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月27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农业农村发展各项目标任务胜利完成,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
14亿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完成8亿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粮食产量将连续6年超过1.3万亿斤,产能再上一个新台阶。水稻、小麦自给率保持在100%以上,玉米自给率超过95%,肉蛋奶、果菜茶品种丰富、供应充裕,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农民收入提前实现翻番目标。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6万元,农民收入提前一年比2010年翻一番;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由2015年的2.73∶1缩小到2019年的2.64∶1。今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297元,实际增长1.6%,第四季度增速有望继续提高。
农业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0%,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主要农作物良种实现全覆盖。全国家庭农场超过100万家,农民合作社达到222.5万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89.3万个,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有力推动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产业扶贫政策覆盖了98%的贫困户,贫困地区累计实施产业扶贫项目超过100万个,建成各类产业扶贫基地超过30万个。每个贫困县都形成了特色鲜明、带贫能力强的主导产业。
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规划先行、梯次推进的工作局面基本形成,乡村振兴的政策框架基本构建,一批标志性的重大工程启动实施。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乡村面貌呈现新气象。农村厕所革命扎实推进,目前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5%以上,2018年以来累计新改造农村户厕3000多万户;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等统筹推进,目前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已覆盖全国90%以上的行政村。
农村改革持续深化,取得了重要进展。通过改革,初步构建起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四梁八柱”,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制度和政策保障。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进一步巩固完善,2亿多农户领到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出台,农村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取得重大进展。新一轮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启动实施。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基本完成,6亿多人集体成员身份得到确认。农业支持保护制度逐步健全,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初步建立。
近5年,桐柏县投资8亿多元,综合整治面积24万亩,复垦工矿废弃地,新增耕地7万亩,累计整治土地共32万亩。就在当年,包括石头畈村在内37个村的土地整治项目完工,共修成田间道路419公里、生产路270公里,4米宽的水泥路,彻底解决了胡金成的难题。
近日,记者从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该省农业经济稳中有进、持续向好。通过高质量备耕、高标准春种、精细化田管以及高效率秋收,克服疫情特别是三次台风影响,今年粮食生产可实现“十七连丰”。
眼下在河南焦作市温县,铁棍山药迎来收获,这让农民的腰包鼓了起来。在温县张羌街道马庄村的铁棍山药种植基地,来自郑州、洛阳等地的游客来到田间挖沟刨土,体验采挖活动。温县还引进知名中医药企业建立了原料基地和加工车间,开发出山药粉、山药饮片等深加工产品60多个。
前三季度,农业农村经济保持持续向好、稳中有进的态势。“前三季度,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持续向好、稳中有进的态势,‘三农’压舱石作用更加凸显,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还要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建设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提升农产品产地商品化处理水平。
在昨天(21日),财政部与农业农村部分别发布了前三季度相关数据。财政部发布的前三季度我国财政收支数据显示,1—9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1002亿元,同比下降6.4%。
眼下正值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晚稻成熟的最佳时节,在东兴市江平镇江龙村700多亩福珍富硒水稻种植示范园里,到处涌动着金色的稻浪,饱满的谷粒闪耀着秋天的光芒。在福珍富硒水稻种植示范园早稻收割现场,师傅们驾驶着联合收割机在金色的田野上来回穿梭,轰隆的机械声传递着丰收的喜悦。
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他们敢闯敢拼,与父辈们一起,共同守护这片生养他们的热土。黑金刚土豆是米存民去年起带领贫困户试种的新品种,味道好、销路多、收入也自然翻着倍的涨。
辛勤耕耘,换来沉甸甸的收获,让大江南北处处呈现丰收景,让华夏大地处处洋溢小康芬芳。改种优质品种,推广绿色种植,放下羞涩带着农副产品走上“云端”……广大农民迎朝霞、顶烈日,奔波田间,拼搏出累累硕果。
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两不愁三保障”,是脱贫攻坚的根本所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助推淮滨县农产品卖得出、卖得快、卖得好,是电商扶贫指挥中心的根本工作。通“1+3+30”带贫模式,带动了解电商、知晓电商、参与电商的人员呈几何倍数增长。
种了38年洋芋的王一航,已然和当地的农民融为一体,头戴草帽、脚穿球鞋、裤脚挽起,辛勤耕耘在马铃薯试验田里。乡亲们亲切地称他为“王洋芋”“王科学”,甚至传唱着“王一航,洋芋王;要想洋芋好,就找王一航”这样的顺口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