VR、无人机,掌握这些新技能是融媒记者的标配,玩不转就要被OUT。

  眼花缭乱的网络语言和新技术,对于习惯传统媒体采编的老同志自然是陌生的。对此,融媒体中心通过面向社会招聘,吸纳了一批自带技能属性的新鲜血液。

  ▲多元融合,实现新媒体无限精彩。

  当老练的专业报道遇上新鲜的表达方式,碰撞出的火花,注定让“新郑融媒”的新闻产品,更具表达的多元性——

  利用135编辑平台,微信新闻风格耳目一新,语言更加诙谐有趣,形式不局限于图片、视频甚至投票,单条阅读量超1万+的“爆款”新闻层出不穷;“云上新郑”APP平台,先后对“金杏熟了”“交通安全送头盔”“全民健身日”等活动现场直播互动;《航拍新郑》《我给祖国说句话》《马大姐的暖心餐》等一批视角新颖、手法独特的MV、短视频作品,火爆朋友圈,其中短视频《国旗下 我向祖国告白》单条点击量达到100万+;尤其是疫情期间推出的《此刻,我要表白新郑》H5,每天一张、连推40余天的“每日疫图”海报等作品,社会反响良好,单幅最大阅读量达到15万+。

  ★把握风向——政治日益敏锐

  融媒体是媒体技术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受众对信息需求越来越高,记者应如何与时俱进,为受众提供优质的新闻信息内容?融媒体中心为大家找到了事半功倍的“捷径”——与时俱进、把握风向。

  新的时代,要求记者更快、更强,懂得更多,做得更实。主流媒体记者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丢了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责任和使命。这就要把握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思百姓之所思,想百姓之所想。

  ▲通过定期“充电”,保持政治敏锐时刻“在线”。

  为了不断提升政治理论修养,融媒体中心坚持利用每周三例会时间,通过集中理论学习和各科室轮流领学,确保采编人员政治敏锐性持续处于高水平状态。并定期针对当前全市工作中心策划专题报道,用小切入点来呈现大题材。

  今年来,先后在各平台刊发《精神文明创建》《身边的榜样》《决胜全面小康》《美丽乡村行》《用脚步丈量城市》《助力复工复产》等专题,通过唱响主基调,弘扬主旋律,提高主题宣传的“时度效”。特别是去年8月,在台风利奇马带来的暴雨席卷新郑之时,全体融媒记者闻“汛”而动,直击一线,对汛情发展滚动报道,切中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赢得了的广泛关注和热情点赞。

  ★增强内功——报道更加专业

  做新闻要以内容为王,做记者要练看家本领

  记者的看家本领就是新闻采写,但“好新闻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走出来的”。只有走进基层,沉入生活,上接天线,下接地气,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才能在快节奏的新闻采写活动中手到擒来,写出一篇篇冒着热气的鲜活新闻。

  ▲在基层践行“四力”,才能让文字沾上露珠。

  新郑市融媒体中心通过开展“好书增四力”“好记者讲好故事”等活动,调动采编人员增强“四力”的积极性、主动性;将全体采编人员分派下去,包乡镇到村组,包市直单位到基层站所,实现每周采写并刊登“沾泥土、带露珠”的稿件不少于10篇;基层新闻、民生新闻的权重日益增大。同时,为抢占融媒时代舆论阵地。在调整采编流程后,部分采编人员从政务活动采访中脱离出来,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走下去,引导记者践行“四力”,采集到沾泥土带露珠的稿子同比增加30%。《郑州日报·新郑新闻》A稿比例从不足10% 提高到24%;新郑融媒微信公众号的原创稿件也有明显增长,今年6月全省政务微信排名,上升至第6位。

  新闻是时代的产物,媒体融合的大趋势不可阻挡,压力和冲击还将继续。新郑市融媒体中心将持续通过“素能提升”,在融媒时代强势突围,融出“新”天地传播“郑”能量

文章关键词:校地共建 采编 四力 微信 手机视频 新媒体 复制 责编:林瑶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推动融通创新要把握两个关键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创新。

  • 推动融通创新要把握两个关键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创新。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