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融媒热头条 > 正文

【“十三五”,这5年】中部崛起势头强劲再上新台阶

2020年10月30日09:12  来源:经济日报

5034

  图① 10月15日,工作人员在衡阳南站对湖南衡阳首趟中欧班列做发车前的检查。

  罗 盟摄(新华社发)

  图② 湖北襄阳五二五泵业有限公司,技术工人在生产线上加工出口产品。

  王 虎摄(中经视觉)

  图③ “十三五”期间,山西省能源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汾河也重现昔日美景。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 婧摄

  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中部六省,国土面积占全国陆地国土总面积的10.7%,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区位重要。“十三五”期间,中部地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中部崛起再上新台阶。

  中部地区加快追赶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2006年4月,《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的印发,标志着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正式实施。10年间,中部地区经济迅速发展。2016年,“十三五”开局之年,国务院批复同意《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对中部地区提出了“一中心、四区”的战略定位:即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全国新型城镇化重点区、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核心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方位开放重要支撑区。

  在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国力看来,中部地区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用好了,可以“左右逢源”。向东,可以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向西,可以挖掘西部的市场空间和发展腹地。

  “‘十三五’时期,中部地区在进一步把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上又有了明显改进。”高国力认为,5年来,中部地区的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产业体系的总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以“一带一路”为抓手,中部地区依托特色优势,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吸收外资的数量不断增加,投向的领域也更加优化。

  新时代,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多个国家重大战略在此叠加。例如,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属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安徽还被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河南、山西则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三五”期间,中部地区积极主动融入国家战略,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2019年,中部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7.3%,快于全国1.2个百分点,在四大区域板块中增速继续居首,有力支撑了全国经济的发展。

  “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的重大国家战略覆盖了中部六省,对中部地区来说是一个重大机遇。”高国力表示,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目前中部地区内部的整体黏性还不强,一些省份往往选择就近融合。他认为,中部地区具有产业合作互补的巨大潜力,中部六省之间还应进一步加强彼此的经济联系,打造要素流动密切、资源配置高效的内生型经济体系。

  闯出高质量发展新路

  “十三五”期间,中部地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下更大功夫,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下更大功夫,在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上下更大功夫,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高质量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湖北着力调结构促转型,大力推进“一芯两带三区”区域和产业发展布局,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2019年“芯屏端网”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

  ——江西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抢抓机遇发展数字经济,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2019年航空、电子信息、中医药、新材料等产业营业收入实现两位数增长。同时,纵深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加快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安徽正式成为长三角重要组成部分,并被赋予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和绿色发展样板区的战略使命。2019年,安徽的区域创新能力连续8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原创性、首创性科技成果和产品获得重大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5%。

  ——湖南多措并举优化经济结构,新旧动能加快转换,2019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10%左右,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加速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增速超过30%。

  ——山西传统产业改造步伐加快,2019年退出钢铁产能175万吨,关停淘汰焦炭产能1192万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快于规上工业,非煤工业、制造业增速快于煤炭工业,工业结构反转呈现良好态势。

  ——河南重点培育智能装备、智能传感器等十大新兴产业,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等新产品产量快速增长。2019年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5个和2个百分点左右。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马庆斌认为,“十三五”期间,中部六省经济发展体现出三个突出特点:一是稳中较快,为全国经济稳定增长发挥了“稳定器”“压舱石”的作用,尤其是面对前所未有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除湖北特殊原因外,其他省份经济发展的韧性更加凸显;二是稳中有进,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更加强劲,中部地区的先进制造业、数字产业、新材料、医药研发、海洋工程、文化产业等呈现亮点频发、多点沸腾的良好局面;三是稳中向优,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双轮协同的局面逐步形成,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区域性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稳步扩大,为“十四五”时期成为双循环新格局的关键区域奠定了雄厚基础。

  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日前,国务院印发北京、湖南、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及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展区域方案。继河南、湖北之后,中部地区的自贸区再添两席,在全国21个自贸区中占近1/5。

  从战略定位来看,湖南自贸区将着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联通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投资贸易走廊、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和内陆开放新高地;安徽自贸区将推动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形成内陆开放新高地。

  “湖南、安徽自贸区的设立,对于更好发挥中部的资源、土地、劳动力优势,形成新的开放促改革,激活新发展活力意义重大。中部地区高水平开放平台的打造,可以更好发挥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空间枢纽功能,为打造具有全国和世界意义的供应链枢纽、产业链集群提供更好的制度基础。”马庆斌说。

  不沿边不靠海的中部地区在“十三五”期间加快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除4个自贸区外,中部地区还拥有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这是全国第三个、中部首个国家级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

  数据显示,2019年,湖南省外贸进出口总值达4342.2亿元,同比增长41.2%,增速居全国第一,规模再创历史新高;今年1月至8月,江西外贸进出口2711.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9%,进出口增速居全国第一,疫情之下实现了逆势增长;河南加快“空中丝绸之路”建设,2020年上半年,河南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进出口额实现634.4亿元,同比增长27.9%。

  马庆斌认为,未来中部崛起将呈现新的态势,产业链将更加现代化,开放型经济更加具有法治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特征。“未来的中部,将是国内外战略投资者新技术新产业竞争合作的新舞台,并将成为高水平承接东部产业的高地,以及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的重要来源地。”

  在高国力看来,随着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日新月异,对外开放对自然区位的依赖度在下降,中部地区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未来还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提高综合配套能力和承接能力。(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熊 丽)

文章关键词:十三五 中部地区 中部崛起 焦炭产能 新冠 高国力 新材料 2019年 增速 新产品 责编:邵恰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十三五”之“太空舞”:中国航天耕宇牧星耀苍穹

    中新社北京12月8日电题:“十三五”之“太空舞”:中国航天耕宇牧星耀苍穹 北京时间12月6日11时58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分十四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

  • 不再止于专科!十三五”期间我国明确职业教育类型地位

    今天(8日)上午,教育部召开第三场教育2020“收官”系列新闻发布会,介绍“十三五”期间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情况。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表示,目前,我国共有职业学校1.15万所,在校生2857.18万人;中职招生600.37万,占高中阶段教育的41.70%;高职(专科)招生483.61万,占普通本专科的52.90%。

  • 奋进!中国号巨轮

    “‘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这些来之不易的伟大成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奋进、开拓进取的结果。

  • 以制度优势凝聚新时代奋斗伟力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5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方向不变、道路不偏、力度不减,坚持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们披荆斩棘,奋勇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将不断结出更多实践成果,展现蓬勃生机。

  • 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人民观点)

    信心和底气,源于党的坚强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是由我国制度优势、经济基础、发展潜力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是长期起作用的基本格局。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