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2020”网络主题活动河北站媒体采访团走进石家庄市赞皇县原村土布博物馆。记者周国梁摄
河北新闻网11月18日讯(记者魏雨)“我们用原始纺车和木织布机,一梭一梭纯手工编织,从采棉到成布,大大小小要经过72道工序。每一块布料,都凝结着传承与专注。”赞皇县雪芹棉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崔雪琴介绍说。今天,“决胜2020”网络主题活动河北站媒体采访团走进石家庄市赞皇县原村土布博物馆,探寻“扶贫+非遗”模式的具体实践。
原村,泛指赞皇县所有纺织棉布的村庄,寓意用原始工艺生产“原汁原味”的土布。原村土布纺织技术2013年被列入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经过四代人传承至今。
赞皇县雪芹棉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崔雪琴向记者介绍土布产品。记者周国梁摄
在原村土布博物馆,崔雪琴一边向记者介绍土布产品,一边回忆自己的创业经历。2007年,崔雪琴回乡创业,在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动员组织了60多名中老年妇女,成立了全省首家农村妇女专业合作社——赞皇原村土布专业合作社。
“纺线织布这些活儿不受时间、地点、年龄限制,特别适合农村妇女。”对于乡里乡亲,崔雪琴有很深的感情,她常挂嘴边一句话,“无论什么时候,决不能让大家吃一点亏。”
为此,她开办了免费培训班,重点教授土布纺织技术。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求,免费学习种棉、弹花、纺线、染色、织布、缝制服饰等技术。“学成之后,可以选择到公司上班,也可以在家承接公司外包加工项目,不离土不离乡,在家门口就能上班就业。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也都解决了。”崔雪琴说。
在千根纺织基地上班的祁贵花对崔雪琴的帮助有说不尽的感激。祁贵花是当地村民,家里孩子多、家务重,她不到50岁就累出一身病,患有哮喘,不能干重体力活。2008年,丈夫郭群祥查出肺癌。为了给丈夫做手术,家里欠债6万多元,这让她家成了村里有名的困难户。
得知祁贵花家的情况后,崔雪琴手把手教祁贵花纺线织布,安排她到纺织基地工作,并预支工资报酬。有了工资收入,祁贵花一家不仅很快还清了债务,还翻盖了新房。如今,生活好了,心气顺了,她和丈夫病情也都开始好转。
媒体记者亲身体验手工织布。记者周国梁摄
近年来,在赞皇县雪芹棉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和原村土布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赞皇县1300多名农民过上了好日子,带动了周围6个乡镇17个村贫困妇女共同致富。
为了扩大帮扶范围,让更多贫困山区的群众得到实惠,2019年,赞皇县太行原村扶贫文化产业园暨原村非遗文化产业园建立。在衣、食、住、行方面打造集科学性、艺术性、文化性为一体的现代生态观光、文化传播、健康养老、非遗体验和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以此创造就业岗位、增加经济收入、带动周围更多村民脱贫致富。
2020年,产业园投资2214.99万元新建设土布生产线一条、农产品加工生产线一条、建设367亩樱桃生产基地一处、农展品加工展销馆一座。20个村34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土地或扶贫资金入股分红,今年共支出产业扶贫资金48万元,户均增收1411.7元。
4月25日,马艳勤(左)与合作社服装加工厂的工人交流。 家住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的马艳勤,2014年回到乡下,在村上办起“古莘粗布制作中心”。3年后又组织当地60多名妇女,其中贫困户50人,成立“撂锣梭织土布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传统的粗布产业,帮助乡亲们在家门口实现脱贫致富。 新华社记者陶明摄